噶千仁波切

香港2008

大圓滿徹卻(立 斷)修法《椎擊三要口訣》開示紀錄

GarchenRinpoche

by Garab Dorje

Garab Dorje

【第一節】

  

仁波切說我們現 在大家要念一遍《佛子行三十七頌》,念一遍的話就等於將皈依跟發

心都已經包括在 裡面了。

 

 

對於今天所有來 此的法友們,我們是因為過去的善業也就是積聚種種的白業發下菩提

心這樣的功德, 因此才可以在今天共聚一堂,我們有著生生世世非常深厚的緣份,因

此我們才能夠在 這裡有著佛法這樣的聽聞跟宣講,如果說並沒有這樣的一個善業的積

聚的話,我們是 不可能會有著在佛法上這樣的交流,所以這都是過去宿緣的成熟,所

以在這裡跟各位 說一聲吉祥如意。

 

 

在座的各位當中 有許多新的弟子,也有許多舊的弟子,舊弟子對於我的過去都是非常

了解,但是對新 的弟子來說,有些人並不是那麼了解,以我個人來說,我已經到過各

地去弘法過了, 但是我本人並不是一個非常純正完全在佛法上有著宣講跟聽聞之善知

識,以我個人而 言,我本身這一生是在善跟不善業上有著很多經驗這樣的人而已。佛

法可以歸納在二 諦當中,所謂的世俗因果不昧以及勝義空性這兩者當中,因此到我們

證得所謂的勝義 空性之前,我們都必需要受所謂世俗因果不昧這樣的準則來擺佈的,

因此以我個人而 言,我是在善與不善這兩業當中有著經驗而已。

 

 

因此以我個人而 言的話,吉天頌恭就曾經說過:「如果對業力跟因果沒有堅定信心的

話,那麼就等同 於不懂得正確的佛法了。」我個人而言,對於因果是有著非常深切跟

堅定的信心的, 而有著這樣的信心的經驗跟證明來說的話,所謂的不善之果,就是在

自己根本完全沒 有意願之下,而必需要處於戰爭等所謂的混亂這樣的情況當中,而必

需要在監獄裡面 度過漫長的二十年,這個就是不善果的產生以及所謂的因果不昧的最

好證明,而以我 後半輩子來說的話,也因為有著善果,所以能夠有著現在這樣的情況,

能夠有著彼此互 相利益這樣的情況產生。

 

 

我在國外弘法已 經將近十年了,這十年當中祇有以《佛子行三十七頌》來跟各位宣講

教法,我個人並 沒有任何學問,也沒有任何的修持,但是以這部《佛子行三十七頌》

來說的話,已經 囊括了所有佛教宗派之見地跟教法,不管是大手印、大圓滿還是所謂

的大中道而言, 或者說在勝義諦來說,或者是在世俗諦當中的因果而言,在這部《佛

子行三十七頌》 當中,可以說是完全具足,從小時候開始,我的根本上師吉美多傑就

教導我這一部論 典裡面所說的道理,而除了這個我甚麼都不懂,不單沒有閉關修持的

經驗,也沒有任 何修持上的成果,因此這一部是我唯一懂得的經論。

 

 

對於所有進入到 佛門當中的弟子們來說,最重要必需要牢記在心的就是所有在佛教當

中的宗派都可以 囊括在二諦當中,也就是所謂的世俗諦當中的因果不昧以及勝義諦當

中的空性,然而 我們如果不先澈底地理解何為是世俗諦的因果不昧的話,是絕對無法

親見勝義的空相 的。我們如果能夠理解到世俗諦當中的意義的話,不單是對於現在所

遭受到的痛苦會 有所幫助,對於未來的一切也會有所幫助。比方說,在當下我們各別

所遭受到的痛苦 是從何而生呢?以至在整個世界上有著種種大小不同的痛苦產生,這

到底是從何而來 的呢?這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造作而來的!那麼造作者又是誰呢?

就是我們心中的 煩惱,因此在經中裡面就說到:「由貪瞋痴所生而起之業是為不善業。」

所以在這裡面就 告訴了我們說,是心中生起了煩惱,因此造業而產生了痛苦,這是佛

陀所宣講的密 意,因此當我們在還未有造業之前,我們是不會有任何痛苦產生的,而

這個時候自心是 屬於空性跟悲心的階段,如果說能夠有著這樣的一個理解的話,那麼

我們就能夠知道 現在所遭受到的痛苦都是由過去自己所造作的惡業來產生的,未來會

產生那一些痛苦 也是由自己現在心中的煩惱生起而來產生的,那麼在理解到這一層道

理之後,就要努 力去壓止未來會產生的痛苦,也就是說必需要息滅當下自心的煩惱,

所以說這件事情 就變成是非常重要,如何去壓止心中生起煩惱,如果說不懂得這一層

道理的話,不懂 得因果不昧這一層道理的話,那麼就像是一個沒有眼睛的人,比方說,

當有一個人對我 們做出傷害想打我們的話,這個時候自心就會生起瞋怒之心,會想

說:「他憑甚麼 打我等等!?」這個時候如果說就因此而生氣的話,那麼就等於是沒

有眼睛的人一 樣,自己就造作下惡業了,但是如果是懂得這一層道理的人,那麼就會

馬上理解到自心 生起了煩惱,而將煩惱壓制下來。

 

 

以我們今天所要 講解的來說的話,在見地上有稱為大手印、大圓滿跟大中道等等,這

個就像是一個人 擁有三個名字一樣,其實這三者所講的都是在二諦當中所謂的勝義

諦,因此這是在 介紹何謂勝義諦。以大圓滿來講,甚麼叫做是大圓滿呢?它的意思是

輪迴跟涅槃的所 有一切法,如果說我們能夠去親見到自心實相的話,那麼在自心實相

當中無有不圓 滿,完全都聚集在於自心的原故,因此我們稱之為「圓滿」,因為一切

皆圓滿於自心無 不具足,所以稱為圓滿,而像這樣的一個殊勝道路,再無其他,因此

稱為是「大」, 所以大圓滿的意思就是如此,再講到大手印來說的話,也是相同的,

輪迴跟涅槃的一 切法,完完全全的不管是多麼的廣大,絕對不會逾越超出自心,因此

就稱為「手 印」,再也不可能有比此法更高深無上的原故,因此就稱為「大」。所以

這樣的一個名稱 來講,就像是一個人擁有三個名字一樣,這並不是相異,完全都是一

體的,這個指的 就是勝義的空性,也就是我們自心的實相。

 

 

我們今天要講解 的就是以三句詞義來引導了解三種要點之口訣,所謂的三句詞義三種

要訣指的是甚麼 呢?首先所指的是「直指自性本覺」為第一要,這個是首先引導我們

認識自心的本 性,在自心本性上來引導而藉此獲得了解,這是第一要。而第二要指的

是一切皆完全源 自於自心,除了心之外別無其他之法,就稱為是「作出唯一抉擇」第

二要,在獲得了 這樣的一個決定的勝解之後,我們以這樣的一個把握,以這樣的一個

勝解讓自己可以 完全的熟識擁有這樣的一個把握,這個就稱之為「於解脫上得把握」

第三要。


 

首先談到的是 「無比悲心之主,禮敬具恩根本上師」,我們首先談到的「無比」指的

是恩惠無比,這 個是說在這個世間上雖然說對我們有著恩惠的,有自己的父母、師長、

國王等等,對於 我們來講有著恩惠的人是眾多的,但是如果說從這個輪迴的痛苦大海

當中要能夠使我 們解脫並且開示解脫方法者,除了佛陀再無其他任何一個人。再來講

到的是「悲心之 主」,就是我們的大悲之主,指的是根本上師,當然所謂的上師有很

多種,像是為我 們灌頂或者是講解密續等等的上師,但是所謂的根本上師指的是能夠

引導我們去認識 自心實相者,就稱為是根本上師,這也稱為所謂的宿世的上師,能夠

引導我們去認識 兩種菩提心者,這個就是我們的根本上師。最後的頂禮來講的話,頂

禮指的是以深切 的信心,由自己的心中來對他禮敬者就稱為是頂禮。

 

 

所謂的「頂禮無 比上師」,頂禮可以分為身、口、意三種不同的頂禮,所謂的「身頂

禮」指的就是一 般禮佛的方式,「語的頂禮」指的是對佛的讚頌以及經文咒語的念誦,

這個是「語」或 者是「口的頂禮」,「意的頂禮」指的是由衷生起深切的信心,這個

是稱為「意的頂 禮」,因此對於自己有著深切無比恩惠的上師而言,是以「意的頂禮」

最為重要。比方 說,當有人給我們十萬塊時,我們會覺得非常高興,但是祇是在當下

而已,但是如果 說我們聽聞一句業力因果是不昧的話時,雖然說這祇是短短的一句

話,但是藉此我 們可以理解到苦樂是可以自主的,我們可以因為這樣的一句話,而使

得自己在生生世 世當中都得以受用,因為這樣的一個理解,因此我們對於所產生的痛

苦都能夠勇敢去 承擔跟接受,對於未來會產生的痛苦也都能夠想盡辦法去滅除,我們

可以藉此而獲得 成佛之道,就像是被打開眼睛的人一樣,所以這是真實的情況,而能

夠理解到這樣的 一個道理時,來對三寶生起深切的信心,這個就稱為是「意的頂禮」。

 

 

首先這裡所談到 的是由於上師是三寶總集的體性,因此禮敬上師的話,就等於是向所

有的皈依處來禮 敬,因此我們要對於上師的身即是僧伽、上師的語是為佛法、上師的

意是為佛,要能 夠有所理解。為甚麼說上師的意即是佛呢?因為佛的意可以說是一直

擁有著所謂的菩 提心,而菩提心是一直毫無間斷的流傳下來,就像是念珠的線一樣一

直毫無間斷地流 傳下來,當然在眾生的心中來講,也有著所謂的如來藏一直毫無間斷

的流傳下來承續 下來,但是卻沒有所謂的菩提心,因為沒有菩提心,所以產生了我執,

因為有了我執, 所以無法去證得空性跟悲心,但是以上師跟諸佛的心意來說的話,他

們是完全具備著 空性跟悲心,因此我們才說上師的意即是佛,因此在這裡要禮敬上師。

 

 

再來這裡面所講 到的是說,外在的上師指的是擁有著我們所看到的跟自己所具備著一

般形相的,我們 可以親眼去看到這樣的一個實體存在的上師,這個在佛學名詞上我們

說它是「能詮譬 喻上師」,「能詮譬喻上師」指的就是外在上師的形相,在皈依的時

候我們曾經講 過,在皈依之前所謂的佛法僧三寶是在外面的,但是在我們獲得了皈依

戒開始,所謂的 佛法僧三寶是在我們自心當中,這是說在自己心中的這個光明,我們

藉由上師的口訣 來將其喚醒並且修持之後,就可以證得無生勝義的上師。這句話我們

用白話來講指的 是,在我們獲得了皈依戒之後,我們知道在心中所擁有的「覺知」這

個智慧就是自己 的上師,因為擁有這個「覺知的智慧」,所以我們能夠知道要如何在

善惡當中來進行 取捨,這樣的一個「覺知智慧」我們也稱為是「如來藏」,在我們已

經懂得「如來 藏」即是在自心當中具足時,這個「如來藏」就是我們所謂的「佛」了,

在理解到「自心 的覺知」即是為「佛」之後,以所謂的慈心跟悲心作為自己所奉行的

目標時,這個就 稱為是「法」,對於這樣的「法」自己能夠完全來奉行修持時,自己

本身就是所謂的 「僧」。因此佛法僧三寶在自己而言是完全具足的,這樣的一個「覺

知的智慧」,它 本身就是「上師」,因此在這裡面講的「禮敬上師」指的就是這樣的

意思。

 

 

所謂的「佛」指 的是「六波羅蜜多」當中的「般若波羅蜜多」,甚麼是「般若波羅蜜

多」呢?這就是 剛才所跟各位提到的「覺知的智慧」,這樣的一個智慧如果是用在世

間上的話,我們 就稱為世間的智慧,這個就是將自心往外奔馳摻雜著煩惱的這些所謂

的小聰明,但是 如果說我們能夠將這樣的般若智慧往內來返觀用於自心實相的覺照

時,藉此來認持 理解到何謂是自心的實相的話,那麼就能夠息滅我們心中的我執,因

此這個就稱為是 佛陀的大般若智慧,像這樣的智慧其實我們現在大家都是擁有的,這

個也就是我們剛 才跟各位所提到「三要」當中的「第一要」,「第一要」我們用白話

來說指的就是, 「於心性本地上給予引導是為第一要」,這個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意

思,因此剛才所 提到的「所喻意義的上師」,「所喻意義的上師」的意思指的是各位

的心中都有著我 要來祈求上師說法、給予我心性上的引導,這樣的一個想法其實就是

我們所謂的「所 喻意義的上師」,心中想著我要求法等等這樣的念頭就是我們所講的

意思,這是因為 各位的障敝比較輕微的原故,如果說障敝比較深厚的人來講,是不會

有著想要來求 法、聽法這樣的想法跟舉動的,所以各位能夠有著願意來求法、聽法、

甚至是修法這樣 的心念時,這個都是自己的福德分,這樣的福德分指的就是「般若智

慧」。

 

 

巴珠仁波切(或譯巴楚仁波切)有三位主要的上 師,因此他將自己上師的名號應用在這

個《本頌》上 面,這是應用在所謂的「見地」、「修持」跟「行為」,也是一般我們

所講的「見修 行」這三個部分上,所謂的「見修行」三者的關連是如此的,首先在見

地上我們必需要 有所領悟,以自己所領悟而獲得的心得,能夠長時間刻苦地來修持而

熟識著,在以對 空性的理解配合著慈心跟悲心長時間地來觀修,最後在行為上就能夠

對世間上的一切 都不執著為真實的存在,能夠理解到一切皆是如夢如幻一般,這個就

稱為是「行 為」,因此我們現在就要配合上師的名號來跟各位講解。

 

 

首先要理解的就 是上師與自心是沒有任何的分別的,到底是如何的一個沒有分別呢?

我們現在是因為 沒有去證悟到自己心的實相,因此有所謂的「我」這樣的一個念頭出

現,也因為這樣 的一個念頭所以出現了種種景象,而形成了所謂的輪迴,當一旦我們

能夠證悟到自心 的心性或者說實相時,這個就是跟佛經上所講的「染因暫被無明遮」

的意思相同,這 個所謂的暫時性的無明,它就會被完全的淨化,而這樣的一個污垢無

明被淨化之後, 就像是在這個世間上雖然說有著各地不同的水,但是水的本質水的來

源都是完全相同 的一樣,自己的心跟上師當然是沒有任何分別,這個道理我們必需要

先了解才行。

 

 

 

這裡有一個例子 可以讓各位更加明白,以電來說的話,整個世界都是以電來作為運轉

(能源),但是所謂的電 來說的話,它祇有一種,不過雖然是一種電,但是卻因為電

就可以產生種種 不同的功用,像是現在我們光是電在這個地方就有著許多不同的燈

泡。與這樣的道 理相同,心也是如此,不管是輪迴還是涅槃,或者是佛,或者是眾生

來講都完全是屬 於一體的,以眾生來講不管是有形無形,不管是人或者是蟲蟻等等都

完全是一體而沒 有任何的分別的,他們心中的煩惱、心中的我執都是一體完全相同

的,如果我們能 夠有這樣的理解之後,都能夠知道說自己心中所擁有的煩惱以及所獲

得的業力,其實 跟一切眾生來比的話,是完全源自於同一根源,是沒有任何不同,佛

的心跟眾生的心 都是完全相同沒有任何分別,所差異的是在於有沒有去證悟到心的實

相而已。

 

 

 

我們如果能夠親 見自心的話,就能夠理解,但是如果未有親見自心的話,對於這樣的

道理是沒有辦法 來理解的,所謂的「如來藏」的意思指的是,它本身就具備著大樂,

而諸佛都安住在 這樣的一個境界當中,因此就稱為「如來藏」,當我們還沒有證悟到

這樣的一個道理 時,我們可以以外界的情況來作為譬喻,就像是天空或者說虛空一樣

的,不管是輪迴 或者是涅槃,(雖然)它們是如何的廣 大,是絕對不可能(有任何一樣東

西)於虛空當中容納 不下的,虛空是可以容納一切的,而自己的心跟虛空是完全一模

一樣,因此密勒 日巴尊者說:「如果心與虛空能夠沒有分別,能夠如此去理解的話,

那麼這個就是將 見地與法身之見完全來融合了。」因此在這部《椎擊三要》的釋文裡

邊就提到說: 「輪涅的境相不論是多麼的廣大,完完全全都在法性平等性當中圓滿。」

能夠理解到這樣 的道理時就稱為見地,這樣的一句我們簡單來說指的就是不管能夠理

解到輪涅諸法在 自己心中是絕對不可能容納不下的話,那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稱為見

地。

 

 

 

因此我們看到 《本頌》裡面第二行關於見地的「見是廣大界無邊」,「廣大界無邊」

就是巴珠仁波切 的上師龍欽饒降(Longchen Rabjam),龍欽饒降的意思就是「廣大界無

邊」,因此他用 上師的名號來作為「見地」的注解。

 

 

 

而對於這樣的見 地,雖然說已經生起,已經了解,但是如果說想要確實去證悟空性的

話,則除了生起 利他之心之外,再也不可能有其他的方法,這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心中

執著著「我」, 因為有著「我」這樣的一個想法的存在,因此有著理解到的「他人」,

所以因「我」而 知「他」,因為「我」而執著於「他」,因這樣的「我執」,而產生

六種煩惱,這樣 的六種煩惱就必需要用「六波羅蜜多」來對治才行。因此我們必需要

觀修悲心,要用 悲心來對治「我執」。

 

 

在大手印跟大圓 滿當中所講到的所謂的「寂止」跟「勝觀」來說的話,如果說不具備

著這樣的修持 時,心中會生起煩惱,而這樣的煩惱必需要以利他之心來對治,而能夠

以利他之心來對 治時,就算煩惱已經生起,也能夠被降伏,未來也能夠使煩惱不再生

起,因此心能夠 藉此安住下來,這個稱為所謂的「寂止」或者是「寂住」。對於這樣

的安住,自心是 極為明瞭,是完全知道的,這個就稱為是「勝觀」。這個就是大手印

跟大圓滿的特 點,在大圓滿當中有稱這樣的情況為「般若自生明燈」,因為這個並不

是由外界的光芒 來照亮的,而是由自心所謂的「般若智慧」來燃起,因此就稱為「般

若自生明燈」, 這個也就稱為我們剛才所講的「勝觀」,「勝觀」指的是過去所未曾

見,現在所見到 者就稱為「勝觀」,過去因為一直想著「我」,一切都是以「我」為

出發點,因此無 法去親見這樣的實相,而現在自己能夠因為親見到自心的實相,所以

可以說對於這樣 的空明,我們可以以「無可言思般若波羅蜜」這句話來形容,因此對

於這樣的自心實 相,過去未曾見,但是現在已經可以親自得見,並且可以認持著,我

們就稱為「勝 觀」。

 

 

所謂的般若跟悲 心,這兩者是互為友伴互相幫助的,我們如果是以大小乘的角度來看

的話,在大乘裡 面所謂的「廣大積聚菩提心」這一句話來講,我們因為不具備著這樣

的菩提心,因此 當有著些微的痛苦產生時,我們就無法忍受,乃至於會有自殺等等這

樣的情況出現, 但是說我們如果能夠有著利他之心的話,那麼能夠有著利他之心時,

般若的智慧也會 藉此而來產生,以這個場地來說的話,我們就會去替別人想到說:「到

底在這個場地裡 面其他的人是否能夠找到位置來坐等等?」我們會去為他人著想到這

一切,而這樣的 一個心態就成為是大乘的心態,能夠有著這樣的心態時,那麼對於痛

苦的折磨,其實 是完完全全不會去在乎的,釋迦牟尼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無量的修

持,祂所修持的 祇有慈心跟悲心而已,藉由這樣的修持因此祂說祂獲得了遍知一切的

本智,因此我也 常常跟許多弟子們講說︰「不要去妄想大圓滿,不要去妄想大手印,

這些都是遠不可 及的,你們所應該要做的是,在佛法上不要有分別心,在友伴上不要

有分別心,在自 己的心上不要起任何的嫉妒、瞋怒之心,我們應該要努力地去擁有大

愛之心。」大愛 是可以用方法來將其生起的,我們是可以讓自己生起所謂的大愛之心

的。像以在座的 人來說的話,以我個人而言,我們看到年紀大者,就會想著說:「沒

有任何一個人沒 有當過我自己的父母!」看到與自己年紀相等者,我們可以想說:「沒

有任何一個未曾 當過我的友伴!」看到小孩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說:「沒有任何一個

未曾當過我自己 的孩子!」這樣去思維時,我們確實是可以產生感受的,我個人就有

著這樣的經驗, 因此這個就稱為是「廣大積聚的菩提心」,而這樣的大愛是可以遍及

(一切)的,確 實是可以來生起的,當我們憂心整個國家時,我們就有人可以成為國

家的領導人,來 為國家服務,但是我們如果祇擔憂自己一個人的話,那麼甚麼壞的習

慣像是喝酒、吸 毒甚至自殺等等的行為都會產生的。

 

 

再來我們看到第 二句「修是智悲之光輝」,以這一句的「光輝」來說的話,當我們在

實際觀修時,我 們會觀想在本尊的心間有一個「吽」的種子字,由這個「吽」字放射

出光芒供養十方 的諸佛菩薩,同時這個光芒也淨化六道眾生的業障等等,像我們所觀

想出來的這個光 芒,到底它的意義是甚麼呢?當我們對本尊有著大愛時,這樣的愛就

變成是信心了, 因為我們理解到本尊的功德,因此這樣的一個理解而產生出的大愛就

稱為是信心。比 方說,當我們思念到一個對我們極為關愛的人時,一想到他我們就會

覺得心中非常歡 喜,同樣地,當我們這樣去觀想本尊時,對於本尊這樣的愛,就變成

是為供養了,當 我們把光芒照耀到眾生時,我們就要知道為甚麼說這樣的光芒可以淨

化眾生的痛苦 呢?是因為眾生的痛苦起源於我執,而自然在我執沒有窮盡之前痛苦是

不會有所窮盡的 話,當然我執的對治方法或者是對治我執的方法,就是我們心中的大

愛了,這個大愛 以光芒的形相,照耀到一切的眾生時,就能夠對治眾生心中的我執,

我們如果能夠這 樣一直持續不斷去觀修的話,一思維到諸佛菩薩我們就即刻生起信

心,一思維到眾 生我們就能夠即刻擁有悲心,所以這樣的心態就成為確實的一種供養

了。所以一個人 的悲心就能夠如此的來遍佈輪迴跟涅槃,而所散發出的光芒或者是這

裡面所講的「光 輝」,我們不應該祇是理解像是燈這樣的一個道理而已,而是要對於

它實際的意思, 就是理解到所謂「智悲之光輝」而言,「智」指的是了解的意思,因

此了解到對治我 執是需要悲心,因此以悲心來對待眾生時,那麼這個就是所謂「智悲

之光輝」。

 

 

因此在見地上知 道一切皆如虛空一般,不管是輪迴或者是涅槃皆能夠囊括在內,但是

對於一切的眾生 而言,也要理解到他們所必需要承擔的痛苦,以至知道要對治他們的

痛苦唯有藉由大 愛,也就是慈心跟悲心的觀修,所以在具備著這樣的一個見解或者說

「見地」以及 「修持」之後,再看到第三句「行是菩薩佛苗芽」或者說「行是勝者之

苗芽」,這裡的 意思是說,在具備了這樣的一個見解跟修持之後,菩薩的利他之心是

如何以六波羅蜜 多來進行,這個指的是對於他人能夠有著愛護關愛之心者,就能夠稱

為是「行是菩薩 佛苗芽」或者「勝者之苗芽」,「苗芽」指的是「菩薩」的意思。比

方說,以母親對 待自己的孩子來說的話,以輪迴的角度來看,就是母親對待孩子這樣

的一件事情來 講,除了不具備六度當中的「般若」或者說是智慧之外,其實前五度都

是完全具足的, 那為甚麼不能夠具備「般若」呢?這是因為母親心中祇有想著「我」

的孩子而已,因 為有著這樣的一個「我」的執著,所以沒有辦法具備六度,祇能夠有

五度而已,因此 因為有了這個我執,所以沒有辦法成為六度,如果能夠進一步思維到

一切輪迴跟涅槃 的眾生,沒有未曾當過我的父母,而且從最究竟的實義上來看,一切

都是不成立的 話,能夠這樣去理解時,那麼這個就具備了六度,同時也稱為是世俗的

菩提心了,所以 能夠有著這樣的理解,而安住在「見地」上來「行持」的話,那麼就

稱為是「菩薩佛 苗芽」或者「勝者之苗芽」。因此在這本釋文裡面所說的具備六波羅

蜜多指的是,當 自己能夠具備著極為敏銳的這樣的一個覺知時,就具備著六度。那在

具備著六度的情 況又是如何呢?因為毫無任何的執著,所以稱為是布施,沒有任何的

貪執,所以稱為 是持戒,而且不畏懼於空性,稱為是安忍或者說忍辱,為甚麼說畏懼

於空性呢?密勒 日巴曾經說過︰「當我執被息滅說,有些人會對於我執被息滅這個情

況,覺得非常害 怕。」所以在這裡所謂的無恐懼或者說不畏懼於空性,指的就是安忍,

再來無精勤即為 精進,無精勤指的是當自己能夠安住在敏銳的覺知當中時,是不需要

再刻意的有任何 的造作跟精勤了,因此無精勤是為精進,那麼讓覺知能夠自然安住就

成為是禪定,最 後則是讓自生的般若安住於本性之上就稱為是般若,一共是這六種,

稱為是六度。

 

 

因此以上就是告 訴我們「修持」的這個行為,這樣的行為就被稱為「行是菩薩佛苗芽」。

能夠具備著這樣 的一個「見修行」來修持的人來說的話,是具備著極為廣大福緣才能

夠如此,這個是 在經歷了生生世世累積福德才能夠有著想修持以及能修持的機會。我

們有所謂的頓根 跟漸根兩種的行者,但是如果按照吉天頌恭的說法的話,祇有漸根而

沒有所謂的頓根 者,因為所謂的頓根,也是經過多生多世的修行,那麼在一生當中,

突然開顯出他累 世的福緣,因此才被稱為是所謂的頓根者,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理解。

 

 

 

我們看到第四句 「如是實修行持故」,這個指的就是能夠在隱密的山洞當中來修持,

而捨棄世間的一 切作為,就像是密勒日巴尊者或者是巴珠仁波切一般的,能夠專注一

意的來修持的 話,絕對可以在這一生當中,就於本淨的基位上來獲得解脫的,因此下

一句才說「即生 必能成正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那這樣來修持時,最上品者可以

成就虹光身,再 不然的話,能夠在中陰的階段,在第一中陰或者是第二中陰時,能夠

獲得法身、報身 或者是化身等等這樣的成就。

 

 

有些人因為觀修 了大手印跟大圓滿之後,能夠獲得虹光身,其實這樣的虹光身也是由

自己的心所造作 而開顯出來的,自己的心因為將所謂的我執還有執為真實這樣的執著

都完全解脫淨 化,理解到輪迴跟涅槃都像是夢幻一般的來理解來解脫之後,這樣的境

界就稱為是五大 淨化之身,所以我們看到當我們觀想本尊時,都必需將本尊觀想成為

是虹光的身體, 這樣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帕當巴才說︰「瑜伽行者所謂的死亡,其

實並非是死亡, 祇不過是將身體的五大來加以淨化而成小佛而已。」所以成小佛就是

我們所說的成就 虹光身。在中陰的階段我們如果能夠不忘卻本尊的形象,能夠清晰的

憶念起的話,那 麼就能夠藉此獲得清淨的幻化身,所以說其實成佛的方式也是有很多

種的。

 

 

所謂的「解脫於 本淨之基位上」,這句話是有著很重要的道理,眾生的如來藏本來就

是清淨,因此在 經中裡面說︰「眾生原本即是佛,但是因為暫時性被煩惱跟妄念等等

的生起所障 敝。」因為生起了妄念跟煩惱,而心中又執著這一切為真實,因此來造業,

所以也因此而產 生所謂的障敝。障敝有四種,分別是所知障、煩惱障、業障還有習氣

障,而因為各別 的造業,各別的積聚,所以因為習氣來將我們完全遮敝了。但是如果

說能夠去證悟到 自心本淨的實相的話,那即使心中生起了煩惱,生起了念頭,也不會

因此而被遮蔽, 就像是水銀掉落到地上一樣,水銀雖然掉落到地上,但是它卻不會被

任何的灰塵給弄 髒,它時常保持著它純淨的本質,因此我們如果能夠去證悟到自心的

實相,能夠理解 到般若本身的話,這個就是所謂的「本淨之基位」,我們如果能夠理

解到自己的心在 根源上原本即是清淨的話,對我們來講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即生必能 成正覺」,即使不能夠如此的話,我們看到下一句「否亦心樂阿拉拉」,

這個意思是說, 當我們以利益的見修行的方式來專注,即使我們祇能夠是以越位的利

益這樣的方式來 修持所謂的見修行這三種的方法時,也能夠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將

所有的惡緣都轉 為道用,比方說當我們遇到痛苦時,我們就能夠理解到這是各自的業

力,因為一切的 痛苦都是由自心的煩惱所產生的,當自己獲得快樂時,能夠知道說,

這是觀修菩提心 的利益,因此自己要再多加來觀修菩提心,有著這樣的理解,我們對

於痛苦的產生來 說的話,我們能夠用以下的方法來做這個理解,當有人動手打我們

時,我們的心中 要想著說,他的心也是被忿怒所驅使,我自己當然不能夠因此而產生

忿怒之心,因為 如果藉此而忿怒的話,將會觸及因果而導致我自己本身也造下惡業,

因此這樣的理解 指的就是從世俗的方法上來轉為道用,就是讓自己平靜的方法。如果

說從勝義的方法 來講的話,不管是生起了貪欲或者是瞋怒之心,能夠使自己安住在覺

知的本性上時, 就知道說這一切都是煩惱的過失,以對方來講的話,他本身也具備著

成佛之因的如來 藏,因此他這樣的一個忿怒這樣的一個動手的因緣來講,也祇是暫時

而已,他祇是暫 時被心中的煩惱所驅使,所以才會有著這樣的動作跟情況產生,以我

自己本身來講的 話,也同樣的都是具備著如來藏,當然就不能夠因此而生起忿怒之

心,所以自他二 人都是因為煩惱生起,才會有著這些情況發生,所以在勝義的情況之

中,我們就能夠 理解到既然一切皆為空性,我就不需要再有任何的回應了,所以在這

一生當中,我們 就能夠獲得所謂的平安。因此在世俗諦來講,我們對於因果能夠深切

的相信,在勝義 諦來說的話,我們讓自己安住在空性的本質上,因此我們就不會有任

何的煩惱,所以 這邊才說「否亦心樂阿拉拉」。

 

 

 

同時在這一生當 中,對於一切的作為就不會生起很多的希望跟恐懼,這一句話的意思

指的是說,我們 這一生當中不分日夜,就像是輪子在轉一般這樣的忙碌,我們所求的

就是在這一生當 中能夠有所作為,但是我們如果能夠有著一切皆非真實這樣的一個實

義上的理解的 話,我們就不會有這麼多所謂的希懼,也就是希望跟恐懼的產生,我們

會知道在這一生 當中不需要有過多的需求以及恐懼,因為一切都是由於各自的業力來

決定,最主要的 都是由業力來決定,當然我們還是要努力,但是不需要有過多的渴望,

也不需要有過多 的恐懼,如果說自己根本就沒有那樣的一個業或者說緣份的話,不管

你怎麼樣去努力 都是得不到的,如果說自己有累積善緣的話,即使是微小的努力,也

可以使我們獲得 自己想要的,因此才有學者說︰「依止福德力,其光如太陽,依止精

勤力,其光如油 燈。」這四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說,藉著自己過去所累積的福德

的力量而獲得 的,是較為堅固而可以長久的,但是如果說祇是藉由自己辛勤所積聚而

得來的,就像是 油燈的光一樣,隨時都可能息滅的,因為太陽光是不需要任何的精勤,

不需要任何的造 作,它自然而然就可以散發出光芒。因此我們不需要給自己太多的這

些所謂的渴望或 者是恐懼,我們要讓自己的心能夠堅定的安住下來,我們去觀修慈心

跟悲心,觀修對 眾生的大愛,觀修菩提心,讓自己的心不要被煩惱這個怨敵所驅使,

特別是要理解到 這一生就像是夢境一般。吉天頌恭也就是世間怙主就說過︰「這一生

還有來世跟中陰 其實是一體的,沒有任何的分別。」現在在我們的認知當中,祇認為

說夢境才是虛幻 的,自己這一生白天的一切景象都是真實的,其實從我們一出娘胎開

始到我們死亡為 止等等,這一切的景象其實跟夢境都是完全沒有兩樣的,如果不是這

樣的話,那麼我 們死後的境界其實跟睡夢的境界,為甚麼不是相異而是相同的呢?那

既然了解到這樣 的道理,我們就知道業力與因果才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在這一生的作

為當中,我們不 需要給自己太多的渴望,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恐懼,對於這一切我們都

應該要以菩提心 來對待,所以在這《本頌》裡面才說到「否亦心樂阿拉拉」。

 

 

因此在這個釋文 當中首先提到的,我們先看《本頌》裡邊的「見是廣大界無邊」,這

一句的意義以所 謂的三句口訣來修持的要點來講的話,必需要先能夠斬斷迷亂之根或

者說迷亂之動 源,迷亂之根的意思指的是說,當我們在修持的時候,如果讓自心當中

存在著過多的希 望跟恐懼的話,這個時候我們整個心可以說都會變得非常迷亂,因此

在最開始的時 候,我們就要對於輪迴、涅槃還有一切世界跟眾生,先要確定一切都非

真實的存在,就 是必需要理解到一切皆非真實,而能夠藉由這樣的理解,對於貪瞋這

樣的一個念頭, 我們就能夠確實理解到皆非為真實,因此對於這一生當中任何的事

情,種種的作 為,就不會因此而被障敝,我們的心就不會被障敝了。我們如果要讓自

己的心不被障敝 的話,首先就是要斬斷迷亂之根,這個迷亂之根指的就是執著一切皆

為真實這個想 法,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先不執著一切皆為真實的話,那麼就不會有迷亂

相的產生了。

 

 

所以我們從「見 是廣大界無邊」開始到接下來的「椎擊三句義要訣,首先自心鬆坦住,

不馳不攝離思 念」這四句,這四句的意思我們簡略來講的話,首先對於在見地上還沒

有辦法理解或者 說開悟者而給予開悟的方法來講的話,總體上在顯教的方式,是會以

經律論三藏以及 種種辯論思惟的方法來給予確定的,如果說在密乘共同的方式,則是

在第三灌頂所謂 詮釋本智這樣的方式,對於第四灌頂當中的所謂第四義的本智來給予

引導等等,用這 樣的方式。但是在這裡的話,並不用這樣的一個方式,這個是說在密

乘共同的方法來 講的話,指的是過去的念頭息滅,未來的念頭還沒有生起的當中,以

所謂詮喻或者說 譬喻的本智,仔細說本智是在這樣的當下來生起的,但是在這裡的話

並非是用這樣的 方式,這裡指的是,如果按照過去諸位修持傳承派的勝妙祖師們的方

式來修的話,指 的是在心消失之時而給予引導,這個消失之時或消失之地來講的話,

它有不同的名 稱,有稱為是「原始基」,「基」指的是基地或基礎的「基」,「原始

基」或者是「解 脫基」,或者「解脫地」等等這樣不同的名稱來詮釋這個心的消失地,

這個是說在心它 本身妄念紛飛極度難以馴服的時候,這樣的一個粗分的念頭是會完全

障敝自心它原本 本來面目的,為了使這樣的一個念頭能夠得以清淨並且能夠得以息

滅,那麼在這裡 有用大圓滿所謂修氣的方式來講解,在這裡我們不講解這個,因為這

個對各位來講沒 有任何的意義。所以在這裡所指的方式是,因為在現階段來講當我們

返觀自心時,我 們除了自心的念頭,我們其實是看不見心的本來面目的,所以這裡所

用的方法指的是 說,對於念頭的處理方式,就像是蓮花生大士所講的:「不去尋伺已

經消滅的念頭, 也不去迎接尚未生起的念頭。」用這樣的方式來返觀自心。

 

 

當我們試著讓自 心能夠完全來安住時,大部分的人幾乎都可以去認持到沒有念頭的

心,在這個時候 有所謂的安樂的覺受跟無分別念頭的覺受,念頭不生起時當然就會有

著安樂的感覺, 或者是在這個時候心中會想著說︰「如果能夠再多做一下的話,好像

還蠻快樂的!」 等等,這樣的念頭是會產生的,這樣念頭產生其實是會障敝到我們自

心開悟這樣的一 個機會的,就像是水一樣,雖然說在表面上看起來我們覺得水已經很

乾淨了,可是水 是可以一再被淨化的,跟這樣的道理相同,其實我們的心在沒有念頭

生起時,我們或 許自以為已經是非常的清淨,可是心能夠被怎麼樣淨化,就會再發揮

出它更大的力 量,所以說沒有念頭的這個心,我們稱它是「無分別的覺受」,在這樣

的無分別覺受當 中心是安住時,我們就要突然來發出一聲「呸」,所以我們看到在第

一頁的最後兩句 「鬆坦自然等住時,突然以心呼一呸」,「突然以心呼一呸」用這樣

的方式,突然從 口中發出一聲「呸」時,能夠出現跟之前不一樣的覺受,在那個時候

心是沒有任何亦 不需要有任何的思惟,在那個時候可以親見到空性,而理解到自心的

本來面目。

 

 

我們現在跟各位 示範如何來發出這個「呸」音。在沒有人自己單獨的時候,我們可以

從自己的口中來 發出這個「呸」音,在有其他人的時候,我們祇要從自己的心中來發

出這個「呸」音 就好了。當這個「呸」音出現時,我們是可以不產生任何的念頭的。

在喊這個「呸」 時,我們的心不要去想著說:「我要發出這個「呸」音!」而當「呸」

音發射出來時, 那個時候心要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產生任何的恐懼感,其實當「呸」

這個音發出來 時,是斬斷自心的念頭,在那個時候心會呈現完全的空,當我們發出這

個「呸」音時, 其實是會有著略為恐懼的感覺,在那個時候一定要強制自己返觀自心,

來看自心,不是 讓自己的心因為「呸」音的發出而跟著來散亂,這個是要藉此來返觀

自心。

 

 

必需要閉上眼 睛,然後挺直自己的脊椎來返觀自心。在這個時候其實各位是不用喊

「呸」的,在聽 到(仁波切喊)這個「呸」音 時,是要去看自己的心,在這個當下有著

甚麼樣的反應, 是要藉此來返觀自心的。

 

 

『仁波切示範發 出「呸」。』

 

 

如果說各位有任 何疑問的話,可以寫在字條上,我們再為各位解答。

 

 

 

【第一節完】

 

 


【第二節】

 

 

 

我們剛才所談到 的是發出「呸」音,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句,這個所發出的「呸」音來

說,它必需是要 猛烈短促的,必需要猛烈跟短促的原因,密勒日巴尊者就說過有三種

的意義,當我們 的心中有許多妄念,這樣使我們的心一直向外在奔馳跟散亂的時候,

我們為了要斷除 妄念,因此我們大聲的喊出「呸」,這個就稱為是「斬斷妄念為外呸」。

當我們的心極度 不清明,有著想要打瞌睡或者說有著昏沈這樣的情況出現時,為了使

我們的觀修能夠 更加的清明,能夠更加的清晰,因此就喊出「呸」,而這樣的一個「呸」

指的是「斷絕覺 知昏沈為內呸」,在這內外兩者當中,讓自己的心能夠更加的清澈,

更加的明朗,能 夠使妄念不再生起,能夠使自己的心極為清晰地來顯現,這個就稱為

是「勝義的 呸」,而這樣的「呸」來說的話,就稱為是「住於實相性中真實呸」,是

這三種,因此關 於「呸」有著這三種不同的意義,這主要的都是為了要斬斷妄念。

剛才我們講到密 勒日巴尊者所講的這個內「呸」的意思來說的話,跟用我們自己的心

也就是心所作意 的觀修,為了要斬斷或者說要毀滅心所作意的觀修,這兩者的道理是

相同的。

 

 

在觀修禪定也就 是我們所講的「寂止」或者是「寂住」時,當然如果說自己本身沒有

修持經驗來講的 話,等於祇是一種空談而已,但是對於有修持或者禪定經驗的人來說

的話,在自己略 為有了禪定的功夫之後,心中會有著寂靜跟安樂這樣的覺受出現,而

在這樣的覺受出 現時,如果說能夠發出「呸」音的話,能夠讓自己的心對於這種覺受

的貪戀跟執著完 全來斷捨,因此對於有著這樣經驗的人來說,發出「呸」音反而能夠

將這樣對於覺受 的貪戀完全摧毀,所謂的覺受有「空」、「樂」、「無分別」這樣不

同的覺受,在暫 時性上來說,即使生起了這樣的覺受,但是自己的心對這樣的覺受並

沒有產生任何的 貪戀的話,那是沒有過失的,如果能夠安住在自心的覺知上的話,這

樣的覺受即使產 生,也是無所謂沒有任何過患的。

 

 

所以這個就是我 們這邊所講的「猛力短促奇妙哉」的意思。

 

 

再看到下一句 「一切皆無唯驚楞」,這一句的意思指的是說,以現在我們的觀修來講,

會有著「我要來 打坐」、「我要來觀修」的執著存在著,在這些執著存在的時候,為

了要讓這樣的執 著能夠被斬斷,因此「一切皆無唯驚楞」指的是,當「呸」音發出來

時,會有著被驚 嚇然後是一片空無的狀態會產生,但是如果說在那個時刻是完全以自

己的心專注著在 返觀自心的話,當這樣的情況產生時,我們返觀自心的那個覺知,反

而會更加的敏 銳,而不同於沒有在返觀自心時所產生的祇有驚楞,祇有被嚇著這樣的

感覺而已,所以 這當中是有著是否懂得來返觀自心的差異,因此這裡才說「一切皆無

唯驚楞」。

 

 

所謂的「驚 楞」,在這裡我們看到下一句「驚楞透澈了無礙」,這裡「透澈」指的是


 

遠離念頭的覺知 能夠現前的來證得,所謂「遠離念頭的覺知」指的是,在觀修當中我

們用自己的心去 想著說︰「到底是否為如此或者是並非如此?」等等這樣的疑惑,完

全捨棄了這樣的 疑惑,能夠現前去證得遠離妄念的覺知,這樣的一個覺知來講,它並

非在內,也並非 在外,它是透澈穿透一切的,因此這裡說「透澈」,這樣的一個「透

澈」來講的話, 它是遠離有所障敝跟任何執著之意。

 

 

所謂的遠離貪戀 跟障敝來說的話,這個也有著在修持上的所謂熟識與否,或者說在程

度上的大小有所 差異,對於初學者來講的話,認持自心的實相則是最為重要的,能夠

在認持到自心實 相或者說明心見性之後,對於所得到的這個悟性,能夠長時間的讓自

己因為保任而得 以熟識的話,那麼在因為這樣長時間的觀修,就能夠獲得良好的經

驗,因此所謂的 無有貪戀跟障敝之意的話,它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能夠長時間的讓自

心安住在所謂保 任自己已了悟的這樣的實相的情況時,對於外境一切的事物我們可以

完全的來將其降 伏,任何的物品對於我們是不會有任何的侵害的。比方說,以一朵美

麗的花等等這些 使人悅意的事物來講的話,當我們看到這些物品時,那些會讓我們的

心意覺得極度的 迷惑極度貪戀這樣的東西我們看到時,我們當下或許會覺得極度的歡

喜,讓自己完全 喪失了心性,但是在那個時候,對於一個這樣有修持的人來講,他會

馬上返觀自心, 他會知道說,這樣的一個貪戀其實是不需要的,在這樣的一個貪戀之

心生起時,他會 懂得如何去返觀自己,因此對於花朵等等這些外在的景觀來講,他是

完全都知悉的, 完全都明白的,不過也僅只如此而已,他並不會有任何貪戀之心產生。

不過這個是對於 已經在修持上有經驗的人來講的,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樣的解說其實

是不必要的。

 

 

因此當我們能夠 去了解到自心的實相時,其實佛的三身是完全都具足的,心的本性為

空有如虛空一般 就是法身。這樣的一個覺知來講,是非常清明,我們是完全理解,這

個就稱為是報 身。以這樣的一個所謂的清明跟空這兩者來講,是空的自性為明,明的

自性顯為空,因 此在這樣空明不二的狀態當中,是遠離所謂的中間跟邊際的,在這個

時候,大悲就能 夠完全來周遍,這個就是所謂的化身。因此密勒日巴才說︰「心若如

虛空無分別,即 是法身融於法界中。」因此大悲周遍由此生起,那麼法報化三身也因

此而具足。

 

 

有關於空性來 說,整個世界上的宗派,都對此有研究,以至有些宗派是未能證得,有

些則是顛倒證 得,有些則是略為證得,那麼一切的過患都可以歸納在「常」、「斷」

這兩者當中,因 此以佛教的見解來說的話,如果說祇證得如虛空一般,就稱為是「斷

見」,因此在有 如虛空一般的見地當中,覺知是清晰的顯現,因此是遠離「常」「斷」

二邊。

 

 

有關於「常」 「斷」這兩種不同的見解,我們如果能夠在現在有著一些思惟的話,對

於未來會生起的 迷惑,斬斷這樣的迷惑可能會有一些幫助。在這個世間上有些人認為

一切都是恆常 的,一切都是永遠會存在的,認為這個世間會存在好幾萬年,也認為外

 

在的世界,以及 在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恆常不會有任何的變化,但是從事

實上來說的話, 這世間上的一切事物我們稱為是「有為法」,都不是恆常的,這一切

都是會變遷和毀 壞的,以自己的心來說的話,心本身也是念頭一直不斷的生起,可是

心本身來講也是 沒有任何自性,它祇不過是念頭一直不斷在生起而已,心來講是連微

塵都是不可得 的,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無任何的跡象可尋,因此有些人就認為說心是不

成立的,心根本 就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切皆為空,既然一切為空,那麼就沒有過去,

也沒有未來,沒 有前生,也沒有來世,甚麼都是不存在的,然而因為自心的我執,就

因此而來造業, 而因為造業就必需要受苦了。因此不管是「常」或者是「斷」,這兩

種的見解都是不 正確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說︰「二諦必需要相融,藉此才能夠從常

斷這兩邊當中來 獲得解脫。」這個也就是般若波羅密多裡面所講的「無可言思」的意

思,對於自己的 心,自己的心對於任何一切都沒有任何的執著,遠離一切的執著,我

們如果從教言跟 思量上來說的話,有一句話說︰「若持執著非見地。」因此真正的見

地是沒有任何的 造作,如果有任何造作的話,那麼那個就不是真實的見地了。

 

 

當心安住於見地 上時,會覺得一切都是透澈的,但是當心沒有辦法安住於見地上時,

就覺得好像一切 都無法透澈,這是因為心起了執著的原故,可是我們如果說能夠從根

本將自心的執著 完全來息滅的話,那就真的能夠「透澈而了無礙」。因此不管是外境

或者是自心這兩 者,完全遠離思惟跟言說,讓自心完全住於透澈的狀態當中,遠離一

切的執著時,就 真的是這邊所講的「透澈了無礙」。

 

 

因此像這樣的一 個要點來說的話,對於法身住於基位的覺知來講,這個是瑜伽在道上

本淨離戲之義的 見地,這個意思是說,所謂「離戲」來講的話,「離戲」的這個「戲」

指的是心的念 頭,也就是執著一切皆為真實這樣的一個想法。當我們能夠到達「離戲」

這樣的階段時, 所謂的「本淨」,所謂的「離戲」這樣的階段,可以使我們的心不被

念頭不被所謂執 著一切皆為真實這樣的想法來給障敝,這個就是所謂的見解見地了,

對於這樣的見 地,能夠去理解,能夠去了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能夠認識 這樣的見地的話,那麼不管我們有著任何的見地,有著任何的觀修,

都無法超越出由 心所作意這樣的一個造作的見地跟觀修,因此因為這樣的一個無法去

理解,那麼對於 所謂本質自然的大圓滿之道,我們就會跟它的距離,就像是天跟地之

間那麼樣的遙 遠。所以說因為我們的無法理解,對於從輪迴無始以來對心性的認知,

因為在輪迴我們 已經非常久了,所以對於心性的認知來講,我們有的時候在剎那間好

像是看到自心的 本性,但是在剎那間又好像是看不到自心的本性,所以必需要能夠如

理如實的去擁有 這樣的見地,去有著這樣的理解之後,對於這樣的見地能夠來獲得堅

固,而使我們最 後終能夠獲得它的成果。

 

 

 

在這裡有一段話 說:「因為不具備無修光明輪之要點。」這個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從

大手印四種觀修 的階段來講的話,有所謂的「一心」或者說「專注瑜伽」,就是說因

為專注一意的觀 修,而悟到自心實相,對於所悟到的實相能夠藉由觀修而使自己熟

 


 

識,到最後達到 不管任何念頭的生起,對自己來講都沒有任何的傷害,這樣的階段就

是第二階段的 「離戲」的階段,在一直的觀修之後,輪迴跟涅槃對自己來講完全沒有

任何分別時,就 稱為是「一味」,到達「一味」這樣的階段之後,那麼其實再也不需

要觀修了,因為 對於執著一切皆為真實,也就是「執實」這樣的一個見解來說,已經

澈底地從根本完 全斷除的原故,所以就達到了「無修」這樣的階段。但是以大圓滿法

來說的話,它裡 面所講的內容是比較難以去證得的,但是如果說以大手印法來說,就

像是密勒日巴尊 者所講的「平常心」,「平常心」指的是理解到自心的覺知跟上師是

完全沒有任何分 別,對於這樣的覺知,自己能夠保任並且一再在自心當中培養慈心跟

悲心,漸次地來 讓自己生起慈悲之心,這樣的話我們稱為是所謂的「漸根者」,也就

是藉由次第上慢 慢的修持,而達到最終成佛的結果,在大圓滿法裡面所講的幾乎全部

都是為了「頓根 者」來宣講的。

 

 

 

因此在第二頁第 二行裡面講到「透澈無礙無可說,法身本覺當認知」。至於自己證悟

到見地的程度, 則是在遇到逆緣時,我們就能夠來理解了,在這裡首先知道這是惡緣,

接著能夠在道上 來使用,最後則是能夠明瞭這是能夠顯現在光明的相念當中。比方

說,當我們遇到 自己的對手或者是仇人怨敵時,首先先取其色相,再來以感受,以所

謂的「受」來經 驗,再接著是以自己的想法來執取其性相,在最後則是用行為來造作

輪迴之業,這一 切都是由自己的意識來通曉一切的,這幾段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遇

到自己的怨敵對 我們做出傷害時,首先我們對他的色相先認定這是自己的敵人,之後

所謂的用自己的 感受去經驗,指的是自己想說:「我曾經對他那麼的好,結果他現在

是如此的來傷害 我!」之後再用自己的想法想著說:「他就是我的敵人!」在這個時

候自己心的執著 可以說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強,在這之後就是所謂的用行為來造作輪

迴之業,指的是 開始有了爭吵、打鬥等等這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的產生,自己的心,

自己的意識是完 全可以主宰的,自己是完全理解的,因此我們說意識通曉一切。所以

當我們能夠將心 安住在自心實相時,對於這一切發生的過程都是會非常明瞭的。

 

 

 

在這樣的一個時 刻,我們對於煩惱的生起,如果能夠去認持的話,這樣的一個煩惱,

這樣的一個念頭 當下就會被斬斷,被斬斷之後又會再生起,那麼生起時再一次地來認

持,它又會再被 斬斷,又會再生起,自己再認持,就會再被斬斷等等,祇要被斬斷之

後,我們就不會 因此而被束縛住了,所以就能夠將這樣的一個煩惱轉化成為五智等

等,我們可以以 此類推而來知道。

 

 

 

像這樣的一個道 理,也就是用三句話來結集要點,當中的第一句,在見地上如果說我

們沒有辦法先來 了悟的話,是沒有辦法用觀修來恆常修持的,因此在最先來講,能夠

在見地上有所領 悟,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段話的意思指的是,能夠確實了知自心煩

惱生起的那個覺 知,我們必需要先能夠來認持它才行,能夠先去認識到它,能夠先去

理解到它的話, 這個就是所謂的勝義,這個就是所謂的了悟。我們對於像這樣的一個

覺知,本質安住 在自心來說,我們祇是不曉得它的情況,祇是不曉得如何去返觀它而

已,這個並不是 過去不存在而現在才剛出現的,或者是說要從它處去尋找,這個覺知

 


 

本質存在於我們 自己的心中,因此這個覺知指的就是,能夠確實去了知道自心念頭自

心煩惱生起的這 個覺知者,這個了解者,那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覺知了。因此吉天岡波

也就是吉天頌恭 世間怙主就曾經說過:「所謂的佛,指的是智慧。」因此我們會說:

「一切眾生皆有 成佛之因。」指的就是眾生心中的智慧,智慧是每個眾生都有的,祇

不過是有著大小 高低的差別而已,而這個就是成佛之因。

 

 

 

因此對於心的安 住或者是蠢動來說的話,不使其安住,對於它的蠢動也沒有任何的禁

止,這個意思是 說,以自心本有的正知正念來護持自己的心時,不應使它安住來將其

束縛著,也不因 為過度的放鬆而使其蠢動。因此對於自心念頭的生起,我們祇需要能

夠去認持它就可 以了,不需要去斬斷息滅這個妄念,祇要理解到念頭的生起即可。因

此在沒有任何的 斷捨,沒有任何的成立跟破滅這樣的狀態之下,能夠來安住,藉此能

夠去了悟到法身 本來的面目時,那麼這個就稱為是「護持本智的自力」。

 

 

 

所以安住的話, 即是法身的本來面目,而蠢動的話,它也祇不過是本智自力之顯現。

所以這當中祇是 在於我們是否有任何執著的生起,對於色聲香味觸等等這些外境的產

生,自己是否會 感受到悅意與否等等這樣的感受而已,因此不管是生起任何的對境,

差異祇是在於有 執著的生起與否的不同而已。比方說,當自己的心中生起瞋怒之心

時,在這之後, 如果能夠返觀自心的話,那麼自然就會出現所謂「明」這個覺受,同

樣地,在貪欲生 起時,如果能夠返觀自心的話,在這之後,就會出現所謂「樂」的覺

受。所以不管是 貪或者是瞋,這祇不過都是本智的自力在活動而已。

 

 

 

所謂的「自力」 的「力」或者說「用」,「用」指的是用處的「用」,這樣的一個詞

來說的話,比方 說當我們將木材放入到火堆當中時,就會讓火勢更加的旺盛,不會因

為放入了木材而 使火焰趨於微小或者是被息滅。跟這樣的道理相同,煩惱或者是妄念

不管如何生起, 當我們能夠安住在自心的實相上時,那麼祇會讓自己的覺知更加明亮

而已。因此不管 是色聲香味觸五妙欲任何的對境產生時,祇要我們的心不被外境所驅

使,不被外境所 牽著走時,那麼這個時候自己的覺知是會更加明亮的,當然有時候自

心會因此而流失 於外境,但是有時候又不會流失於外境,這個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

能夠去壓制一 切,而不會被任何的事物所傷害的這一段話的道理是相同的。那麼在自

心沒有流於五妙 欲這樣的階段時,這樣的誘惑時,覺知是會更加明亮跟敏銳的,因此

當自己能夠很專 注地來讓自心對待著外境的時候,心是不會被煩惱所驅使,可是當我

們一旦放鬆時, 那麼自己的心又會被煩惱所驅使了。這樣的一個差別祇是在於能否將

這些心境轉化成 為「力」或者是「用」與否的差別而已。如果說能夠不被這樣的外境

所驅使的話,那 麼對我們來講這些五妙欲,祇會對我們有利益而沒有任何的害處。舉

個例子來講,當 我們覺得心很昏沈,想要打瞌睡睡覺時,突然心中生起了一鼓瞋怒之

心覺得非常生氣 時,在那個當下,整個睡眠之意是會完全被驅走的,所以像這個道理

一樣,有時候煩 惱的生起,對於我們來講也是會有幫助。

 

 

我們再看到第三 行的第二句「或瞋或貪或樂苦」。

 

 

有關於念頭,我 們如果能夠知道它的本質或者說它的自性的話,那麼就會像是密勒日

巴尊者跟他的女 弟子巴達朋之間的問答一樣,密勒日巴尊者指示這位女弟子觀修心性

時,應該要像觀 修大海一般的來安住,之後這個女弟子以歌唱的方式,回答密勒日巴

尊者說:「我觀 大海雖適意,想及波浪略不適。」因此密勒日巴就跟她說:「其實心

性跟念頭就像是 大海跟波浪的關連是一樣的,如果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理解

到這兩者實際上 是一體的話,那麼對於所顯現的念頭來講,我們就能夠不執著為真

實,而且所顯現 的一切都能夠成為是法身的示現。」所以說,像大海一般的心性,如

同波浪一般的念 頭,我們祇要不執著為真實的話,都不會因此而有所不適的。所以在

這裡面所告訴我 們的是,即使已經先了悟到心的實相,但是如果沒有因此而來修持的

話,那麼任由自 心的煩惱跟念頭來生起,但是卻沒有任何的觀修,這樣的話跟沒有了

悟心性的人來 講,是完全沒兩樣的,因此是沒有辦法,從所謂的觀修是必需要從煩惱

跟念頭當中來獲 得解脫,如果說煩惱歸煩惱,妄念歸妄念,而自己的心歸自己的心的

話,這樣跟沒有 了解,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來講,是完全沒兩樣的。

 

 

因此為了不讓自 己的心跟法相離而能夠讓心來應用佛法,所以這裡面有提到「無觀修

之大觀修」,這 是我們不管在任何時候,都必需是無所分離而需要的。因此「乃至一

切時與處」,我 們看到第三行的最後一句所寫的「乃至一切時與處」。其實剛才所說

的這一段話,它 是有很大的意義的。當我們以心來返觀自心時,是不需要再去個別觀

修出本尊的形象 或者是種子字的形象,當我們返觀自心而安住時,在這個時候心是確

實明確了知一切 的,因此密勒日巴才說:「在一切的行為當中,也就是行住坐臥一切

的行為當中,也 都要來返觀自心。」總結起來說,就像是《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面第

三十六偈所講 的,「總之何處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恆具正念與正知,成辦利他

佛子行。」這四 句所告訴我們的就是「無觀修之大修」,這指的就是祇要能夠護持著

自心,這個也就 是佛陀所講的「自淨其意」的意思。

 

 

在我們這樣跟各 位講解時,由於這當中以及在佛經裡面應用了許許多多所謂的引經據

典這樣的方式來 宣講,所以有些人會聽得懂,但是有些人則是會覺得完全聽不懂,不

曉得到底在講些 甚麼,雖然說聽起來是非常複雜,但是其實真正來修持的話,是很容

易的,並沒有想 像中那麼的困難。有關於覺知的功德,雖然說在佛經裡面宣講了許多,

佛陀遍知一切智 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去理解,那我們所要認知

的是甚麼呢?我 們所要認知的是,用自己的心來返觀自心,這個所指的就是,能夠確

實的了知自心的 煩惱跟念頭生起者的那樣的一個認知,那樣的一個覺知,就是我們必

需要知道的,雖 然說現在這樣的一個覺知,它的力量祇是非常的微小,就像是點在香

上面的火一樣, 是極為容易就息滅,但是這樣的一個覺知來講,它確實就是成佛之依

靠,它就像是樹 木的苗芽一樣,這是沒有任何錯誤的,能夠在這樣的理解當中,我們

能夠一直恆常地 來護持修持的話,就是這裡面所講的「流水相續三昧」的方法,能夠

這樣去護持的 話,我們可以漸次依這樣的方式來獲得成果。真正上根利器即所謂「頓

根」的人來講, 是非常稀有的,可能祇有一兩個而已,大部分的人都必需要一步一步

 


循序漸進的來修 持,即使是大圓滿法來講,也必需要從「寂止」這樣的方式開始來修

持。所以所有的 人不要因為覺得聽不懂而覺得灰心,聽不懂的那個想法,我們如果返

觀的話,它也會 自己自我消失的,像這樣的一個「聽不懂」的「覺知」,「聽不懂」

的想法,它就是 我們所謂的「覺知」了,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去思惟的話,或許會比較

容易去理解。

 

 

那洛巴尊者曾經 對他的空行母尼古瑪說:「對此本智小火花,應與時常使壯大。」這

個的意思就是告 訴我們說,像這樣的一個如來藏,像這樣的一個佛性,像這樣的一個

覺知,我們大家 都是具備著的,祇是現在是極度的微弱,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感受到

這樣的覺性的存 在。佛陀以遍知的智慧所講真實的佛語告訴我們說,所謂的佛性指的

就是自己的心, 但是這樣的一個心,卻被所謂的「我」給障敝住,或者是被「我」給

充滿著,對於這 樣的一個狀態,到底是給予甚麼樣的引導,而使我們來認知呢?這個

就是我們剛才所 跟各位講到的,在本來自我的面目上給予引導,也就是必需自己來返

觀自心,我們如 果能夠來返觀自心的話,那麼就會有著兩種的理解,有嗎就是心像是

虛空一般的澄 澈,有嗎就是有著種種妄念的產生。對於已經熟識於返觀自心的人來

說,他會覺得自 心就像是虛空一般的廣大跟澄澈,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講,則是會看到

自己的心是妄念 紛飛,非常的混亂,在這個時候則是應該要對於能夠看見妄念者這樣

的一個覺知,即 刻的來返觀才是,能夠這樣的來返觀並且守住自己的分際來安住的

話,對於任何念 頭的產生不要去過問,就是不讓念頭來沾染自己,而是以自己的覺知,

自然而然的來返 觀念頭並且安住的話,這樣的一個覺知,它就是我們的皈依處,也就

是我們的上師, 而能夠在這樣的理解當中來修持的話,對我們來講是有幫助的。

 

 

我們剛才所提到 的「流水相續三昧」,或者說是「住於本性的流水相續三昧」,跟剛

才那洛巴尊者對 尼古瑪所說的「應使其壯大」,應使這個細小的本智火花壯大這個意

思,是完全相同 的,當火花或者是火焰還非常的微弱時,我們祇能夠以非常微細極為

細小的木屑來養 這個火,讓火能夠慢慢地來壯大,跟這個道理相同,在最開始的時候,

覺性也是必需要 極為細心地去呵護跟保任,我們要能夠知道火的本質以及它的力量,

覺性的力量一旦 讓我們保任而使其壯大的話,它可以焚毀好幾千劫的黑暗跟罪業。因

此對於一個妄念 來說,即使是微小的妄念,我們如果能夠認持到其中的一個的話,那

麼就像是鹽巴落 入到水裡一樣會自然消失一般,這個就稱為是勝義的空性了,煩惱跟

妄念來說都是同 一體的,一個妄念跟八萬四千種的煩惱來講,是完全相同,八萬四千

種煩惱可以囊括 歸納在一個念頭裡面,因此龍樹菩薩在他的中觀見裡面,就有提到

說,在一座大山 上面,如果說長滿了雜草,祇要去取其中的一株草,來看它的構造,

就知道其實草本 身的構造當中,是有水份而成,裡面是有著空隙的,那麼理解到這樣

的一個道理之 後,就知道整座山的草都是相同的構造跟成份,跟這樣的道理相同,祇

要我們理解到一 個念頭的本質,對於所有的念頭都會知道它的本質其實就是為空性

了。所以說在理 解到這樣的道理之後,以我們的覺知,祇要我們能夠具備著覺知的話,

不管有多少的煩 惱生起,它都能夠被融化於覺知當中,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覺知的

話,就像是在一 個爐灶裡面,如果沒有火舌,我們即使是慢慢地將這個木材放進去,


 

到最後這個木材 一定會塞滿整個爐灶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所謂「住於本性的流水相

續三昧」來講, 我們即使不懂得它的道理為何,但是對於念頭我們祇要返觀,它就會

自我消失這個道 理,是應該都懂得。當我們理解到念頭它會自我消失時,在那個時候

心也會自我消 失,因為心本來即是為空,能夠有著這樣的理解的話,我們的覺知將會

越來越澄澈,越 來越清明,因為對於自己的心來說,我們能夠有著多麼堅定的一個決

定,自己心中的 般若智慧就會越來越廣大。

 

 

像這樣的去證悟 到見地之後,就像是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不見意識見本智。」我

們因為未能見到 本智所以生起了我執,因為我執而形成了身體,因為有了這個身體所

以就有所謂八識 的存在,因為八識因為身體的形成,所以有眼耳鼻舌身等等五門這樣

的五識的存在, 藉此我們就開始來迷亂,這些迷亂的根本,其實就是源自於一顆心而

已,因為心祇有 一個,我們祇要能夠證悟到這個心它唯一的實相的話,我們就證悟到

無我了,而證悟 到無我的意思並不是用心去想著:「一切都是沒有我!一切都是不成

立的!」這個在 《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面講到般若的時候所說的「三輪體空」的道理

是一樣的,不管 是大圓滿、大手印還是大中道裡面所講的就是「覺知」,這個「覺知」

就是「三輪體 空」或者說是對於「三輪無任何分別的覺知」,完全可以囊括在這當中

的,而所謂的 「三輪無分別的覺知」我們如果要來修持的話,就必需要讓自己的心不

去追隨著過去的 念頭,在未來的念頭尚未生起時,在那一剎那間心能夠安住的當下,

那當然如果祇是 短時間的安住,是沒有辦法可以發揮甚麼作用,但是當我們能夠長時

間安住時,那麼 對於這個心來說,所謂的自他、輪涅或者是所謂的常斷、有無等等一

切的諸法,我們 就不會再有著這些思惟了,這個時候心就會像虛空一般非常的澄澈跟

明亮,所以這就 會成為所說的「本質存在稱為本,普皆理解稱為智」的所謂「本智」

了。

 

 

對於佛陀的密 意,也就是如來藏的存在,我們如果說能夠讓自心的執著來息滅的話,

那麼可以說一切 都是屬於成佛了,在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在之前所講的「心與虛空若

無別,即為法身 融於界」的意思,在那個時候就能夠不見眾生而見佛了,對於一切的

眾生都會看成如 佛一般。其實現在一切眾生未能成佛,祇不過是像水跟冰這樣的差異

而已,最終其實 與佛都是沒有任何的差異的。從根本來說,所謂的眾生原本就是不存

在,因此在《佛 子行三十七頌》開頭的偈裡面就說到,「誰見諸法無來去」,在暫時

的階段上來講, 我們雖然都因為迷妄、迷亂而無法去見得實相,但是其實眾生原本即

是佛,所以說 「不見眾生見真佛」,這是說我們如果能夠親見,親自去證悟到見地的

話,那麼會有著 這樣的成果出現。

 

 

因此今天我們為 各位來講解了「直指自性本覺第一要」這一整段的開示,自己的覺知,

我們在完全理解 的狀態當中,不管是所謂的空、樂、任何的覺受產生時,對於我們來

講,最開始我們 必需要先能夠理解到自心本來的面目,這個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上根

利器或者是任何 的根器來說,一定要先認持到自心的本覺,或者說自心的本來面目,

我們對於自心即 如虛空一般的澄澈,這個道理即是我們必需要能理解的,在座的各位

 


當中,是否有任 何人還未有認持到自心的本性呢?請舉手!

 

 

其實有些人或許 還未有勇氣來舉手,但是在心中想著,到底是這樣還是那樣等等,像

這樣的想法生起 時,我們稱為是迷惑,在施身法「CHOD」 的修法當中有 談到所謂的

四魔,所謂的 「有形魔」「無形魔」以及「座享魔」等等,這個「座享魔」指的就是

迷惑了。在過去 一位噶舉派的祖師,有一位弟子尋求他給予心性上的指引,這位祖師

就跟這個弟子 說:「你先把「我」找來,我再給你這個心性的引導。」這個弟子很聽

話的,在他自己 全身上下去找這個「我」到底在那裡,結果他找不到這個「我」的存

在,那麼他就很 誠實地跟這位祖師稟告說:「我找不到這個「我」!」上師就問他說:

「那你來幹嗎 呢?!」他說:「我來求法的!」上師就說:「你看!「我」不是出現

了嗎?!」所以 像這樣的對於「我」本來既不存在的「我」,我們卻一直都會認為這

是存在的。比方 說,在這個房間裡面沒有發生任何狀況時,我們不覺得「我」的存在,

但是如果說突然 飛進來一隻蜜蜂時,我們大家都會非常的害怕,怕的原因是甚麼?是

因為怕這個蜜蜂 會叮到自己,會叮到「我」,所以這個時候,雖然說這個身體並非是

「我」,但是我 們自己的心卻自然會有這個「我」的出現,所以我們談到剛才所說的,

是否能夠了解到 自心的實相時?有些人會想說,看不到所謂的自心實相,或者認為這

個看到自心實相 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對於「看不到」這樣的想法的那個「認知者」,

我們如果來返觀 「他」的話,那個「認知」會自我消失。因此有另一種說法是,「未

能看見是看見當 中最為殊勝的」。所以藉此而能夠知道一切都不是實際存在的,能夠

理解到一切都是 虛無,就有如虛空一般是沒有辦法去認持的,能夠知道如虛空一般又

是極為明朗,這 個是用語言所無法去說明,也不是用自己的心所能夠去思惟的。

 

 

不管是大手印還 是大圓滿,其實裡面所講的就是「自淨其意」,所以當我們能夠去理

解到空性的意思 時,甚麼叫做空性呢?所謂空性指的即是為不放逸,在《金光明經》

裡面就有說到, 不管是吃飯或者是在行走時,都應該如實地來返觀自心,比方說當自

己在吃飯時,那 麼應該去返觀自心,去理解到在這整個過程當中,自己生起了任何的

貪或者是瞋等等 不善的念頭與否?那麼在行走時,對外界的一切色聲香味觸的這些情

況來說,自己到 底生起了一些甚麼樣的念頭?對於某些人生起了任何的善或者是惡的

念頭?在那個時 候都應該要自我的返觀自心來做觀察,如果是善念的話,則是理解到

這是為善念,如 果是惡念的話,比方說是生起了嫉妒之心,那麼在生起嫉妒之心的當

下,能夠返觀 時,這樣的一個心態它就會自我消失,這就是剛才所跟各位講的,對於

微弱的火花應該 要善加保養,那麼對於這樣的一個火花能夠保任時,就能夠知道這個

都是屬於「本智 之力用」。如果能夠這樣去理解,那麼則一切都融入成為空性,如果

沒有理解的話, 就像是在沒有火的爐灶裡面放了木材一樣,一定會塞滿整個爐灶,所

以我們就會一直 地來造業,然後就開始來承擔痛苦了。但是如果說我們能夠去理解的

話,則一切都融 入為空性,而不會有任何的惡業產生,但是如果不理解的話,就是剛

才所講的,二諦 當中的世俗諦因果不昧,所以這樣的一個煩惱就會造業,而業就會成

熟而使我們來受 苦了,但是如果能夠藉此理解是自心本智的力用的話,那麼就成為是

二諦當中的勝義 諦之空性,在空性當中當然不會發生任何的作用,就像是種子如果被

 


火給熏烤過之 後,是絕對不可能再發芽的道理相同,因此這就是所謂的二諦相融了。

因此不管是世俗 諦也好,勝義諦也好,這兩者都是完全相符合,沒有任何的矛盾,沒

有任何的相違。 所以在自己而言,空性即是為不放逸,對於自心的實相,或者說對念

頭的生起,我們 應該一而再再而三的能夠去認持,能夠去理解。那麼在今天我們已經

認識到很多的妄 念的生起了,所以在回家去之後,我們今天的功課就是如何去保任這

樣的一個覺知, 在臨睡前我們可以用《嗡阿吽金剛誦氣》的方法來觀修,使自己入睡,

在一起床之後馬 上以自己的正知正念來護持自心,所謂的覺知,它就是佛,它就是所

謂的上師,不管 是大手印還是大圓滿所講的都是這一些。所以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

如果說各位有任 何的迴向跟發願文的話,我們就一起來念誦,如果有安揚仁波切的《長

壽住世祈請 文》,我們也來念誦。

 

 

【第二節完】

 

 

【第三節】

 

 

《佛子行三十七 頌》裡面的「般若」偈所講到的「三輪體空」或者說「三輪無分別」,

有談到所謂的 「寂住」跟「勝觀」,其實像「寂住」跟「勝觀」來說的話,在「禪定」

的那一偈裡面, 就有提到了,這裡面所講的跟昨天為各位所開示的,可以說是完全一

模一樣。首先我 們藉由「寂止」使自己的心安住下來之後,那麼再藉此讓自己去見到

自心的實相,藉 由見到自心的實相就能夠證悟到所謂的「三輪無分別」,這個是屬於

最究竟的果實, 最究竟的成果,同時也是大圓滿法裡面所說的道理。所以諸位上師們

所開示的道理, 都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當中,《佛子行三十七頌》是屬於本偈或者

說是屬於正文, 而屬於正文的這個釋文或者說解釋來講,當然就有非常多了。那麼我

們大家可以開始 來念誦《佛子行三十七頌》。

 

 

在我們開始講課 之前,這裡有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所以我們在這裡先跟各位來講解問

題,這個問題是 說:「如果說所有都是空性,為甚麼又說我們所有人都具有如來藏?」

這個問題的回答 是,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依據佛經跟思惟,將宇宙一切的現象包括世

界還有一切的眾 生,都認定是為「有為法」,既是「有為法」必屬無常,這樣的無常

能夠將我們在心 中執著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想法來完全破壞,在將這樣的想法完全息

滅之後,在我們 心中會生起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空性的想法,但是如果說一直停留

在一切皆是空這 樣的思惟時,我們就墮落到斷見裡面去了,認為一切都不存在,這樣

的話連業力跟因 果也都不存在,那這樣就屬於斷見,因此佛教的觀點最殊勝最與眾不

同的,就是我們 昨天在跟各位講解心性的時候所提到的,心性的本質是以空的自性來

淨化常見,而以 明的自性來淨化斷見,所以空而顯明,明而顯空,這樣的一個空明不

二就能夠袪除常 斷二見,因此這是佛法的特點。

 

 

所以我們說所有 「有作意」的觀修,都是屬於執著,在心的顯現上來講,我們在這樣

的觀修時,我們 會有著這個是「明」的自性,已經顯現出所謂的「明」時,我們會有

著執著產生,但 是不管產生了任何的執著,即使在觀修時所產生的境界,那個也是屬

於細微的執著, 祇要是執著是必需要全部都將其來毀滅才行,在觀修時我們所應該要

有的態度是,即 使是明就讓它明,如若是空就讓它空,不能明就不明,不空就不空,

沒有任何的執 著,我們在甚麼時候能夠遠離所有的執著時,在那個時候才是大手印跟

大圓滿最究竟的 境界,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必需要長時間觀修的原故。總結起來講,所

有的迷亂都可以 歸納在執實上,也就是執著一切為真實的想法上,因此在有著這樣的

一個理解之後, 因為我們心中有著執著,所以當煩惱產生時,我們認定這個煩惱是真

實的,因此就開 始來造業,也因此必需接受痛苦的折磨。但是如果說煩惱生起時,並

不將它當作一回 事,沒有任何執著的話,因為沒有執著,所以煩惱不會令我們造業,

而這樣的煩惱也 會轉化成為智慧,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切的過患都是由執著而起。觀修

的最究竟是讓一 切的執著完全消失,這個就稱為是「自性本淨」或者說「任運自成」,

這樣是遠離一切 的精勤跟造作,所以說所謂的執著,所謂的作意的觀修,這一切都是

必需要淨除的。

 

 

因此在自心當中 不管生起任何的煩惱,能夠去了知的那個本身的覺知,則是我們必需

要認持的,這個 就是我們昨天一再跟各位介紹的。這樣的一個覺知到底有著甚麼樣的

優點或者說功德 呢?這樣的一個覺知能夠在自心當中,不管生起任何的煩惱跟妄念

時,都完全的了 解,而且如果說能夠在了解的當下,能夠自所分際的安住著的話,那

麼所生起的念 頭,它就會自地的消融,就像是冰塊融化成水一樣,不會再起任何的作

用。因此我們昨 天所講到的一句「乃至一切時與處」,這句話所說的道理就是說,不

管在任何時候, 我們如果能夠認持自心的覺知來安住的話,不管這樣的心它是安住也

好,或者是它是 向外奔馳著無法安住也好,不管任何的時候,所謂的煩惱跟念頭雖然

都是不同,但是 並不需要說以個別的方法來對治的,就是八萬四千種的煩惱並不需要

八萬四千種的對 治法門,不管生起任何的念頭跟煩惱,有一種可以完全來對治的方

法,那麼就是我 們之前所跟各位引導的「覺知」,用這樣的「覺知」,用這樣的見地,

可以使我們來對 治所有的煩惱,因此在下一句才說「舊識法身當認持」。所謂的佛有

兩種意思,指的 是淨除所有的執著,並且心性增廣有如虛空一般,這個就是佛,所以

我們對於自心即 是真佛的這個信念,必需要能夠深切相信,我們必需要相信自心即是

為佛。

 

 

而且不管生起任 何的念頭跟煩惱,則必需要能夠理解這與法身的本智是完全無二無

別,這個意思是 告訴我們說,自心當中的念頭跟心來說,兩者是完全沒有分別的,都

是一體的,就像 是我們在觀修本尊的時候,有些人會去想著說,到底這個本尊是要觀

想在前面還是觀 想在後面等等,會有著這樣的迷惑出現,其實所謂的本尊指的就是,

當我們認識到自 心的本性,也就是自心的實相時,本尊是由自己的心所出現的,當自

己的心能夠像鏡 子一樣的清淨時,自然影像就會在鏡面當中出現,所以本尊其實就是

自心的顯現而 已,因此自心即是為本尊,自心即是為上師,上師跟本尊與我們自己的

心都是沒有任何 分別的,各位千萬不要以為這兩者是相異的。自己的心的明分就是顯

現出本尊的依 據,自己的心當我們具備著覺知時,它就像是具備著熱度的水,而煩惱

跟念頭就像是雪 花一樣,當雪花如果落入到溫水當中時,它祇會溶化於水中而已,但

是如果說我們不 具備著覺知的話,那麼水就會因此而結冰了,所以對於這一點我們應

該要仔細地往自 己內心去觀察,並且在自心當中獲得確定的勝解,所謂的修持應該要

如是去進行,心 跟念頭這兩者絕對不是相異的。

 

 

由於這一些念頭 它的自性本來即為法身基位之光明,我們如果能夠因此來認識的話,

那麼這個就稱為 是安住基位之「母光明」,「母光明」是原本就安住在我們自心當中,

也就是說對於念 頭的本性即是法身之基位光明的這個道理能夠來理解的話,這個稱為

是俱生的本智, 就是跟自己的心是同時生起或者是同時存在的本智,如果能夠去認持

或者說能夠去認 識的話,這個就稱為是「母光明」,「母光明」是一直都安住在我們

的心中的。那麼 再藉由上師的引導而去理解到說,在返觀念頭的那個能看見者的覺

知,能夠清晰的 去理解到念頭生起的那個覺知其實根本是自己在看著自己,念頭不管

是善念或者是妄 念,都是屬於無常,因為在一剎那間生起,又在一剎那間就自我的毀

 


壞息滅,所以念 頭它並不是心的自性,也就是說念頭並非是心,真正的心就是能夠去

觀看念頭的那個 覺知,這個才是我們所必需要去認持的,但是對於這樣的一個覺知來

講,我們無法去 認定它是有或者是無,我們也沒有辦法給予它任何的一個名稱。如果

我們要說念頭是 有的話,但是我們去尋覓的時候,卻是連極微塵那麼微細的個體也無

法去獲得,但是 如果要因此就說心是無的話,輪迴跟涅槃又都是由心所造作出來的,

眾生跟佛又都是 心所造作出來的,因此對於輪迴當中的一切我們要能夠理解到都是由

單一的念頭所形 成的,這個就是上師所給予我們的引導,對於這樣的引導我們如果能

夠來理解的話, 這個就稱為是「子光明」,對於剛才所講的「母光明」,這兩者藉由

上師的引導,我 們理解到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時,就稱為是光明的母子相會了。舉個例

子來講,這個就 像是母親的懷中抱著一個孩子,但是這個孩子心中一直在想說:「我

的媽媽到底在那 裡呢?」這個時候他的媽媽跟他說:「孩子!我就是你的媽媽!」這

個時候孩子就 說:「噢!原來你就是我的母親!」藉此就理解到原來母子是同一體的,

根本從來就沒有 分離過。有關於這一段的道理,是有著很深奧的意義存在的,各位應

該必需要仔細地 去思惟,光是藉由字面上的意思,我們是沒有辦法去理解的,我們必

需要用自己的心 去傾聽去理解,因此我們才說,我們這個叫做是「修持加持傳承派」,

我們必需要這樣 的去理解。

 

 

以密教的觀點來 說,在新教或者是噶舉巴裡面,我們說上師具備有四身,四身的意思

指的是,我們最 初的時候所接觸的是外境的上師,我們看到了上師,我們對他生起了

信心,我們覺得 上師是非常的尊貴,因此我們將上師的身體執著是為上師,認定它就

是上師,這個稱 為是化身。接著是報身,報身指的是由於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來思惟

到上師的功德, 因此即使是上師圓寂了,我們知道上師他沒有真的圓寂,他是安住在

淨土當中,他就 以虹光身像是本尊一樣安住在淨土當中,這個就稱為是報身。至於報

身我們也知道這 是空、明兩者交融雙運而形成的,本尊清淨的自性即是為上師的法

身,像這樣的法 身又到底是在那裡呢?我們在尋覓時就能夠知道,當我們能夠如理如

法去親見到自心 的實相時,我們就知道原來上師即是佛,所謂的上師就在我的心中,

因此上師與自心 是完全相同的,原來我的心就是為上師,在這個時候就確定自心即是

為佛,這個就是 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

 

 

像這樣不管在任 何時候,於見地上我們在已經了悟到自我的本來面目之光明當中,那

麼在時時刻刻都 憶念著的狀態當中來安住著,在這樣的安住時,由心所起的用或者說

由心所起之力 用,也就是念頭跟煩惱來說的話,我們不需要有任何的破除,也不需要

有任何的成立, 不需要有任何的取捨,即是說即使是善念我們也不需要刻意去使其成

立,即使是惡念 妄念也不需要去破除,或者是將其捨棄,我們不需要有任何這些作為,

這個是最為善妙 之要點。所以在下一句就說到「離銓明分狀中住」,在這樣的狀態當

中,如果能夠長 時間來安住的話,即是「離銓明分狀中住」。

 

 

 

那麼像在這樣遠 離一切言說,這樣的明分能夠極為明朗清晰的狀態當中來安住時,當

我們能夠用這樣 的方式長時間來護持自心的時候,對於初學者來講,會有樂、明、無

分別這樣的覺受 產生的,這樣的覺受來說,有些人會出現,有些人卻不會出現,所謂

「樂」的覺受指 的是,當這個「樂」的覺受產生時,在自己的身體上就算有任何的疾

病,任何的痛 苦,都會轉化成為安樂的感覺。所謂「明」的覺受指的是,即使是在黑

暗當中,即使是 在被窩裡,自己都能夠清晰去看到一切,就像是神通一般的可以清晰

的看到任何的東 西。「無分別」指的是,自己的心能夠在長時間的狀態當中不生起任

何的念頭。當這 三種的覺受生起時,到底有著甚麼樣的過失呢?如果我們起了貪戀,

我們起了執著的 話,這些就是過失了。方法就是,我們如果不去執著的話,不用去認

為這是過失,也 不要去想說這是任何在觀修上的功德,如果要再問說,到底要用甚麼

樣的方法讓它不 至於生起的話,其實根本就不用去想說,讓它生起,任其生起,但是

不用去認定它是 過失,也不用去想說這個是過患(功德),我們祇要能夠 安守住自己覺

知的分際,好好 的來安住就可以了。

 

 

因為這樣的覺受 將會遮蔽住自心的本來面目,因此我們必需要能夠袪除掉覺性的這一

層外皮才行,因 此接下來就講到說,能夠脫除掉外皮而使得自心的本來面目赤裸的呈

現時,這個時候 就是自心本來的智慧清楚的顯現之時,因此在修持當中有一句話說,

「行者修觀毀而 善」,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說,當我們在修觀的過程當中對覺受有所

貪戀時,則必需 要一再地來毀壞,才能夠使自己的境界能夠更加的提升,當然如果說

沒有執著沒有貪 戀的話,是不需要這樣的動作的。接下來再看到下一句「樂明喜住再

三除」,所謂的 「住」指的是無有念頭,所謂的「明」指的是類似像他心通等等這樣

的神通的生起, 像這樣的生起來說的話,這些都是必需要一再來將其袪除毀壞。

 

 

當我們在袪除這 些覺受時,就必需要用之前跟各位所教過的這個猛烈短促的「呸」音,

就像是從空中降 下雷電一般,來將這個覺受消除,所以下一句是「突降方便智慧字」,

「方便智慧字」 就是「呸」音的意思,因此在偈中裡面就講到,當我們這樣的一再在

毀壞自心的覺受 時,覺受就像是迷霧一般,而證量是不會有任何的變化的,因此當一

再的互相的來砥 礪時,覺受將會像迷霧一般的消失,而證量因為不會有任何的變遷而

會一直的來安住 著。但是按照諸位上師所講,我們是不需要去講心的覺受的毀壞,因

為沒有人可以觀 修到讓需要毀壞的覺受來生起,沒有人有這樣的時間願意長時間的去

觀修,我們這樣 短時間的觀修是不可能生起任何可以毀壞的覺受的,我們祇要能夠讓

心能夠安住下來 的話,就應該要高興了。

 

 

所以在偈文當中 是我們剛才所講的「突降方便智慧字」,從天空中突然降下雷電一般

的,「突降方便 智慧字」,像這樣我們不離觀修的要點,而讓自己的覺知能夠赤裸裸

地透澈地來顯 現,這個是必需在任何的時間任何的地點,都要能夠來護持的。以「呸」

字來講的話,以 發出這個「呸」音來說,可以在我們覺得昏沈,覺得掉舉也就是心無

法安住時,或者 是覺得整個心好像被蒙蔽著一樣等等這樣的情況來發出,或者是另外

的一個方法,憶 念起上師也是可以的,這個上師當然必需要是我們自己由衷抱著極為

真誠的信心,沒 有任何的造作,沒有任何的欺瞞,是自己絕對由衷願意來相信的上師,

對於這樣的一個 對象,我們如果能夠來憶念起的話,就能夠袪除在禪定上的障礙,像

是憶念起密勒日 巴或者是竹旺仁波切等等,這些上師我們祇要略為的憶念起就可以

了,有的去想到 他們就能夠將一切這個障礙都袪除。至於「呸」的話,我們如果不懂

得如何去喊出 時,或許還會讓我們得病的。

 

 

所以像這樣我們 不離觀修的要點,使得自己的覺知能夠透澈的來顯現,這個是必需要

能夠隨時隨地都 能夠來護持跟保任才行,這就是告訴我們說,不管生起任何的念頭,

在生起後,都能 夠因為守護著覺知自我的分際,而從念頭當中獲得解脫,因此才叫做

是透澈。我們如 果用一句話來表示的話,指的就是「念頭無法動搖覺知的本性,而覺

知不被念頭所驅 使」,這個就叫做是「覺知守住自我的分際」。所以就像是密勒日巴

在道歌當中所說 的,即使是在行走當中,也能夠返觀自心,這個也是我們昨天跟各位

所講的,在《金 光明經》裡面所說的「在一切威儀當中,都必需將自心完全融入」的

道理是相同的。 所以跟著兩句「根本後得無差別,座與座間亦無異」,這兩句話我們

必需要能夠牢記 在心。

 

 

像這樣所謂的 「無觀修之大觀修」,於自地上讓本智能夠在這樣的「流水相續瑜伽」

當中,連觀修來 講,是連皮毛般都不可得,但是又連一剎那間的散亂都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偈中裡面 就提到說,「未曾修與未曾離,無關意語不分離」,這個在本偈裡面

是沒有的,這裡 面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說,當我們能夠去認識到自我的面目時,那麼在

認識的狀態當中 恆常的來護持,就能夠像「流水相續瑜伽」一樣的方式,這樣的認識

的狀態是沒有任 何中斷的,這裡所說的,觀修是毫毛般都不可得的意思是說,像這樣

的一個覺知,它 本來即是存在著,因此當然不需要再有任何刻意的觀修,但是即使不

觀修,也不能夠 有絲毫的散漫散亂,如果能夠如是的來護持,而沒有任何散亂的話,

這個就是我們所 說的「覺知守住分際而不流失」的意思,而這樣的不流失有著甚麼樣

的功德呢?它的 功德就是能夠從煩惱跟念頭當中自地的來解脫,而不會有任何業力的

造作,所以下一 句在本偈裡面才提到說「無別性中恆常住」。

 

 

「座與座間無分 別」之後的下一句「無別狀中恆常住」或者是「相續住」,這兩句是

互相呼應的。在 這裡面所講到的是,在大圓滿的教法當中所提到的這個「無別性中連

續住」或者是 「恆常住」來講的話,這個是說,以大圓滿教法當中的修持裡面所講的

根器而言,這個 是「聞即解脫」的利根者的種姓才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Pen?仁波切

(Mipham Rinpoche?)曾經說過,像這 樣的人祇有過去一位叫做是尼工貢波的一個老人

才能夠達到這樣 的程度而已,像這樣的上根利器者要出現的話,是非常困難的,吉天

頌恭也說過,像 這樣的利根者有是有的,但是即使是這樣的上根利器者,也是經過了

累生累世的積聚 資糧,在一世當中突然開顯出他的本性的,像這樣的人來說,他在剛

坐下時,剛坐在 他的座位上時,他還是甚麼都不懂,還是無法認持到自心的平凡人,

可是當他從座中 而起時,他已經是達到究竟開悟的境界了,所以像這樣的人物是非常

稀有的,但是我 們總結起來講,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指的就是,完全沒有執實,執著

為真實這樣的心 態,已經對任何的境相都沒有執著為真實這樣的心態,因此不管是煩

惱或者是念頭都 已經是從這當中獲得解脫了。另外有所謂「解脫認知瑜伽」,就像是

天亮時候出現太 陽一般,這個是告訴我們說,如果能夠對於一切的境相都確定是由心

所起,而心本身 亦是屬於空性的話,那麼對於任何的一切事物我們就不會執著為真實

了,而這樣的一 個開悟的人來說,他在外相上的一切行為跟一般人是完全沒有兩樣

的,但是即使他 在外相上有著這種種跟一般人一樣的作為,但是在內心上來說,他已

經完全透澈的理 解到一切皆如夢幻一般,因此任所顯現,當下即解脫。

 

 

「心境於基位上 的大解脫,而任顯即為法身之顯現,盡所顯現皆為法身,因此所觀之

境跟能觀之心完 全的不存在」,有關於這一段話的解釋,蓮花生大士在《七品祈請文》

當中就有偈文對 這一段來作非常好的注解,第一句是「於外所取境相為清淨」,這個

是說,我們在外 面的境相上所取的,不管是地水火風這五大,以至在自心的五種煩惱

來說,當被淨化 時,就是五方佛母以及五方佛都是清淨的顯現,這個就稱為是世俗的

大清淨,一切都 顯現成為清淨的本尊之身,其實本尊本身來講的話,也是屬於空性的,

因為祂們都並非 是真實的,能夠這樣去理解時,那麼就像是下一句「於內能執心性得

解脫」,因為知 道了外境的一切皆非真實,因此在心性上獲得解脫,心性能夠獲得解

脫時,當然不管 是於內於外,能執跟所取的這個心還有境,當然都完全的能夠獲得解

脫,而不再有任 何的執著,因此在內外當中,也就是下一句「於中認持光明之本相」,

就能夠達到這樣 的境界,這三句能夠為剛才跟各位所講的那一段話做很好的解釋。

 

 

比方說,我們按 照經論當中所言知道,世界跟一切的眾生都是屬於無常的有為法,可

以看到近代的科 學也跟佛語當中所講的一樣的,這個世界的某些部分,在佛經當中所

說的世界是非常 廣大,有成千上萬這樣的世界的存在,而科學家們已經可以看到這其

中的某些部分 了,他們可以看到有日月以及一些不同星球的存在。佛陀說我們這個南

瞻部洲,它是被 有如十字金剛杵一般的風給支撐在半空當中,在這之上有火水等等這

樣的五大元素來 支撐著,科學家們是說整個地球是懸吊在半空當中的,其實不管是懸

吊在半空當中或 者是被風給支撐著,都同樣是在半空當中的這個結論。以我們這個世

間來講的話,世 間是依於毀壞,是依靠在毀壞這樣的原則上,所以說世間終有一天將

會毀壞的。以我 們自己的心來講的話,我們如果能夠返觀自心來略為思惟一下時,我

們就會知道這個 世間是會毀壞的,當我們知道這個世間是會毀壞的話,那麼我們執著

於外界的這個 心,就能夠略為趨於平和,因為這樣的一個思惟的力量是很大的,我們

知道世間終將毀 壞,不會有任何東西可以恆常存在時,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貪戀跟執著

將會趨於微小, 這樣的一個執著之心將能夠有略為趨向輕微這樣的情況,所以當我們

知道這一切其實 都並不是如我們所相信一般的那麼的堅定時,我們就能夠使自心的執

著趨於微小,而 對於這樣的一個道理,必需要經過多年的在佛經跟論典上來進行修

持,進行研習才 能夠理解。可是我們如果藉由這樣的口訣的引導的話,我們就能夠知

道不管是輪迴還 是涅槃都是由心所造作,而這樣的心本身來講,又是從妄念而起,因

此祇要能夠讓妄 念不復存在的話,那麼就能夠得以成佛,這個是很簡單的結論。

 

 

剛才我們提到的 「心境基位大解脫」來說的話,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不管是外在的

世界還是在內的 有情,都是由自心所創造出來的,因此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面的

第二十二偈就提 到說,「諸所顯現為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邊」,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

們說,三界的一 切都是由心所創造出來的,在三界當中的眾生來講,他們的一切也都

是由念頭所起, 在最初的時候都是相同的,不管是佛還是眾生,因此在《普賢王如來

願文》當中就提 到說,「一根二道成二果」,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佛跟眾生在最

開頭時,心是完 全同一根源的,是沒有任何分別的,祇不過是因為後來的迷亂,因此

有了兩種不同的 結果,也因此密勒日巴尊者才說,「莫要斬斷法根,而是斬斷心根」,

斬斷是決定的意 思,這也是帝洛巴祖師所講的,要砍樹的話應該要去砍斷樹根,而不

是去砍掉樹的支 幹,祇要把樹從根來砍斷的話,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再從它的分支上去

一一砍斷,因為 樹它就會自然的枯萎。因此我們要有著這樣的認知,才能夠理解。

 

 

因此所謂的「基 位解脫」,這個「基位」指的就是自己的心性,能夠這樣去理解時,

心就不會有任何 的障敝,這個時候輪迴還是涅槃一切的萬法,都能夠像虛空一般的澄

澈。所以這就是 我們剛才所講的,「解脫印之瑜伽有如天亮日升般或者說是太陽出現

般」。在這裡所 謂的「基位解脫」,其實它的意思就等於是「本淨」,本來即清淨的

意思。

 

 

再看到下一句 「然於未得堅固間」,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說,以大圓滿的角度

來看時,在引導 法當中,他們是以果,最後的成果來作為宣說的,但是以大手印來講

的話,有所謂的 四種階段必需要經歷,也就是「專一」、「離戲」、「一味」、最後

才達到「無 修」,我們昨天所講的就是「無修光明勝義之真實意輪」。雖然說在大圓

滿當中所講的是 以果為主,但是其實大圓滿也有四種的階段,這四種階段分別是「法

性現前」、「覺 受增長」、「覺知達量」、跟最後的「法性境地」,一共是這四種。

那麼在大手印有 關於心的實相的引導當中,雖然是一步一步的來引導,但是以大圓滿

法來講的話,雖 然說它是直接從最終的果實來做宣講,但是關於大圓滿法當中最後的

這個功德,即使 功德是如此殊勝,但是有這樣的資格去觀修大圓滿法的人來講,是極

為稀有的,能夠 擁有這樣的上根利器者是非常稀有,但是大圓滿法所講的這些功德是

真實的,我們不 能夠說它是說謊,祇不過不管是多麼的殊勝,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還是

必需從最根本來 做起,所以還是必需從大手印的四瑜伽當中開始來修持,雖然在法的

宣講上以其殊勝 為宣講的目的,但是從實際的修持上,我們還是必需從最基本的四瑜

伽的方式來做起 的。

 

 

而講到觀修的功 德時,有所謂的「清薄的光明」跟「深厚的光明」兩種,所謂的「清

薄光明」指的是 在夢中能夠了解到一切都是虛假不真實,而所謂的「深厚光明」指的

是當我們在睡覺 時候的那個沈睡的階段。從實際上來講的話,其實我們在每個晚上都

等於是死去一 般,祇不過是因為我們的壽命還沒有到盡頭,所以能夠再醒過來而已。

當我們在沈睡的 時候,我們就利用這個所謂「深厚的光明」來讓自己的覺知不至於散

失,能夠保有這 個清醒的覺知來修持,能夠這樣的去修持的話,那麼在死亡之後的第

一中陰階段,就 能夠在法身而得以成佛。

 

 

Khen?仁波切(Mipham Rinpoche)曾經開示過說,在睡夢的階段如果能夠 出現自己觀

修菩提心、慈 心、悲心等等,這樣的良好夢境時,這個也是一種良好的徵兆,代表著

自己在修持上的 進步,同時也是一種修持的方法。至於所謂「沈睡的光明」的修持方

法來講的話,在 白天的時候,我們以極為猛烈的方式來精進,在臨睡前我們用「嗡阿

吽」這樣的「金 剛誦氣」的方式使自己來入睡,在醒過來的當下,如果說我們能夠在

當下即刻來修持 的話,也等同是在修持「沈睡光明」,這個的意思是說,在清晨醒過

來時,不要去想 著說:「噢!我怎麼睡著了!我應該要趕快來修持等等!」不要有這

樣的念頭,而是 在一醒過來時,即刻就把心應用在見地的修持,也就是即刻提起覺知

而安住的話,這 個等同是「沈睡光明」的修持,而這樣的修持可以使自己在第一中陰

的階段獲得解 脫。而這樣的方式在經典裡面是沒有教授的,這個純粹是口訣。

 

 

所以在偈文當中 的「然於未得堅固間」,對於藉由觀修而獲得的禪定來講,有四點是

我們必需要來遵 守的,第一個就是捨棄世間,捨棄世間的意思並不是叫我們不要在世

間上做任何的事 情,主要的是告訴我們說,必需讓自己的心不流於煩惱跟妄念當中,

同時對於世間上 的一切,必需要能夠讓自己的貪戀能夠趨於微小或者說是完全來息

滅。第二點指的 是捨棄念頭或者說妄念,這個意思是說,對念頭不要有執著,對於外

境的一切,要知 道任何的貪瞋念頭的生起,都是非常不好,因此對於念頭的生起,都

能夠在剎那間都 給予認持,而不被念頭給牽著走,這個是第二點的意義。第三點指的

是,依止於隱密 之處,簡單說是依於隱處,依於隱處來講,有所謂的「身隱密」跟「心

隱密」兩種,而 這當中是以「心隱密」,就是將心給隱閉起來是最為重要的。當我們

選擇了「身隱 密」,讓自己在山洞或者是在關房當中閉關修持,但是實際上心卻浮躁

不堪,同時是想 著世間上的種種事情的話,那麼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就像是我們現在

安住在眾人當 中,但是我們如果能夠在不管是任何時候,都能使自心不放逸,而且以

正知正念來護持 住自心的話,這個就稱為「心隱密」,也就是心讓念頭不生起,這個

是最為重要的。 同時如果說我們有時間跟機會的話,應該讓自己在七天或者是一個月

的時間,好好的 來觀修轉心四思維,這樣的話,比起「身隱密」來講,「心隱密」是

更加重要的。第 四點指的是持守戒律,持守戒律來說,密勒日巴尊者就說過:「捨棄

欺瞞之彼岸,除 卻持戒再無它。」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說,所謂的持戒來講,當然以

捨棄對他人的欺 瞞跟詐騙這個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像是喝酒、打牌或者是讓自己去作

無意義的散步等 等,這些都會是讓我們的心處於散亂的方式,所以我們應該要做的

是,像是對一切 眾生觀修大愛,理解到一切眾生皆為自己的父母等等,當然持戒有很

多種,像是所謂 的四種根本戒等等,我們能夠持守越多的戒律,當然對於我們的觀修

就會有更大的幫 助。這四點如果能夠具足的話,我們在心中就能夠生起禪定的經驗

了,如果說我們 一直都是住在喧囂吵鬧而且使自心散亂的地方的話,不管我們付出多

麼長久的時間來 觀修,都不會生起任何的經驗,所以下一句才說「捨離喧鬧注重修」,

「注重修」就是 對於修持能夠看重的意思。

 

 

有些人會將修持 寄望在說,自己甚麼時候會有著一年的時間來閉關,或者是有著一個

月這樣的時間來 閉關,來進行真正所謂的修持,但是這樣的期望是不切實際,也不是

 


我們應該要有 的,特別是在各位這樣的環境當中,更是不可能的,我們所應該要做的

是,把握所有的 時間,即使祇有一個小時的空閒,也應該要捨棄讓自己會有所散亂的,

包括在眼睛或者 是嘴巴上任何的散亂,而是能夠專注的來修持。因此我們在這一生當

中自己要做的事 有很多,我們不可能會有這樣的時間空出來讓自己修持,因此我們應

該要把握的是, 即使是祇有半個小時,或者說祇有一個小時,或者說甚至祇有十分鐘

或者是更短的時 間,也都應該要用護持自心的方式來修持,護持自心跟修持其他的善

行不同,我們不 需要搖鈴打鼓,我們不需要正襟危坐,我們可以很輕鬆的,很輕易的

就來護持自心, 即使祇有十分鐘的時間,但是我們以正知正念不放逸的行為來護持自

心來修持的話, 其實我們會獲得很大的利益。我自己本身就有經驗,雖然說這經驗不

是很高尚的經 驗,但是像我們以前在搬運土塊,或者是任何的時間,在休息的時候我

們觀修,在歡喜 的時候我們也觀修,在痛苦的時候、在憂傷的時候我們也觀修,所以

說不管在任何的 時刻都把握時間來觀修,在這樣的觀修過程當中,貪心跟瞋心是會生

起的,而這樣的 生起自己也都是完全理解的,因此在這樣的理解的狀態之下,即使貪

瞋的念頭生起, 也不會束縛住我們自己,所以這個是自己藉由觀修而產生的經驗,因

為藉由這樣的經 驗,藉由這樣的修持,任何念頭的生起對於我們來講,都不會有為害,

我們都能夠輕鬆 的來面對,因為妄念任其顯現,它就會自地的來消失,等到我們能夠

這樣的來觀修之 後,那麼再從這樣的觀修而起,不管在任何的時間跟地點生起任何的

念頭,我們都能 夠認持到念頭的生起。如果說能夠再給予自己七天的時間好好的觀

修,而對於這樣 的觀修能夠完全的熟識的話,那麼在這之後,不管是吃飯時可以觀修,

在工作時也可以 觀修,在開車時、在坐車時我們都可以來觀修,那麼就能夠在當下來

進行了,這個就 像是昨天跟各位講過的,對於微弱的火源或者說火花,我們應該要小

心的來養護,能 夠藉此放進一棵木材的話,也是一件好事,能夠慢慢將這個本智之火

來養大。所以即 使沒有時間來閉關,但是我們自己本身就會有經驗了,那我的經驗跟

各位已經說過, 不是很高尚的經驗,但是這些經驗也是足可應用的。

 

 

在所有的善行功 德當中,再也沒有比我們手中所搖的這個手輪來得更加殊勝,因為這

個手輪,聚集了 身口意三門所有的功德,當然大的手輪我們不需要去搖它,但是小小

的手輪來講,我 們在裡面放進了本尊的經咒,在轉了那麼一圈,我們就獲得了廣大的

福德,而這些福 德我們都可以供養給本尊,因此藉由這樣的一個搖轉這個手輪,對於

我們自己本身的 修持來講,也會有所幫助跟利益的,因為這樣的搖轉就可以使我們的

心不至於散亂, 這個我本身有著很大這方面的經驗。如果說跟在座各位比起來的話,

以罪業而言,各 位可能還沒有我的三分之一,我的罪業是非常深重的,那麼所謂的僧

人有財物供養的 障敝,而俗人有著爭鬥打仗的障敝,而我的話則是這兩種障敝都完全

具足,可以說是 繞滿了整個地球,雖然說這些財物並非是我個人享用,但是我也是積

聚了很多這個障 敝的。所以對於這樣的罪業來講,我們必需要刻意去將其消除才行,

而轉這個法輪就 會有這麼大的利益跟功德。各位如果說有任何問題的話,可以寫在字

條上,我們晚上 會為各位來解答,那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

 

【第三節完】

 

【第四節】

 

 

問:『心跟所謂 的意識或者是神識也就是人死亡之後的那個意識,這兩者有甚麼樣的

差別?』

 

 

仁波切開示: 『基本上來講的話,心是屬於我執階段時,那麼藉由我們所謂的五根加

五識,也就是眼 睛加眼識,耳朵耳識,鼻子鼻識,舌頭舌識,還有身體身識等等,藉

由這五識心向外 去觀察時,由於藉由這五根能夠完全來理解到外境的情況,這個時候

就稱為是意識, 因為心是向外去奔馳的,所以這個時候就稱為是意識或者是神識。但

是當我們把心往 內觀時,這個時候就能夠觀到空性,也能夠自然而然顯現出本來的智

慧,就稱為是 「本智」。所以其實意識跟心的差別或者說意識跟心還是「本智」來講

的話,就好像是 一個人擁有兩個名字一樣,當我們把心向外去分散,向外去奔馳時,

就稱為是意識, 而當我們把心往內觀時,就稱為是「本智」,而所有佛的功德都是因

為「本智」而來 產生的,就是本來就具足在心中這個智慧而產生的,所以當我們看到

內心的實相,也 就是能夠明心見性的時候,所有的執著都被淨化,而悟性能夠增長,

我們就稱為是佛 了。所以很自然所有佛陀的功德,法報化法身報身化身的功德都藉此

而來具足,所以 心的體性是空,心的自性是明,因此在空明當中它的大悲就會遍滿整

個虛空。

 

 

如果說各位看著 我的身體的話,各位會來看著我是因為覺得「我」在這裡,所以各位

要來看著 「我」,但是如果從頭到尾去尋找這個「我」在那裡的話,是找不到的,因

此各位會說,這 是因為你的「心」所以我們要看著你,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如果說我

祇是一個軀殼一 個屍體在這裡的話,各位是不會想要看的,我們的結論是因為有「心」

所以才要看著 「我」,但是這個「心」如果我們去找尋它的話,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這個時候 我們不應該向外去追尋,而是應該往自己來返觀,當我們這樣返觀

時,有些人會變 成甚麼都看不到,會覺得甚麼都找不到,而覺得世界空空洞洞的或者

說是極度的空朗 朗這樣的一個境界,有些人則是會出現種種不同的念頭,但是不管如

何,當我們這樣 返觀時,會像是在鏡子當中所顯現的影像一樣有如虛空一般的,在這

個時候我們必需 要來返觀心的體性,當這樣返觀時,有的時候會有念頭生起,有的時

候念頭不會生 起,念頭不生起時我們會覺得一切皆為空,而空的本性是空,能夠理解

到這樣空的存 在,就稱為是明,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空明不二或者說是明空不二

了,能夠理解到 空的存在,這個就稱為是明,而知道空的存在,這個空就是所謂的明

空不二了。因此 米滂(Mipham Rinpoche)仁波切就說過,返觀心的本來面目是非 常容

易的,但就是因 為過於容易,所以我們不會相信看到了自我心的本性,因此這個是我

們必需要先了解 的。』

 

 

問:『三輪體空 怎樣理解?』

 

 

仁波切開示: 『三輪體空我們又可以稱為是「三輪無分別」,「三輪無分別」的意思

 


指的是說,當我 們可以親見到自心實相而安住在這樣的狀態當中時,我們是從根本的

毫無任何執著, 在這樣無執著的狀態當中,沒有所謂的「我」,沒有所謂的「他」,

也沒有所謂的輪 迴跟涅槃的一切萬法,輪涅諸法都是不存在,而且輪涅諸法都是不會

有任何執著的念 頭來生起的,因此心不會有任何的執著。比方說,當我們看到色相時,

我們一般而言, 就開始會起了分別跟尋思的心,會去想著這個對境,這個對象它的美

醜、好壞等等, 但是我們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返觀自心的話,在這個時候美醜等等還

是極度明瞭的, 祇是心中不會再有任何的尋思,不會有任何的執著,這個就是心本身

優越的功德,因 此以心的實相本身來說的話,我們如果能夠在這樣的方式當中毫無造

作的來安住的 話,我們就能夠體驗到這樣的經驗了。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當我們

站在路邊時,我 們可以看到在路上會有許多車輛來往,如果說我們要將每一部車輛的

車牌號碼都記下 來的話,這樣一直的看著這些車輛往返,我們會覺得非常累,可是我

們如果祇是站在 那裡,隨著車輛自己在跑,我們沒有給予任何的執著的話,我們就不

會有任何的疲累 的狀況顯現,所以跟這樣的道理相同的,不管是在輪迴還是涅槃的任

何一法當中,任 其顯現,就不會有任何的為害。因此同樣在世間上任何的妙欲,任何

的享受,都是相 同的道理,我們祇要沒有任何執著的話,就不會有任何的過患產生,

如果說我們執 著,那麼就會貪戀,貪戀之後就被束縛,束縛了就永遠沒有辦法解脫,

就會像是被鐵鍊 鎖著一樣,沒法跳脫。所以當我們能夠無執著時,輪迴跟涅槃不會因

此而消失,祇是 我們不會因此而執著,因此亦不會被束縛。蓮花生大士在開示大圓滿

的偈文當中就有 說過:「如是眼界之中所顯現,內外情器護持諸一切,雖顯諸如無執

之狀中。」這個 就是告訴我們外界由眼界當中所顯現的一切,不管是情器世界跟眾生

任何事物的顯 現,任其顯現,但是自心要安住在沒有執著的狀態當中就可以了,能夠

這樣毫無執著的 話,那麼就是我們所謂的顯空不二,一切的境相都化為本尊,能夠不

執著的話,所有 的聲音都變成是咒語,所以在密乘的見解當中,我們說一切皆為清淨,

因為以現在的我 們來說,我們執著有所謂的清淨跟污穢,我們有所謂的美醜等等這樣

的二元對立,但 是從根本上來講的話,一切皆是清淨的。在理解這樣的狀態當中,我

們的心沒有任何 執著,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能夠符合所謂的本淨這樣的要求了,這

個都是大圓滿當 中的見解。

 

 

我們昨天有說到 以「三輪無分別」斬斷迷亂之性命,以這樣的一個迷亂來說的話,其

實在我們這個 《椎擊三要》的三大章的主題來說的話,三要分別是第一要是「直指本

元」或者說「直 指自心本覺」,第二要指的是「作出唯一抉擇」,第三要則是「於解

脫上得把握」。 第一要的意思指的就是我們之前跟各位講過的,密勒日巴尊者說:「莫

要斬斷法根,而 是要斬斷心根!」也就是一切必需要從返觀自心去尋找,這個就是我

們所謂的「直指 本元」,「直指心性的本來面目」的意思。第二要所講的「作出唯一

抉擇」的意思是 說,輪涅的諸法一切萬法都完全總集於自心當中,不過雖然如此,但

是未能夠證得這 樣的一個道理的人來說,是完全無法明瞭的,因此會有著輪涅跟自他

等等這樣的二元 對立的情況產生,如果說能夠證得無「我」,能夠了解到無「我」這

樣的一個境界的 話,他自然而然就不會有「他」的產生了。比方說,以一條河流來講,

這條河流區分了 兩岸,因此住在此岸的人,會說對方是彼岸,而如果以住在彼岸這一

 


邊的人來講,他 們會說對面才是彼岸,而自己是此岸,所以因為有「此」,就會有「被」,

而有「被」就產 生了「此」,所以藉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如果知道沒有「我」的話,

當然「他」就不 會產生了,因為「他」是藉由「我」而才來成立的,因此我們要理解

到說一切世界的 萬象都是由心所起,而心本身又是屬於空性。輪涅雖然是極為廣大,

但是一切都是源 於自心的。至於第三要來講的話,「於解脫上得把握」,這個的意思

是,對於心的實 相來講的話,我們為了要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要對上師來觀修

信心,對於任何 念頭的顯現都能夠去認知,不被念頭所驅使,藉由這樣的修持,來讓

自己能夠時時刻 刻保持著正知正念以及不放逸之心。這三要當中來講的話,第三要是

最需要時間去觀 修的,如果說是前世已經有著於解脫上得把握的人來講的話,那麼在

這一生當中他就 會成為是一個上根利器者,他會很容易就獲得解脫,而在前世已經獲

得解脫的人來 講,在這一生當中他的智慧就會比較廣大,對於密乘當中所講的見地,

他能夠一聽即明 瞭,同時他也因為生生世世有著這樣的一個修持,所以一聽到所謂的

如來藏,一聽到 所謂佛法當中有關於解脫的名相等等,他都能夠明瞭的,而未能解脫

則是因為執著一 切皆為真實因而被束縛著,所以雖然說第三要我們是明天才要講解,

不過因為有這個 問題的發問,所以我們在今天就跟各位來先說。再比方說,我們因為

自心的我執,所 以有自他的對立,但是其實自他是一體的,就像是我們的手指頭一樣,

拇指跟食指兩者 看起來互相好像是對立著的,但是如果說,我們已經沒有了生命跡象

的話,這兩根手 指頭也不可能會有任何的對立,我們如果能夠將自心的執著完全來摧

毀的話,那麼不 二的本智就能夠在心中顯現,而所謂的三輪體空或者說三輪無分別這

樣的一個智慧就 能夠確實的來生起,也能夠知道其實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我們說一個

人能夠證悟到自 心實相,能夠了解一切本來並不是真實成立的,並不是說萬物從根源

是真實存在但是 是自己去誤導它不存在的,我們祇是去還原事物的真相,因為實相即

是一切都不存 在,而自己在能夠認知之後,在認知的狀態當中去獲得解脫,而得以成

佛,不過無法認 知的話,即使是冰也沒有辦法融化成水,所以冰就永遠是冰,沒有辦

法融化成水,也 就是沒有辦法獲得解脫,如果能夠去認知,從根源上來講原本就是不

存在的話,那麼 就能夠獲得解脫。

 

 

這個三輪體空以 及大圓滿當中所講的境界還有大手印裡面所說的,其實都是相同,而

這個也都是非常 重要,不管是在最初或者是在過程中乃至於到最後,都是不可或缺

的,它的道理 是,像是我們以密乘當中的觀修本尊的生起次第來說,在一開頭我們就

是先念誦觀空 咒,也就是「Om Svabhava Shuddha Sarva Dharma Svabhava Shuddho Ham

梳巴哇 書打 沙哇 打嗎 梳巴哇 書多 哼」這個觀空 咒,這個觀空咒的意義就是

告訴我們說,輪 迴跟涅槃的萬法都是不成立的,而在理解到一切皆非真實的意義之

後,我們安住在 這樣的狀態當中時,雖然從根本上來說一切都是不成立的,但是在暫

時上來講,就如 夢如幻一般的來顯現出自己所觀想的本尊的形象,那麼在經過了觀想

整個過程之後, 到了最後,本尊一樣還是必需以明空不二有如虹彩一般的狀態來觀

修,因此一樣的 我們必需以夢幻一般這樣的空性之印來加以觀想,如果能夠這樣去思

惟的話,我們所 觀想的本尊,我們所運用的生起次第,所種植下的善根一直到我們自

己成佛之前,都 不會有任何毀損跟敗壞,這個也就是巴珠仁波切所說的善妙三行當中

 

的正行,「善妙 正行無所緣」的意義了。至於結行來說的話,也就是迴向了,這個迴

向也是我們所講 的三輪體空,所謂的「三輪清淨迴向」,這個時候所要觀想的是,一

切眾生在輪迴當 中的根本起源是來自於執著,為了要能夠毀壞這樣的一個執著,因此

我們最後用所謂 的三輪體空的方式,也就是沒有所迴向跟迴向者還有所迴向的功德等

等這樣的三輪體 空,三輪無所緣的方式來進行,因此這三個步驟都是不可或缺必需要

具足的。』

 

 

問:『能認知內 心實相,可否祈請上師直接安住在明空不二境界中?』

 

 

仁波切開示: 『當我們向上師來祈請的時候,必需要理解的是上師跟自己的心就像是

串起念珠的繩子 一樣,是沒有任何分別,因此我們必需要先淨化掉我執,來向上師祈

請,我們要先理 解到上師跟自己的心其實就像是由繩子所串起的念珠一樣,是完全為

一體的,為了要 能夠證悟到這樣的一個境界,我們就必需把上師跟自己的心合而為一

無二無別的來祈 請,如果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這個是最為殊勝的。而祈請上師時,

必需要以毫無造 作欺瞞之心,這樣的心態指的是沒有任何的懷疑,也沒有任何的執

著,用這樣的純 淨之心去祈請,主要的就是對上師必需要能夠具備著大愛,同時也能

夠深切的來相信 的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祈請。那麼所謂的住於明空不二的境界當

中,當然是要能 夠知道無有善惡好壞這樣的一個實相來安住。

 

所以秉持著信心 跟大愛來憶念起上師的話,這個時候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會有著安樂這

樣的覺受出現, 這個時候就能夠將內心的念頭來息滅,有的時候會出現毫無執著這樣

的一個情況,這 個時候就必需要知道弟子的心跟上師的心沒有所謂的善惡好壞的差別

來融為一體。融 為一體之後,有的時候心中的念頭又會再出現,那麼在出現之後,又

再次如法炮製用 剛才的方法對上師祈請,讓上師的心跟自己來融合之後,又再度恢復

剛才的境界。其 實所謂的上師指的就是自心,因此對於這樣的情況能夠完全的來確

信,以這樣的方 式,我們就稱為是以「虔敬勝者為道」而修持的這個方法了。因此以

我們現在來講的 話,我們對於上師的虔敬來說,是屬於造作的虔敬跟信心,因為我們

認定上師是在外 境,我們是因為憶念起上師的功德,因此才對他來生起信心的,其實

是必需將上師的 心意跟我們自己的心意完全的來交融之後,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時,

在那個時候上師 所擁有所有的功德都會遷轉,都會注入到弟子的心中,弟子的心就像

是冰塊一樣,上 師的心就像是有著熱度的水,當()水注入到冰塊 時,冰就會融化成

為水,而成為一 體無二無別了。』

 

 

我們剛才講到的 是,「捨離喧鬧注重修」,再接下來的這一句「禪定入座而進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 說,所謂的「入座」來講的話,按照引導文所說,觀修的時間要短,

而觀修的次數要 多,所以我們在每一座的觀修時,應該祇需要半個小時或者是祇有十

五分鐘,那麼在 這樣短的時間裡面,我們一剎那都不散亂地來觀修,之後略事休息,

但是在休息的時 候並不是去放縱,而是一樣不放逸的以正知正念來護持著自心,因此

用這樣的方式來 觀修,而在觀修之前我們先有皈依跟發心來進行,心中想著說,這是

 

為了要使一切眾 生都能夠自輪迴當中獲得解脫,因此要來觀修,那麼在經過了觀修之

後,最後我們再 想著,就是要以這樣的功德使一切眾生心中的無明能夠漸趨微弱,而

來作簡單的迴 向,是應該要這樣來進行的。

 

 

像這樣把修持以 「入座」的方式來進行,同時覺得說,對自己的修持已經可以放心的

時候,雖然說能 夠有著這樣的一個境界,對於自己所觀修的程度已經大有自信,但是

如果說在「後得 位」的行為上,也就是說在日常的行為上,沒有辦法恆常的互相融入

來護持的話,我 們自己所自以為是這樣的一個對治方法,其實是無法戰勝妄念的外

緣,我們將會被 妄念的外緣所牽絆而流於平常,所以必需要能夠將在「後得位」當中

的覺知,能夠穿 透一切來護持,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整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我們平

常修持的時候, 對於一些微細的念頭我們是可以承受得住的,我們是可以來對治它

的,但是當我們 在某些時候生起極為強烈的像是貪欲以及瞋怒心時,平常的那麼一點

修持是抵制不住 的。以瞋怒心來講,自己在生氣的當時,是完全不會有任何的感受,

不會察覺到自己 已經生氣,等到發完了脾氣或者是打完架之後,那麼才想到說:「啊!

我剛才怎麼了? 我怎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所以在事後才認持到自心時,已經

是太晚了。因此 必需要對於念頭的生起能夠完全的來認持才行,所以最初的時候,對

治的心跟瞋怒這 兩者,是同時來生起的,也就是,瞋怒跟覺知這兩者是同時來生起的,

就像是木材跟火 是同時來生起一般,等到火焰火勢非常旺盛時,在這個時候我們放入

再多的木材,火 都不會因此而息滅,而在這個時候就不需要有任何的精勤造作,就可

以自然而然來應 付了。

 

 

再來我們看到本 偈文當中的「復於一切時處中」,在這樣的階段來說的話,我們就不

需要再去從它處 尋覓要觀修的東西了,我們在入定當時所獲得的法身見地,在沒有遠

離,沒有任何分 離的狀態當中,我們所作所為都能夠讓念頭再沒有任何發揮之處,同

時我們也不需要 再有任何的破除跟成立,就像是「力斷」跟「息亂」這兩種方式所說

一般的能夠毫無 造作的來護持,所謂的「力斷」指的是,對於煩惱跟念頭的生起都能

夠當下斬斷,而 沒有任何的剩餘,所以這個叫做「力斷」。所謂的「息亂」息滅迷亂

的這個「息亂」 來說的話,是對於所起的念頭跟煩惱沒有任何執著為真實這樣的想法,

比方說當瞋怒生 起時,當下就能知道根本就沒有瞋怒這回事,能夠完全的安住著,那

是這樣的意思。

 

 

接下來的一句 「保任唯一法身境」,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像這樣的修持,在覺知的

本性當中來講, 「止」「觀」兩者是沒有任何分別的,其實「寂止」跟「勝觀」兩者

來講,本來就是 一體沒有任何的分別,在自心安住的狀態當中,明確的了知就稱為是

「止觀無別」。 在這樣的情況裡面,能夠去「護持離戲本初瑜伽而且無造作俱生之法

性本來面目」, 這個是密咒金剛乘所有密續當中修持的精華,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

們說,所謂的 「離戲」指的是,遠離所有的念頭,也就是對念頭的生起沒有任何的執

著。而所謂的 「瑜伽」來說指的是,能與自心相應就稱為是「瑜伽」。「無造作的俱

生本智」來講, 「無造作」指的是心本來就極為澄澈跟清明。至於「俱生之法性本來

 

面目」指的就 是,自己心中的本智與自心兩者本來就同時存在著的。對於這樣的一個

情況,能夠來護 持著,這個就是不管是顯教或者是密宗的修持裡面,是最為殊勝的。

 

 

這個也是第四灌 頂當中的最為殊勝的意義,灌頂有分為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

頂以及所謂的言 詞灌頂,也就是第四灌頂。寶瓶灌頂是清淨身體的障敝,使得我們可

以觀修生起次 第。秘密灌頂的話,則是清淨我們語的障敝,給予觀修圓滿次第的允許。

至於智慧灌頂來 講的話,則是淨化了身語當中的執著,而對於心的實相給予引導而得

以證得所謂的大 樂的本智,這就是第三灌頂。至於第四灌頂也就是言詞灌頂來講,則

是給予引導明空 不二這樣的一個道理,而能夠獲得第四灌頂,其實這個灌頂是以引導

證得自性身而給 予的這個灌頂。按照這個道理來說的話,這個是所有修持傳承有如摩

尼寶一般的殊勝 之法,因此不管是印度或者是西藏任何新舊的宗派以及傳承,他們共

通的這個密意, 而對於這樣的一個道理,我們應該要能夠生起深切的信心,並且能夠

作出這樣的唯一 的抉擇。

 

 

所以這個是修持 傳承派的獨一摩尼寶,這個殊勝法要,而照著這樣的方法來修持時,

到底會有甚麼樣 的一個成果呢?那麼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殊勝菩提心妙寶了。因此在

自利上我們可以 證得無有任何變遷的法身勝地,在利他上來說的話,則是一直到虛空

毀壞之前,都能 夠以廣大的事業來利益一切眾生,而對於這樣的一個主張,這樣的一

個密意來說,是 不論西藏或者是印度所有的宗派都共同承許的。

 

 

對於這樣毫無任 何破綻的利益這樣的主張,我們應該要由衷的來深信,如果並非如此

而是再去根據其 他的經論,像是中觀的見地等等這樣的方式,再去尋找認為還有其他

更加殊勝的口 訣,這樣來尋覓的話,對於這樣的口訣有著懷疑之心,認為說這並非是

最殊勝的,或許 還有比這個更加深奧的方法,更加深奧的修持方式,而來產生迷惑的

話,這個就像是 把一隻大象放在自己家裡之後,那麼再跟著大象的足跡而跑到森林裡

面去尋找大象一 樣。那麼用這樣的一個有所作意的心有所造作的心來去尋覓的話,我

們可以說是絕對 沒有解脫的時候,因此這就像是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莫要追尋詞

句,而是要追尋 實義,莫要斬斷法根,而是要斬斷心根」的道理是相同的。舉個例子

來講,輪涅萬法 就像是一棵大樹一樣,我們祇要從樹根將其砍斷之後,所有的支幹都

會自我枯萎,跟 這個道理相同,我們如果要從經論的詞義上一一去尋覓,一一去產生

疑惑,去想著 說,支葉是如何產生?它又要如何去砍斷?等等這樣的話,這個就跟研

究科學的方法一 樣,會產生種種疑惑,當然這樣的疑惑,也不是說不能夠產生,對於

一些具有智慧者 來講或許是需要這樣的,但是如果說像這樣的方法都已經是不管是印

度或者是西藏所 有的大學者們都承許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在自心當中來決定這樣的

方法來修持,實 在不需要再有任何的疑惑。

 

 

而以自己的修持 來說的話,灌頂的三昧耶戒就是所謂的「見地」或者說是「見解」,

所謂的灌頂指的 是甚麼呢?灌頂指的就是要讓自己能夠獲得自在,為甚麼說要獲得自

在?因為我們現 在是被煩惱跟業力所驅使,所以我們現在是屬於被他力所奴役著,因

 

為我們沒有見到 自心的實相,因此在他力之驅使下,他力驅使皆為痛苦,而自我自在

才為安樂,所以 我們如果說能夠讓自己獲得解脫的話,不單是自己解脫,也可以令他

人來獲得解脫。 所以在這裡所提到的灌頂三昧耶戒是為「見地」來說,有些人說他接

受了金剛亥母的 灌頂,所以他不吃豬肉,有些人說他因為接受了大威德金剛的灌頂,

所以他不吃牛 肉,有些人說他因為接受了施身法的灌頂跟教授,所以他必需要能夠將

小鼓還有人骨號 角都要隨身攜帶才行。這個是三昧耶戒沒有錯,甚至有人會說,你要

教導我們施身 法,為甚麼你自己不攜帶著這個人骨號角跟小鼓呢?這是違背三昧耶戒

等等,這些都是 屬於三昧耶戒沒錯,但是這都是屬於分支次要的三昧耶戒,能夠這樣

去做的話,那當 然是積聚福德,但是最根本的三昧耶戒卻必需要遵守才行,根本的三

昧耶戒指的就是 兩種菩提心。比方說,以修持施身法來說的話,最重要的是需要慈心

跟悲心,因為這 些鬼魔這些部多,他們痛苦的根源是源自於我執,而要消滅他們的我

執,如果我們不 具備著慈心跟悲心的話,光是拿著號角跟小鼓,是起不了甚麼作用的,

所以這邊才說, 所謂的三昧耶戒指的是「見地」,這個「見地」指的就是要具有慈心

跟悲心,能夠秉 持著正知正念,在有著覺知這樣的狀態當中來修持,這個才是所謂的

三昧耶戒,密乘 的三昧耶戒有十萬條,但是這十萬條都可以總攝在菩提心當中,在慈

悲當中。所以擁 有慈悲心就等於將別解脫戒、菩薩戒還有密乘的三昧耶戒的戒條完全

都來遵守了,這 樣才是它的道理。

 

 

因此在道上的修 持來講,是皈依開始一直到上師相應法,乃至於到最後的生起跟圓滿

次第等等,最終 的成果就是我們所講的這個菩提心。比方說,我們都會吃到麵包,為

了要吃到麵包, 在最初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先去耕田,然後播種,然後除蟲等等,讓這

個苗芽能夠生 長,最後再收成等等,有著這種種不同的這個次第,但是最終的結果就

是要吃到麵包而 已。同樣在修持的次第上來講的話,也是相同的,我們從這個上師相

應法開始修持, 在道上有著最基礎的別解脫戒,就是一般的受戒,像是從小乘所說的

業力跟因果我們 能夠明白去了知之後,知道說會讓自己墮落到三惡道的根本就是來自

於煩惱三毒,因 此對於煩惱三毒是非常謹慎,不讓煩惱三毒生起,而讓自己不墮落到

三惡道當中。之 後又再更進一步的明白到說,如果自己的我執不息滅,不讓我執完全

窮盡的話,即使 在暫時上能夠從惡道當中解脫,但是到了最後還是跳脫不出痛苦,因

此為了要息滅我 執,就來發下菩提心,因為菩提心的發起,而沒有了我執,進入到密

乘道的次第來修 持,這個就是三種次第不同修持的方法。所以這就像是從最開始的苗

芽,再來成長然 後開花一樣,有著它的次第。所以我們在見地上來說的話,要有著這

樣的決定的勝 解,對於菩提心的利益,我們也要能夠理解。因此在《百業經》當中就

有提到,「若不 具備菩提心,具備他法不成佛,若不能具足命根,具備其他之根亦無

用」,這個道理 就是如此。

 

 

如是「對於法身 本住之赤裸本智,所謂的未曾迷亂之佛,能夠於心中完全澈底的來決

定,於一切時中 來護持著」,這個是為第二之要點,是極為重要。所以這個就是所謂

的「此外無他當 決定」,之後「作出唯一抉擇第二要」,這裡所講的意思是說,對於

過去未曾了悟, 未曾親見的自心實相,在今天已經看到了,也就是已經赤裸裸的看到

 

了本質安住在自 心的本智,那所謂的「未曾迷亂」指的是說,我們在自我的覺性當中

的本智來說,不 管是任何一個眾生都是具備著的,那麼雖然說在輪迴當中我們已經經

歷了好幾千萬 劫,一直在輪迴當中流轉,但是祇要我們能夠親見到自心實相的話,在

親見的那一剎那 當下,我們就能夠從始跳脫,絕不會因此又再度墮落,所以是不會浪

費掉的,所以在 這個時候我執就會自我的來息滅了。我們甚麼時候去看到它,這個就

是自心的實相, 這個就是佛了,那麼對於這樣的情況,這樣的道理,我們應該在自己

的心中完完全全 的來相信,並且作出澈底的這個決定來恆常的護持,所以「此外無他

當決定,作出唯 一抉擇第二要」。

 

 

所謂的「此外無 他當決定」這一句話來說,如果要講得比較詳細一點的話,三寶還有

三根本都可以說 完全的在這當中具足的,不管是輪迴還是涅槃一切萬法在這當中也都

是無不囊括的。 在《寶性論》裡面就有提到說:「遠離證得心為佛。」這一句話的意

思是說,這個心 來說,它並沒有必需要被淨化的污垢,同時也沒有必需要來獲得的功

德,他本來就是 具備著佛的特質,因此我們才說「遠離證得心為佛」,那麼第二句是

說「不變污垢即 為法」,不管是在過去、未來或者是現在,這個心是沒有任何變異的,

即使是在惡道當 中輪轉了千萬年,但是心中所擁有這個如來藏來說,是永遠不會流失

的,這個如來藏 它到了惡道不會有任何的變質,即使成佛在佛地當中,也沒有使它變

得更加美好,因 此我們說它是不變。而污垢指的是,它不會被煩惱跟念頭等等外緣來

將其污染,這樣 就是所謂的法,那麼「功德自圓為僧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顆

心它具備著輪迴 跟涅槃所有的功德,即使是往世間上來發展的話,對於一些暫時性的

安樂,我們可以 利用自己心中的智慧來成辦,即使是小如蟲蟻,它們也都在自己的能

力範圍之內,用 自己的智慧讓自己過得安適,因此祇要有了這顆心之後,不管軀殼的

大小,不管這個 形體的大小,都能夠仰仗自心的這個智慧,讓自己來獲得圓滿的,因

此說是為僧伽, 而僧伽所指的就是,自己解脫,同時又能開示他人解脫的道路。所以

「若能見聞如斯 處,如彼僧伽恭敬禮」,這個是說,任何的人如果能夠去看到、去聽

聞到、去思惟到 或者是碰觸到僧伽的話,都能夠具備意義,凡有所結緣者皆能夠具備

意義的獲得福 德,這個就是僧伽,因此向僧伽來頂禮。

 

 

同時三根本也是 在自心當中完全的具足,蓮花生大士就開示過說,所謂的相、聲、覺,

或者是相、聲、 明這三種皆清淨,則顯現成為身、語、意三種金剛,在密乘當中有關

於三昧耶戒的 話,一共有十萬條,這十萬條都能夠歸納在身語意三種三昧耶當中,首

先所說的就是顯 空不二身金剛,當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見地上時,這個時候沒有所謂

的執著與不執著 這樣所謂的二執,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在這個時候一切所顯的境

相,都成為本尊 的形相,而這樣的本尊形相是原本即是成立的,因此在這樣的境界當

中,成立了身金 剛。再來談到的是聲空不二語金剛,當我們能夠安住於自心的實相時,

被別人罵了髒話 跟被別人說了感謝的話來講,在自己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這是因為

對於聲音已經沒 有任何執著了,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語金剛。那麼對於自己本身的覺

知自己是非常清 晰明瞭的,也就是自覺自明,在這樣的狀態當中沒有任何的動搖,這

個就是所謂的覺 空不二意金剛。因此所謂的三根本也是在這當中完全具足,身金剛是

 

為本尊,語金剛 是為空行,意金剛是為上師,為甚麼說語金剛是為空行呢?因為我們

是必需要藉由咒 語才能夠來成辦事業,而成辦事業是以空行母為主,所以在這裡才把

空行放在語金剛 這個位置。

 

 

以自己心的屬性 來說的話,法身就像是虛空一般,因此我們說「本質為空之本智」,

這個是袪除或者 說是要降伏所謂的常邊常見,這樣的「空」來說的話,它並不是一無

所有之「空」, 它的自性是光明的,因此說自性為明之本智,這個是袪除斷邊,也就

是袪除斷見,像 這樣的明空雙運,對於未能證得如此境界的一切眾生來生起悲心,這

樣的悲心隨著虛 空際,能夠完全的來遍及,因此說大悲周遍,這個就是化身,佛的化

身都是由此而起 的,因此法身就像是虛空一樣,而報身就像是雲層一般,化身就像是

雨露一樣的降臨 大地來周遍一切,所以我們心的體性就能夠具備這種種不同的功德,

因此本性為空, 自性為明,而大悲周遍,所以不管是三身、三寶或者是三根本,都完

全具足在自己的 一心當中,所以我們要稱自己的心為「覺寶」,各位可以對我們所講

的這些好好的去 思惟到底是對或者是錯,我們今晚就講解到這裡。同樣的我們還是要

念誦安揚仁波切 的長壽住世祈請文,再來念誦六字明咒。那如果說各位有任何的問題

的話,一樣是寫 在字條上,我們明天再來進行問答,今晚就在作出唯一的確定上來使

法會圓滿。

 

 

【第四節完】

 

 

【第五節】

 

雖然說我們已經 為各位法友講解了「直指自心本性第一要」,以及「作出唯一抉擇第

二要」,已經為 各位講解這兩種要點,但是對於昨天我們所提到的所謂灌頂的三昧耶

戒是為護持見地 的這一句話,我們有再跟各位繼續說明的必要,因為各位聽取了很多

佛法,同時也在 進行種種不同的修持,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道理的認知,顯得更加重

要。像上次我在 新加坡的時候,傳授皈依戒,在那個時候為諸位弟子講解了皈依戒,

其中有一個人跟 我說,他已經接受了四次的皈依,但是唯獨在這一次他終於理解到皈

依的戒項到底是 甚麼了。因此這當中像以我們來講的話,所謂的三昧耶戒而言,有所

謂的別解脫戒、 菩薩戒跟密乘戒等等,別解脫戒是為外戒,菩薩戒為內戒,而密咒戒

是為密戒,一共 有這三種的不同。雖然是分為三種,不過吉天頌恭就說:「三戒實為

同一要。」也就 是說三戒是種種的不同,但是其實它們的重點都是相同,比方說我們

有八萬四千種的 法門,但是這些法門所要對治的祇有一種就是煩惱而已,為了一種煩

惱而有著種種不 同的對治方法。

 

 

因此以戒項來說 的話,分為內、外、密三種的不同,同樣地如果說以我們自心的實相

來說的話,也有 著內、外、密的不同,因此昨天我們才談到說,佛有所謂的三身,外

相是為化身,內 相是為報身,而密相則是為法身,那麼光是以我們剛才所提到的三戒

來說的話,像是 以別解脫戒來說,就有著兩百五十三條戒項,以菩薩戒來說,也有著

三十五條等等不 同的戒項,而以密乘的戒項來說的話,則是有著十萬條戒項,而這些

戒項都可以在一 個人的身上來聚集來發生作用,這個就是佛法的特點,原因是佛陀是

隨所需要而隨之 來應化跟實現的,因此我們可以在皈依證當中看到一句就是,有關於

別解脫戒的解 釋,「澈底捨棄害他之心」(「諸惡莫作」)為諸別解脫戒,所謂的受

別解脫戒指的就 是,要從自己的行為上來斷捨傷害他人的作為,我們從這句話就可以

知道,我們祇要 不使自心生起瞋怒的話,就使我們完全具足了所謂的別解脫戒的戒項

了。在這之上, 讓自己的身口意三門都能夠發願來利益一切眾生的話,那麼就是第二

行所寫的「澈底 奉行利他」(「眾善奉行」)是為具菩薩戒,因為如果我們僅僅是斷

除外在的作為, 但是內心的煩惱沒有斷捨的話,還是沒有辦法具足真正的戒律的,因

此我們必需是要 能夠不單是外在的行為斷捨,在內心的煩惱也必需要完全來斷除才

行。所以在這之 上,如果能夠生起利他之心的話,我們的我執就會息滅,我執息滅時,

就能夠證得所謂 輪迴跟涅槃毫無分別,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輪涅不二。在這之上,更進

一步如果能領悟 到勝義之真諦,也就是達到所謂的世界跟有情皆為清淨之相的話,就

是這裡第三句所 講的「情器皆成清淨之觀」(「自淨其意」)是為具密乘戒。所以說,

因為如此我們才 能夠理解到修持是如此的重要,也就是我們在剛才跟各位講的,所謂

的三昧耶戒指的 是護持見地的意思。

 

 

所以在這一張皈 依證裡面就有著四句偈,首先講到的是「諸惡莫作」,再來是「眾善

奉行」,再來是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偈來說的話,首先的「諸惡莫作」

就囊括在別解脫 戒當中,「眾善奉行」所說的就是菩薩戒,藉由善因而得樂果,這個

善因指的就是慈 心跟悲心,至於「自淨其意」來說的話,為了要淨化,為了要能夠調

 

 

伏自心,因此佛 陀經歷了三大無量劫的時間來積聚資糧,這當中也具備了密乘的道

理,因為是藉此 來親見自心的實相,有關於這樣的道理,我們在皈依證上以漢文、藏

文還有英文三種 語言來為各位作了詳細的引導,如果能夠去理解到這樣的道理來求取

皈依戒的話,從 接受皈依戒開始一直到自己成佛為止,可以說已經完全入了解脫之道

路了,所以能夠 因此而來獲得解脫戒的話,使自己生生世世都獲得極為廣大的利益,

並且能夠進行利 眾的大行,所以這當中同時也囊括了能夠親見自心實相的道理。自心

能夠親見到自心 實相時,到底要如何來調伏,或者說到底我們要如何去斷捨害他呢?

害他是因為自心 的煩惱而起,而且是所謂的煩惱指的就是念頭,當我們的念頭息滅

時,就好比像水 一樣,再也不會混濁,能夠變得澄澈跟清淨。而所謂的利他又是如何

來進行呢?利他 是秉持著空性跟悲心作為本質,諸佛菩薩就是因為如此而能夠毫無間

斷的一直在利益 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夠藉此被安置到解脫以及遍及一切的果

位。所以當我們 能夠親見到自心實相時,不但可以藉著利他之心而來廣大利眾,同時

也能夠因為見到 自心實相而證得無有變異的法身,因為證得了法身,所以知道自他、

輪涅都是沒有任 何分別,藉此而站上了所謂法身的勝地,我們如果能夠如此的去感

受,如此的去理 解的話,就能夠知道說:「噢!原來見到自心實相是有著這麼廣大的

功德,有著這麼 廣大的利益!」也會因此鞭策自己能夠不分日夜付出極大的辛勞來廣

為精進,否則的 話,心中就不會有這麼大的益處了,對於所謂的明心見性,對於所謂

的親見自心實 相,會認為說,能夠看到的話,當然是最好,看不到也無所謂,就會有

這種想法出現, 這是因為我們如果不理解它的功德的話,是不可能讓自己產生精進之

力的,所以密勒 日巴就說過:「如果能夠親見到自心實相,也就是證得所謂的見地的

話,所謂的十善 會自然而然的顯現,而十惡也會自地來清淨,因此所謂的對治法,在

明空不二的境界 當中是無需要有任何的調整跟造作的。」這指的是說,如果心能夠安

住於見地之上的 話。

 

 

所謂的皈依來講 的話,也可以分為內、外、密三種的不同,當我們在所謂的進行善行

時,像身體的善 行指的就是繞佛跟禮拜,語的善行指的就是念誦六字明咒以及皈依

文,意的善行當 然指的就是觀修慈悲之心等等。當我們在接受皈依時,我們把佛看作

是導師,把法當 作是道路,而僧則是為道上的友伴,那麼當然最終的皈依處是佛陀,

而到底上師跟佛 陀這兩者之間有著甚麼樣的一個關連呢?因為上師跟弟子之間是有

著毫無任何欺瞞 任何詐騙這樣的大愛,因此我們在接受皈依時理解到上師即是佛之後

而來接受皈依, 而在接受皈依時,三寶是在外境的,而當我們獲得了皈依戒之後,我

們就必需要理解 自己已經成為了佛法僧三寶,在接受到皈依戒之後,心中想著:「我

已經獲得了皈依 戒!我要來持守皈依戒!我要不放逸!」這樣的一個想法,這樣的覺

知,就是佛了, 因此我們才說,見地與三昧耶戒兩者是成為一體,是沒有任何分別的。

有著這樣的一個 見地之後,我們就能夠將自心的煩惱來淨化。而將自心煩惱淨化,自

己的覺知就能夠 守住自己的分際來增長智慧,因此淨化跟增長就是佛的意思了。那沒

有了這樣的煩惱 的話,當然我們就不可能會墮落於六道當中,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己能

夠有著這樣的能 力,理解到這一層道理之後,我們當然就對自己即是三寶會有著信

心,所以其實是 自己在救護自己的,能夠這樣去理解的話,我們就知道所謂在內的佛

 

陀,指的就是自 己的覺知的智慧,具備了這樣的智慧之後,對於慈心跟悲心能夠牢記

在心,完全沒有 任何分離,相續不斷的來進行,能夠有著這樣的方式,有著這樣的一

個見地,來廣行 慈心跟悲心時,自心的我執就會慢慢趨於微小,而這樣的話,就能夠

藉此在道上來修 持,一個人的心中如果能夠具備著慈心跟悲心的話,他自然而然就稱

為是一個善人, 而這樣的善人當然就是僧了。所以接受了皈依戒自己成為三寶之後,

不但在暫時性上 來說能夠獲得人天的安樂,從最究竟上來說,也能夠藉此來證得佛

果,所以這樣的 一個結果是我們都可以現前親自去感受到的。

 

 

因此在最初接受 皈依的時候是三寶,在修持的時候內在則為三根本,到了最後的果實

則是有著佛陀的 三身,是完全在自心當中具足。因此我們如果說能夠將煩惱完全的來

淨化時,那麼在 觀修的時候,首先煩惱生起,但是就能夠讓它來清淨。比方說,當有

一個人他的心中 突然非常生氣時,他理解到自己生氣了,馬上返觀自心,因為返觀自

心,而使得他的 怒氣消失,能夠恢復平靜,恢復平靜之後,他再次看到使他生氣的人

或者是事情時, 他已經沒有再有這樣那樣的怒氣,在那個時候,就可以告訴自己說:

「我已經獲得見 地上的決定了!」因此就能夠自己相信自己了,而這個也就是所謂的

「作出唯一抉 擇」為第二要。我們繼續來看以下的這個偈文,首先我們要知道有所謂

的原始基跟解脫 基這兩種,這是我們必需要知道的「基」,基礎的基。如果說於萬法

當中,這樣的兩 種基位都能夠同時出現,並且獲得這樣的一個把握的話,那麼當然就

可以有著這樣的 一個解脫的把握,如果不是的話,當然就不行。這個意思是說,如果

說是一個上根利 器者,由於他已經沒有任何執實的念頭,所以能夠在念頭生起的當

下,就馬上讓自 己來解脫,但是如果說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或者說並不是這樣

的一個上根利器 者的話,即使是已經見到自心實相,但是由於並未從根的來斷除念

頭,因此念頭會 相續的來生起,所以還是必需要觀修的。

 

 

所謂不敵貪瞋之 外緣的意思指的是說,即使是已經清晰的見到自心的本性,但是卻還

是沒有辦法克制 或者說沒有辦法來降伏由心中所起的煩惱,所以常常在問答當中有人

會提到說:「我 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自心的煩惱生起,但是我卻沒有辦法去克制煩惱

生起,到底應該 要如何?」等等,有著這些困惑,其實會這樣的話指的是,我們在修

持上的功夫還是 不夠,就像是我們要洗衣服的話,如果水本身不是很乾淨,不管衣服

怎麼洗,都不會 被洗滌乾淨的道理是相同的,這是因為我們在觀修上沒有辦法去分清

楚它的清淨跟污 濁的原故,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對上師虔敬的信心跟

勝解,如果說是 一個上根利器的人來說的話,他在親見到自心實相那一剎那開始,在

任何時候,他對 於所有念頭的生起都完全可以降伏的,但是像我們這樣的所謂的下根

者來說的話,就 會有著有的時候可以抵制住念頭的生起,但是有的時候卻又沒有辦法

來抵制,所以就 變成是我們要格外的精進跟努力,如果能夠這樣去做,並且再加上自

己虔敬的信心的 話,就能夠來對治像這樣的貪瞋外緣的生起了。所以說我們最主要還

是必需讓自心能 夠明晰的來安住。

 

 

因此當自心所得 的這個把握沒有辦法去面對任何外緣的生起時,就像是一句話所說

 

的,「吃得飽生 活享受過得好這樣的時候是學佛人,但是遇到惡緣時就變成平常人」,

這個是說在平常 的時候,認為自己有著很好的修持,自己的定力是足夠的,但是一旦

遇到外緣來侵犯 時,則完全暴露出自己的缺點,甚麼都不是了,所以這個是無法去對

治惡緣的證明, 這個就像是我們祇有很小的火,但是如果在這上面放一根很大的木材

的話,火就會馬 上被壓息的道理是相同的,因此在這裡面就說到,像這個情況不外乎

是對於所貪執之 外境,生起了極度強烈的貪欲,對於所厭惡之境,生起了強烈瞋怒之

心,當遇到順緣 時,遇到享用等等這些財富時,生起了歡喜之心,當遇到逆緣時,像

是病痛等等,就 會有著痛苦的感受等等這些情況,不管出現了任何情況,在那個時候,

都要能夠知道這 個是在測試自己的定力,所以當遇到以上所說的種種這些情況時,自

己就要想著說: 「很好!我就要來看看到底自己有著甚麼樣的觀修的定力!」等於是

在讓自己練習, 這個就像是軍人在訓練自己的體力的道理是相同的,要跟自心的煩惱

來抵抗,即使我 們上午打不贏煩惱,但是下午也總可以取勝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 去認持到解脫基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解脫基的本質指的是,

在具備著順緣的 狀態之下,我們應該要好好修持,在煩惱尚未生起之前,那樣的一個

明淨空明的狀態 我們稱為是解脫基,這個時候心是非常清澈非常乾淨的,我們必需要

能夠時時刻刻的 到達這樣的境界才行,在念頭生起過後,煩惱已經完全息滅之後,又

恢復了那個明淨 的狀態,也一樣是解脫基,能夠這樣去保持這樣的一個境界,這個是

我們必需要達到 的,我們也應該時常去觀察自己是否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然而

人都是有差別 的,有些人是貪欲特別的強,有些人是瞋怒心特別的重,有些人則是特

別的愚痴,這個 是因為身體的構造不同,有所謂的氣、膽、涎液三種成份所組成,但

是因為成份上的 不同,所以也會有著三毒強弱的不同,基本上這三種成份是由三毒煩

惱所起的,我們 身體會生病也是因為這三種成份不均衡而來引起的,所以我們如果能

夠理解到這樣的 道理之後,我們可以觀察在自己的心中,到底是那一種煩惱比較熾

盛,就特別針對 這個煩惱來對治。比方說,如果說自己是比較容易生氣,也就是瞋怒

心比較強的話, 那麼就應該一再讓自己面對生氣的對象來進行觀修,如果說自己是貪

欲比較強的話, 則是應該要依靠著氣、脈的方式來修持,如果說自己是比較愚痴或者

說是比較容易昏 睡,那麼就應該藉由修持睡夢跟光明的方式來進行修持,就像是過去

的印度大成就者 魯阿巴一樣,他是一個非常嗜睡的人,他可以說是不分日夜來睡覺,

所以他用這樣的 一個方式來進行睡夢的觀修,最後終於成就佛果。如果說自己是比較

容易生氣的人的 話,那麼應該去找會時常惹自己生氣的對象,來讓自己來觀修忍辱。

巴珠仁波切就曾 經有過這樣的例子,他把很容易生氣的弟子派遣到山上去觀修之後,

他再找乞丐來給 他一些錢叫他到山上去惹他這個弟子生氣,到了山上之後這個乞丐就

開始去辱罵在山 上觀修的這個弟子,然後對他丟石頭或者是給他種種的阻礙,這個時

候這個弟子就非 常生氣,那個時候這個乞丐就對這個弟子說:「你的上師不是叫你修

忍辱嗎?你怎麼 可以生氣呢?」那個時候這個弟子就覺得非常丟臉,但是經過這樣的

練習之後,那也 確實把自己愛生氣的這個個性改了過來。

 

 

雖然說所要斷捨 的煩惱都是相同的,但是斷捨的方法卻是有著種種的不同,這主要是

 

在於智慧跟悲心 的差異來做決定的,像是以小乘的教法來說的話,如果他們要斷捨煩

惱,比方說要斷 捨這個地獄之痛苦時,就是開始斷捨這瞋怒之心,他們就先去觀想到

底地獄的痛苦是 從何而來的,而經過思惟之後得到答案知道是從瞋怒心而來,因此就

警惕自己千萬不 可以生起瞋怒之心,用這樣的方式來息滅煩惱,所以我們才說聲聞是

屬於息滅的方 式。像是如果以對治自心的貪欲來說的話,像是如果說男人貪戀女人

時,那麼就觀想 女性的身體擁有三十六種不淨物,有著膿血等等這些不淨物,來斷除

自己對女性的貪 欲。像是女性對男性而言的話,也是相同的觀想男性身上有著三十六

種不淨物,藉此 來息滅自心的貪欲,而這個是小乘的方式,藉由這樣的方式強制來息

滅斷捨自心的煩 惱。如果是大乘的菩薩,他們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們的思惟是,所有

的眾生都是自己 的父母跟兄弟姐妹,那對於自己的親友有甚麼好貪戀呢?因此於自心

當中以慈悲作為 出發點,來將這些煩惱完全來轉化。而以密乘來說,像是以大手印跟

大圓滿的觀點來 講的話,對於煩惱則是與見地或者說與自心的覺知兩者完全來融合之

後,知道煩惱的 自性其實就是為本智,因此跟煩惱完全來融合而不被煩惱所牽絆,而

強烈的以自己見 地上的覺知來將煩惱息滅,將煩惱轉化成為,將煩惱認定理解為覺

知。所以三戒上 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他們的要點都是相同的,所以這個也是三種教法

或者說三乘當中 所不同之處。

 

 

當我們在觀修的 時候,能夠將我執來暫時息滅,在這個時候如果說念頭生起時,對於

微細的念頭我們 如果沒有去察覺,那麼這樣的念頭會慢慢累積,而變成極為粗分的念

頭。所謂的執著 來講的話,它首先是會有著感受出現的,對於這樣的感受開始來執著,

然後開始有著貪 戀的心態來產生,因此念頭就一個接著一個接續的來形成,對於這樣

的形成又開始執 著為實,但是如果在這樣的一個狀態當中,能夠將心安置在覺知的本

智上的話,就能 藉此在念頭生起之後,來讓自己從念頭當中解脫,這就好比像是在吃

飯時,如果我們 有一半的心是放置在覺知上的話,那麼即使感受到飯食的美味,但是

有一半的心我們 是放置在覺知上的,我們就不會因此而被束縛住了,就像是我們在手

中轉著這個手輪 時,一邊轉著手輪一邊看著文章來講,有一半的心都擱置在一半的工

作上,所以不會 完全的讓心專注於某一件事情上面,所以這個就像是火還有柴這兩者

同時放置一樣, 到了最後火就能大過木材,而就像是火將木材燒毀一樣的,覺知就能

夠將念頭來息 滅,所以說如果不具備著這樣的一個隨顯而解脫的要點的話,那麼由心

中所生的這些蠢 動的念頭,都會讓我們成為在輪迴當中所積聚的業力,這就像是我們

平常看到自己不 喜歡的人時,那麼一直的累積累積,到了最後就會由心中認定我們很

討厭對方的道理 是相同的。

 

 

為甚麼我們說, 由心所生出的這些蠢動的念頭到最後會成為積聚輪迴之業呢?在這裡

先談到的是「無 有念頭」,「無有念頭」指的是當我們覺得很疲累時,那麼往往就身

體往床上一躺, 覺得說:「我很累!我要來休息一下!」在那個時候,剛躺下去時,

除了覺得很舒服 之外,再沒其他的念頭。在見地上來說,會出現像這樣的毫無念頭的

情況,如果說長 時間在這樣(毫無)念頭(的狀態)上打轉的話,那 到最後會使得自己的

來世投生到三界 當中的無色界。在另一種的情況是,對於心中所產生的微細的念頭,

 

自己沒有辦法去 認持,這樣長時間久了下來,到最後會讓自己投胎到色界當中的。而

所謂粗分的煩 惱,就是我們現在心中所擁有的這些煩惱,將會使我們投胎在欲界當中。

 

 

所謂的欲界,指 的是像我們人間、三惡道等等這些稱為是欲界。而色界來講的話,指

的是有形體的這 些神明他們的世界。而至於無色界來說的話,那當然指的是無色界的

四天,他們是沒 有任何的形體而祇有意識而已。這個統稱為三界。

 

 

因此在本偈文當 中,到了「是時貪瞋喜憂苦」,這一句裡面所講的是,不管我們生起

粗細任何的念 頭,必需要能夠使顯現得解脫而後沒有任何的中繼,這是最為重要的,

因此在這裡的解 釋是說,「雖見而不外馳,自然能夠從欲界之心中獲得解脫」,這一

句話的意思是, 當我們的眼睛看到外界任何的境相時,我們的心不會因此而來向外奔

馳,如果能夠做 到這樣,我們就能夠從剛才所說的欲界當中獲得解脫了。再來第二句

所說的是,「雖 然明晰顯現,但是沒有任何執著,就能夠從色界的心中獲得解脫」,

這是說對於色聲 香味觸這所謂的五種妙欲,在心中是極度清晰明瞭的,但是沒有生起

任何執著之心的 話,就可以從色界當中來獲得解脫。在最後講的是無分別,即使心中

已經住於無分 別,但是對於所見之境相有著把握,而沒有將這樣的一個把握將所見的

境相特地的來將 其阻礙或者是息滅的話,那麼就能夠從無色界的心中來獲得解脫,而

這個是從三界獲 得解脫的密意,這個也是堪布明色仁波切(Khenpo Munsel)個人最高深

的見解。

 

 

接著在本偈文當 中的「一切驟然諸念頭」,就是一切突然生起的種種念頭,這個是說,

不管我們生起了 任何的念頭,必需要使它不成為蠢動而且迷亂之形相,但是也不是用

有所作意的方 法,是自然而然的安住在本初的覺知上,與這樣的覺知毫無分離的狀態

當中,不管生起 任何的念頭,都能夠去認知到它的本來面目,而成為顯現即解脫,沒

有任何中繼的相 狀,就像是在水中作畫一樣的方式來護持,那麼水中作畫的意思指的

是,雖然我們剛 才講了一大堆,但是其實主要的意思就是說,在水中作畫的話,馬上

畫但是馬上就消 失了,根本不會有任何的痕跡留下來,所以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然後下一句是 「相識狀中無接續」,相識的狀態當中沒有任何的銜接跟相續,這個意

思指的就是「立 斷」的密意,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在「認識念頭它的本質」這樣的狀態

的話,那麼念頭 生起的當下就會被斬斷,因此前一個念頭跟後一個念頭兩者是沒有辦

法銜接起來的, 所以叫「相識狀中無接續」。但是如果不懂得這樣的道理或者說沒有

這樣的覺知的 話,那麼念頭就會一個接著一個的生起,所以這是不同的。

 

 

不過即使是在所 謂「相識」或者說「認識」的狀態當中沒有任何的「銜接」跟「相

續」,可是如果 不讓念 頭它自地的來解脫而獲得清淨的話,僅憑著認識念頭是沒有辦法

將迷亂之業來斬 斷 的,所以有所謂的三種步驟,第一是「認識」,再來是「圓滿

力用」,最後是 「使其自 我解脫」。這三個步驟的應用是,由於初學者跟尚未得堅固者

這兩者都無法去 認知到 念頭,因此就會隨著念頭來起舞。如果沒有「圓滿力用」的話,

對於

 

較為強烈的外緣 是沒有辦法去抵抗的。再來第三如果說不讓其成為自我解脫的話,就

會造下有為之 業,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造業了。所以說我們舉個例子來講,當念頭生起

時,我們理解到 它已經生起,那麼讓它一直的來生起,我們不去阻止這個念頭的生起,

但是到最後我們 並沒有作出任何的行為,沒有真的去作出任何的動作,而讓它自地的

來解脫時,那麼 這三個步驟就完全圓滿了。所以在認識到的同時,我們返觀自心去見

到自我的本來面 目,這個時候就會像是看到舊識的老友一樣,我們會看到舊識,在以

前已經相識的本 智,那麼就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來安住著,這個時候念頭它就會毫無中

繼的自我清淨, 這個是很重要的。

 

 

我們再看到本偈 文的下兩句「認持解脫之法身,譬如水中之圖畫」,這個就是說,好

比像是我們在水 中作畫一樣,現在畫了,但是在當下又馬上會消失,這作畫跟消失是

同時出現的,因 此在念頭生起跟解脫是完全同時,所以就稱為是「自顯而自解脫」,

這樣的一個情況 是永無間斷,所以我們就有以下的名稱來稱呼,我們稱它為「息滅迷

亂」,我們稱為 是「立斷」,我們稱為是「解脫」,我們稱為是「於解脫上得決定的

把握」等等,有 這些種種不同的稱謂。

 

 

因此對有所顯現 我們不給予任何的阻礙,對其顯現我們就隨所顯現任其顯現,安住在

本初之狀態當中 而作為道上之用,這個我們必需要認知,這就是修持之要點,因此下

一句才說「自升 自解無間斷」。

 

 

因此像這樣的對 於念頭在明瞭的狀態當中,而理解到一切都成為是法身之用,用這樣

的方式來淨化, 因此任其顯現,所有的一切念頭都成為是我們在訓練覺知之力用了,

所以因此五毒的 念頭不管是多麼的粗暴的來生起,在生起的那一剎那,也能夠成為解

脫而且極為敏銳 的覺知,因此下一句才說「所現赤裸空覺食」。

 

 

因此不管出現了 任何的念頭,從覺知的本性當中來講的話,都成為是透澈之狀,而變

成是本身力用之 顯現了,因此在這個時候,對於善惡之念完完全全沒有任何的取捨而

來護持自心,即 使是念頭顯現時,也因為解脫同時的生起,所以還是不會超越出法身

它的範圍,這一 段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修持的時候,不管生起任何的念頭,這個

念頭是善也好是 惡也好,那麼有著「善念無敵意,惡念無傷害」這樣的說法,因此有

人會誤解說,大 圓滿法是沒有所謂的善惡可言,其實並不是這一回事,它的意思主要

是說,比方我們 對上師生起極為堅定強烈的信心,即使把自己弄到已經是雙眼流淚而

非常虔誠的來祈 請上師時,這樣的心態,我們如果安置到見地上時,也就是來返觀自

心時,這些情況 是會完全自我消失的,同樣的道理,當自己的心中生起了極度的不善

念,有著極為強 烈的貪欲生起時,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也同樣地把自心往見地上一放

的話,不管是甚 麼樣的念頭也會自我消失的。

 

 

所以我們看到下 一句「任起法身王之用」,這個是說,不管起了任何的念頭,都成為

法身之顯現,法 身之力用了,因為能夠將所有的念頭都完全來降伏,這個就像是我們

 

在修咕嚕咕咧佛 母的時候,咕嚕咕咧佛母所強調的是可以勾召威攝他人,但是最主要

的是必需要先在 自相上,自己能夠將自心的煩惱跟妄念,都完全能夠來控制降伏之

後,那麼才能夠 對他人有著威伏跟勾召的能力來產生,這個是我們必需要了解。所以

「任起法身王之 用」的道理是說,所有心中的念頭、無明還有迷亂之相等等,都完全

在覺知本智法界 的境中來清淨,所以就成為光明無間斷之本界,因此不管念頭如何的

生起,由於它的 本性即是為空,所以我們看到下一句「無跡自淨阿拉拉」,「阿拉拉」

是極善哉的意 思。這個是說,因為念頭生起之處是心,而它息滅之處也是心,因此我

們祇有沒有任何 的執為真實的話,我們就自然不會造業,所以念頭的生起對我們來

講,是沒有任何 傷害的,所謂的「無跡自淨阿拉拉」的意思是說,就像是我們對某個

人覺得非常討 厭,即使我們告訴自己不可以去對他有任何不善的回應,但是看到對方

時,我們還是會 覺得不是那麼的開心,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是「無跡自淨」了,

所謂的「無跡自 淨」指的是,就像是我們以打架來作這個解釋的話,完完全全跟對方

打完架,發洩完 怒氣,那麼再跟對方說:「真是對不起!我們做好朋友吧!」像這樣

的彼此之間心中 已經沒有任何的閒隙,那麼這才叫做是「無跡自淨阿拉拉」。

 

 

像這樣的把念頭 轉為道用而長時間地來熟識時,那麼在這個時候,所謂的念頭在顯現

時,我們必需要 讓它成為是「散漫境而顯現在法性當中」,這個意思是說,因為在這

個時候念頭會在 動跟靜這兩者之間來變換著,就像是我們會覺得現在心是安住的,突

然念頭又生起 了,每當念頭一生起或者是心一安住時,我們就會有著一種執著來滲透

進去,所以當我 們能夠讓「所散漫境都顯現於法性當中」時,就沒有這所謂的動跟靜

兩者之間這樣的 距離或者說這樣的間隙了,所以即使念頭它顯現了或者是心安住了,

對我們來講都沒 有任何的為害,所以因為顯現而安住,沒有任何的為害,因為安住而

顯現,也不需要 任何的阻礙,所以「顯現與前雖相似」,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說,對於

一個平凡的人, 平常沒有修持的人和已經有修持經驗的瑜伽行者來講,這兩者在念頭

顯現的當下都是 相同的,因為念頭是不可能不出現的。

 

 

所以「顯現與前 雖相似」,這個是說,在這樣的一個時刻,由心的力用而顯現出的這

些念頭而言,不 管是歡喜或者是憂傷,不管是希望或者是疑惑等等,這樣顯現的方式

雖然跟平凡的凡 夫俗子來說,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在處理的方式上是完全不一樣,以

凡夫俗子而言的 話,他們會對所起的念頭強硬的有著要破除跟成立這樣的方式而來積

聚有為之業,因 此就變成被貪瞋所驅使的來造業,但是瑜伽行者跟這個不同的是,在

念頭生起的同 時,它已經可以獲得解脫了,這樣的階段分別是,在最初時念頭生起的

時候,就已經認 知到念頭的本來面目,因此獲得解脫就像是遇到舊識的朋友一樣,他

馬上就認知了。 在這中間念頭它是自己解脫,就像是蛇結自解一樣,就是蛇被打結了,

自己可以把這個 結打開一樣的。到了最後,所生起的念頭沒有任何的利益,也沒有任

何的害處,就像 是小偷到了一棟空屋裡面一樣,他無所得,亦無所失。所以這就是解

脫的方式,如果 能夠具備著這樣的一個要點的話,那麼就是下一句「解脫之異極關

鍵」,解脫上的 差異則是極度的關鍵的,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五節完】

 


 

【第六節】

 

 

我們昨天講到 「顯現與前雖相似,解脫之異極關鍵」這兩句,這是說在念頭生起時,

首先是要先能夠 去認知它,而來獲得解脫,就像是遇到舊識的老朋友一樣,這過程當

中則是讓念頭自 我解脫,就像是蛇結自解一般,最後念頭於自己沒有利益也沒有任何

的害處,就像是 空屋遭到盜賊侵入一樣,沒有任何損失。在這樣講的時候,我們或許

會覺得這是非常 快的一個過程,其實這是需要長時間的觀修才能夠達到的境界,所以

在最開始的時 候,當念頭生起時,我們有著覺知來察照時,有的時候會因為,覺知的

察照而讓念頭消 失,但是有的時候,似乎又會覺得即使有覺知也沒有辦法讓念頭來息

滅,但是必需要 一直這樣的精進來觀修,經過長時間的熟識之後,在修持上我們已經

能夠得心應手 時,我們才能夠從念頭當中來解脫,才能夠達到第二個階段,也就是蛇

結自解的階段, 在最後才能夠達到即使念頭生起,也無利無弊這樣的境界,所以這個

是需要長時間的 觀修才能夠達到,而不是馬上就可以讓自己達到這樣的境界的。

 

 

在耳傳的密續當 中有兩句話說:「若懂觀修不懂解脫,與禪定天有何不同?」這個的

意思是說,就像 是前兩天跟各位講過的,也就是在三界當中所錯謬的觀修而導致投胎

至各界的這些神 明,這是因為對於由觀修所產生的樂、明、無分別這樣的覺受產生了

執著,而導致錯 誤,因此並沒有從念頭當中來獲得解脫,所以藉由觀修的力量,而會

達到三界當中的 任一界這樣的一個地步,所以在觀修時主要的是,必需要將從心中所

起的念頭跟煩惱 這樣的感受完全的來息滅才行,如果說並未能達到這樣的階段的話,

那麼其實就與一 般被妄念所迷的平凡人沒有任何兩樣。因此對於空性跟法身等等這樣

的境界,以心來 作意的這些行者而言,當遇到惡緣時,自己所以為的對治方法將會完

全的出紕漏,而 讓自己可以說是無法獨力來承擔或者說將無法來對治這些煩惱,僅僅

是憑著心中想 著,一切都是空性,空性本質法身,再有的時候去想著說,原來一切的

根源都是法身等 等,以自己的心來作意,也就是自以為了解,但是這僅僅祇是字面上、

詞義上的了解而 已,並非真的是從念頭當中來解脫的,未能真正從念頭當中來解脫有

著甚麼樣的過患 呢?過患就是根本就無法去對治煩惱,因此在下一句才說「無此所修

皆謬道」的意思 就是如此。

 

 

所謂的顯現而自 我解脫,在基位上所安住的方式,因為本質無有變遷,稱為本質解脫,

在眾人所能見得 的方式中,有所謂的四邊之執著,四邊執著指的是常邊、斷邊、有邊

跟無邊等等,在 這樣常斷有無四邊當中的執著,完全融於法界當中,那麼則稱為是「邊

際解脫」,「邊 際解脫」指的就是完全從疑惑當中跳脫的意思,當自己的覺性在心中

來開顯時,所顯 現的任何妄念都能夠在尚未能積聚成為習氣之前,就完全使其解脫,

因此是這樣的來 自我解脫,而且是不捨外境的自我解脫,那麼就稱為是「顯現上之解

脫」,對於有所 奔馳皆能不捨,於奔馳之上來解脫者就稱為是「赤裸解脫」。其實有

著這麼多的解脫 之名,最重要的是在下一句話,也就是不管是給予「赤裸解脫」或者

是其他的「邊際 解脫」等等不同的名稱,最主要的是在於,念頭能夠在自我解脫而且

了無蹤跡這樣的 方式來親見者,這個是最確實的現前即是自我解脫的方式之要點,這

 

個也是自性大圓 滿之特點,就像是之前跟各位所說過的,於水中來作畫一般的,總之

祇要能夠將念頭 還有煩惱完全的來息滅的話,這個就是我們所要達到的。因此如果能

將念頭跟煩惱達 到(息滅),但是又想著說,我能夠將這些煩惱跟念頭都完全來息滅

的話,那麼這樣 又落於執著當中了,所以要跳脫這一切的執著才能夠來獲得真正的解

脫。

 

 

因此這是自性大 圓滿之特點跟教法,而與一般的教法是不同的,能夠具備著這樣的要

點的話,不管生 起任何的煩惱跟妄念,都能夠入於法身而讓妄念完全淨化,於本智當

中所有的惡緣都 能夠成為助緣,同時也能夠將煩惱轉為道用,並且能夠不捨輪迴而自

地來清淨,並且 能夠從所謂的三界跟涅槃的束縛當中獲得解脫,而且確定安住在無造

作遠離精勤的狀 態當中,因此下一句才說,「具則無修法身境」,其實真正的修持是

不需要這麼多言 語的,主要就是要告訴我們,能夠從念頭當中來解脫的話,那麼就是

法身,無法解脫 就是迷妄道,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如果不具備著像 這樣的解脫方式的把握的話,即使自以為說自己有著高深的見地,有

著深奧的修持, 但是對於自心來講還是沒有任何利益的,這是因為無法成為對治煩惱

的武器,因此這 並非是正道,如果能夠具備著自顯而自解脫這樣的要點的話,即使沒

有高深的見地, 沒有所謂的連微塵一般的深奧的修持都無法來指出,但是由於自心已

經完全從二執的 束縛當中解脫的原故,因此就像是到了滿是黃金的大地當中找不到平

常的石頭一樣, 是不會被念頭來為害的,這個是說,如果說我們能夠一直心不散亂地,

而且能夠秉持著 覺知了解到念頭的生起,並且沒有任何的執著的話,就像是一切都已

經轉化成為黃金 一般,在黃金的大地裡面我們是找不到石頭的。

 

 

不管是心安住或 者是蠢動以至任何的念頭生起,都成為觀修之憑藉,都無法再去找到

任何迷亂之相, 因此僅單憑於此,就能夠去分辨出自己的修持是否有切入到要點當

中,就像是澄澈 的虛空無雲一般的境相一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說,很簡單的自己的

觀修到底成功與 否,就光憑有否從念頭當中來解脫,就可以分辨出來了。所以「具此

無修法身境」, 這是告訴我們成功的這個憑藉,「無此觀修迷妄道」,則是告訴我們

不具備要點的過 失,因此我們單憑牢記這兩句,就已經等於熟記很多篇的偈文了。

 

 

這樣的徵兆必需 要以行為來判斷,首先對於輪迴要能生起「出離心」,這是說對於輪

迴能夠理解到其 實僅僅祇不過像是一天的時光而已,而且在輪迴當中所發生的一切皆

脫離不了痛苦, 因此能夠了解並且看到輪迴的本質即為痛苦,因此雖然身在輪迴,但

是其實心已經從 輪迴當中跳脫了,有些雖然說身在輪迴,不過心卻已經不在輪迴,而

有些是雖然心在 輪迴,但是連身體也一樣是在輪迴,有著種種的不同。但是是如何從

輪迴當中來生起 「出離心」呢?這是藉由自心的智慧來感受到輪迴的痛苦,了解到輪

迴的痛苦都像是 草頭的露水一般沒有任何的意義,因此對輪迴有著想要出離這樣的厭

惡之心。再來則 是對於因果要能夠深信,這是說知道由善業就可以證得佛果,而由我

執將會導致惡 業,因此引申出六道輪迴。而了解到六道輪迴是因煩惱而起,同樣也是

 

由自心的般若智 慧來理解的,知道一切的痛苦惡業皆由煩惱所起,因此當煩惱生起

時,在那當下就 完完全全將煩惱來息滅,因此我們對於所謂的內在的因果要來生起了

相信才行,那麼 對於內在的因果要如何來深信呢?這是說要能夠知道煩惱所會引申出

的過患,因此在 自心生出煩惱時,就能夠當下來將其淨化,而能夠有著這樣的見解之

後,自然而然對 於眾生就會生起慈心跟悲心了,因為知道眾生都是具備著痛苦,而這

些痛苦是由心中 的我執而起,因為有我執,所以產生了貪、瞋,而因為貪瞋造業因此

而來受苦,同時 知道說,如果有了慈心跟悲心,就能夠將我執來完全袪除息滅,藉由

自心覺知的智 慧,而來懂得必需要將眾生這些痛苦來息滅,因此對眾生來生起慈心跟

悲心,那麼就可 以理解到其實眾生因為不具備著這樣的覺知的智慧,所以外相上看起

來是有著人的形 狀,但是其實心是跟動物一樣,跟畜生一樣,是非常的粗暴不堪的,

而藉此就能夠對 一切的眾生來生起悲心了,現在的我們看到窮人,看到受苦的人時,

我們就會覺得他 們極度的可憐,極堪悲憫,但是看到富有的人,看到有錢人時,我們

不會有著這樣的 感受,總以為有錢人是不會有痛苦的,但是並非如此,密勒日巴就說

過:「痛苦之於 有錢人是不可能沒有,快樂之於窮人也不可能沒有。」所以對於輪迴

的安樂來說,必 需要能夠懂得如何來修持或者說必需要來斷捨輪迴的痛苦,因此藉此

來對眾生生起悲 心,所以首先是對輪迴生起出離之心,再來是對因果深信,藉此對眾

生再來生起悲 心。

 

 

再來是對境相, 對於外在的情況外在的顯現能夠生起淨觀,這個淨觀的意思是說,當

我們能夠親見到 自心的實相時,我們就會理解到一切眾生皆是佛,這個就像是密勒日

巴尊者所說的: 「未見意識見本智,不見眾生見佛陀。」同時師利星哈(吉祥獅子)

祖師也說過: 「理解顯有為尊咒,密乘生次極圓滿。」所謂的「理解顯有為尊咒」指

的是,外在顯現 的一切境相皆化為本尊跟咒語,這個即是密乘生起次第當中最為圓滿

的,這是因為將 外在的地水火風空五大,以及內心的五種煩惱,都完全淨化成為五方

佛跟佛母以及五 智等等,因此一切都變得極為清淨,同時也必需要對上師能夠有著虔

敬之心才行,這 個意思是告訴我們說,對上師必需要生起廣大的信心,因為我們是藉

由上師開示解脫 的方法,而才能從輪迴跳脫,而上師也不外乎即是佛法僧三寶,佛法

僧三寶的根源即 是佛陀,由佛來說法,那麼因為修持法,就有著僧伽的出現,因此僧

伽是自己解脫且 又開示解脫的道路者,以僧而言,僧的心是為佛,由他的口中開示出

解脫之道,像是 告訴我們因果以及二諦的真實等等,所以善知識等都能夠歸納在僧眾

的行列當中,由 善知識的身口意當中來利益眾生,因此我們將善知識的身看作是僧

伽,他的語看作 是法,他的心即是為佛陀,因此必需對上師生起廣大的信心才行,最

後則是與師兄弟 當中有著關愛之情分,特別是要理解到一切眾生沒有不曾當過我們的

父母者,在這當 中,在這個世界上來講,所有的宗教都是相同的,我們必需要去認定

說,一切的宗教 都是美好的,都是良善的,我們需要一切的宗教,因為一切的宗教都

是勸人為善,在 這當中,我們在皈依三寶之後,特別要理解到,再也不能分自己跟他

人,因為所有的 眾生都有成佛之因,一切的菩提心也是必需要藉此(眾生)來生起,

所以我們對眾生 之愛,如果能夠不間斷的話,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菩提心了,能夠秉

持著菩提心的 話,自他二利就能藉此而來成就,所以能夠彼此互相利益,特別是曾經

 

在一起接受過灌 頂、口傳以及求法這樣的師兄弟來講,彼此之間更要和諧無間才行,

所以說對於師兄 弟之間必需要有著關愛之情。

 

 

因此能夠從有無 觀修所生的般若智慧而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到底觀修有沒有

成功可以從自己 心中所生出的般若智慧來理解,有些能夠因為觀修因此在辯論、著述

跟所謂的撰寫上 有著無礙這樣的功德,即使沒有如此的話,所謂的觀修所生的智慧而

言,在理解到上 師與自心是沒有任何分別之後,當自己在觀修上有任何的疑惑產生

時,先來向上師 祈請,在隔天就能夠將心中的疑惑來袪除,吉天頌恭是這麼樣來開示

的,這個也能夠 算是觀修所生之般若智慧。

 

 

各位在聽法時都 有做記錄、錄音這樣的習慣,我們是一定要將「具則無修法身境,無

此所修皆謬道」 這兩句話要牢記在心才行,能夠這樣去牢記的話,那麼才是下一句「於

解脫上得把握為 第三要」,要能夠具備前兩句才能夠「於解脫上得把握」這樣的一個

程度。有些人會 問說:「明明修持佛法都說會對痛苦的消失有所幫助,為甚麼我在修

了佛之後,痛苦 反而增加了?我反而更不快樂了!」常常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其

實這個必需要從 兩個角度上來觀看這個所謂的痛苦,沒有錯,佛法是能夠對治痛苦

的,但是我們要 知道在自己的這一生當中原本就處在所謂的輪迴的苦海裡,所以有一

句話我們要記得 的是,「前生作何業,且看今世身」,這是說看看自己這一生的這個

身體上所面臨的 環境跟遭遇,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做了一些甚麼了,未來會如何,

則是看自己這一 生的作為來做決定,所以下一句說「欲知未來身,且看今世業」,所

以自己這一生做 了甚麼,就會決定自己的來世會有著甚麼樣的際遇。所以在理解到這

一層的道理之 後,在修持佛法時,當面臨痛苦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從痛苦當中獲得解

脫,因為所謂的 痛苦是由心的念頭來產生才感受得到,所以自己面對痛苦時,必需要

有著這樣的認知 才行。我們舉個例子來講,比方說,今天自己的錢被別人騙了,難道

會因為我們馬上 修持佛法,就讓人家把錢還給我們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

卻可以因為修持 佛法,在佛法上的認知,而讓自己將痛苦的念頭來就地息滅,其實不

管我們感受到快 樂也好,感受到痛苦也好,都祇是心的念頭而已,當我們真的在修持

佛法,能夠以佛 法來應用時,其實所謂的快樂或者是痛苦的念頭,根本就沒有辦法在

心中留存,因此 所謂的佛法必需要如此的來修持,我們不會因為修持佛法就讓痛苦消

失,我們反而會 因為不懂得佛法,而讓自己的痛苦變成是雙重的痛苦,就好比像是自

己已經生病了, 但是在心理上又想著說:「哎呀!我怎麼又生病了!?我怎麼會這樣

痛苦!?」所以 又變成了兩種痛苦,就像是自己本來沒有任何的病痛,但是被醫生說

自己有病痛之 後,那麼就病上加病更加的痛苦一樣,所以當面臨痛苦時,或者我們自

己要來觀修本 尊,或者我們要來念誦咒語,或者把心安置在見地上,如果能夠確實地

將心安置在見地 上的話,或者也許能夠將自己所將面臨的業力來轉變,但是無論如何

總是能夠將這個 痛苦的念頭來消滅,或者說能夠從這樣痛苦的念頭當中來獲得解脫,

所以所謂的修持 佛法能夠消除痛苦指的應該是這樣的道理。

 

 

 

在一切的痛苦當 中最為巨大最為恐怖的,當是屬於死亡的痛苦了,這是因為我們非常

 


 

愛惜自己性命的 關係,其實這個也是我執,在竹巴噶舉當中有一句名言說:「若能了

解死的自性,則 無死能成為堅定之地。」這個意思是說,如果能夠去理解到心的實相,

也就是能夠來明 心見性的話,其實就會理解到心根本就不會死亡,因為心藉此遠離了

念頭,所以其實 所謂的死亡也好,所謂的生病也好,都祇不過是念頭而已,而藉此能

夠理解到心的實 相的話,就能夠去知道一切皆非真實而是屬於空性,但是即使如此應

該也要知道因果 之真實,所以最重要的是必需要斷捨煩惱,才是當務之急,才是最為

重要的。我們藉 由修持,藉由理解到自心即為法身,由法身顯現出報身,再顯現出化

身等等,再藉此 顯現出無量的淨土,這一切都告訴我們說,其實所謂的心是根本不會

死亡的,所以即 使承受了眾多的痛苦,也必需要理解到說,這一切祇不過是自己過去

的業果成熟而產 生的,因為理解到這樣的道理,所以即使我被關進牢獄當中,在自己

的心中而言,根 本就沒有任何的痛苦,也就是拜能夠理解到因果之所賜,所以這是因

果所給予我的恩 惠,因此當自己獲得快樂時,就會理解到說,這是因為自己曾經行了

善業,這是自己 的福德,因此更加勉勵自己,必需要來廣修慈心跟悲心。所以一切的

痛苦也能夠藉此 了知都是由不善業所形成的,這個就是所謂的因果之真實了,所以對

於所謂的因果就 會更加的深信。當我們的心能夠安住在實相上時,根本就不會讓不善

之心能夠有短暫 安住的時間,所以在這當下能夠切入到無我這樣的本元,因此就稱這

樣的情況為「無 有生死之金剛持」了。所以說如果能夠達到這樣境地時,當然就沒有

任何的痛苦,那 麼就是最為殊勝。因此我們在儀軌當中都會念誦到「願一切眾生皆能

離苦,而獲得善 妙之安樂」,所以當我們在觀修的時候,念誦這樣的偈文時,我們則

安住於自心實 相,就必需要能夠有著這樣的境界,這樣的話一切的煩惱都會息滅,同

時所獲得的安樂 也不會有任何的變遷,因此對於所謂的二諦,我們如果能夠理解的

話,對於自他都 會有很大的幫助。像我這樣的一個終生造了惡業這樣的一個大罪人來

講,這是我個人 切身的經驗,我也認為這對諸位法友都會有所幫助,因為這是經由上

師親口所傳授的 口訣,再加上個人的經驗,因此在此為各位法友來宣講這些,這就像

是我們的一句話 所說的「久病成良醫」,自己本身因為經歷過很多的痛苦,因此在這

方面已經變得極 為熟練,已經是極為善巧,所以能夠用自己的經驗來跟各位說明。我

們在最初的時候 有著所謂「直指心性之本要」,也就是告訴我們說,自己的心必需要

去理解,必需要 去返觀自心,而在理解的話,理解之後,就能夠知道佛是由此而來產

生的,那麼對於 在觀修當中所起的念頭跟煩惱都能夠不執著的話,就是我們所謂的第

二要「作出唯一 抉擇第二要」的要點了。至於第三要的話,則是我們今天為各位所講

解的這些,所以 在此已經三要都完全具足了。

 

 

因此我們已經將 三要都為各位講解完畢了,在這部釋文當中,我們知道所謂的修持有

分為根、道、 果,或者說稱為基、道、果,在這裡堪布明色仁波切(Khenpo Munsel)

對於「基道果」 的解釋是這樣的,安住於心續中者稱為「基」,而應用為修持者稱為

「道」,障敝皆 清除者稱為「果」,因此其實以三要而言的話,「直指心性之本覺」

可以將它安置在 「基」位上,而「於解脫上得把握」這第三要我們可以將它放置在「道」

位上,而至於 「作出唯一抉擇」,則可以將它放置在「果」位上,所以第三要成為是

「道」位,而第 二要成為是「果」位,二三略為調換就可以了。因為我們是從「作出

 


唯一抉擇」這裡 理解到最終的果實,所以將它放置在「果」位上。

 

 

因此所謂的「直 指自心之本覺」為第一要來講,所告訴我們的就是,必需要了解自心

即具足一切,至 於所謂的「作出唯一抉擇」第二要來講的話,是告訴我們說,不管是

佛法僧三寶或者 是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一切諸佛的功德完全都於自心當中來生出,

自心是完全具足 的,至於「於解脫上得把握」為第三要來講的話,則是告訴我們,解

脫與否完全是看 在我們是否具足這樣的見解,所以說在第三要之前的前三句我們一定

要牢記在心,就 是「解脫之異極關鍵,無此觀修迷妄道,具則無修法身境」等等這三

句,「解脫之 異」指的就是,因為解脫方式的不同,所以是極為關鍵的,所以不具備

的話,那麼所觀 修都成為是迷妄之道,而能夠具備的話,則一切皆能夠顯現成為法身

的狀態,因此這 三句是我們一定要來謹記的。

 

 

所以像這樣的三 要能夠將自性大圓滿的見修行果,也就是見地、修持、行為跟成果這

四種,在覺性透 澈的狀態當中,貫穿而為道用上無錯謬之要點,所以這個也是在修持

跟行為上的口 訣,所以這裡是告訴我們說,如果我們能夠護持住覺知的本來面目的

話,在大圓滿法 當中所謂的見修行果是完全具足的。

 

 

然而在此並不像 經論派主張以經教與道理來憶測抉擇空性,因此對此現前的赤裸本智

何時能去了悟, 即為本智的見地,因此不分年齡的老幼,不分智慧的大小,不分根器

的利頓,也不分 在業力上在緣份上的優劣與否,因為各種「見地」「修行」為一味之

故,因此三要皆 說為「見地」之修持,是互(不?)相違背的,所以在本偈文當中的

下一句「具三要 之見地中」,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像這樣的修 持,實際上它是為自性大圓滿本淨無錯謬之要點,同時它也是九乘次

第道之頂巔,這 個就像是當國王將領時,他的眷屬跟軍隊是絕對不可能不相隨的道理

是相同的,也就 是告訴我們說,當我們具備著有如國王一般的見地的時候,那麼所謂

的「修」跟 「行」等等,都能夠完全具足,因此密勒日巴在道歌當中就說過:「自然

具足十善行,十 惡自地能清淨。」這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的心安住於見地時,十善能

夠自然成長,而 十惡會自地來息滅,所以在經中就有四句偈說:「轉輪聖王於何道路

常行走,於彼道 路積聚七寶與眾眷,佛之般若波羅密多又何行,於彼之中功德諸法亦

隨行。」所以這 個道理是相同的。因此像這樣的見地來講的話,是一切乘中道上修持

之要點,在我們 還沒有證悟時,這個是我們道上的墊腳石,當我們證悟時,就稱為是

修行上的助緣 了。因此在暫時的所謂道上的果實而言的話,徵兆會在身口意三門當中

出現,就像是我 們剛才跟各位提過的那一些證悟的程度,就能在夢境會有這樣的情況

出現,又不僅如 此而已,本淨的覺性也就是當我們親見到般若自生燈的本來面目時,

也就是本淨的明 智,般若自生明燈的體性,所謂的覺性的把握,金剛相續鏈的力用,

也是藉由觀修而 生起的般若將會顯現。

 

 

當這樣親見自心 本來面目時,由這樣的情況而產生出的力用,在由觀修而生起的般若

 

當中來點燃,因 此遍知一切這樣的智慧將會如夏天時候河流增長一般的度展而開,成

為這樣廣度伸展 而開,因此空性的本質大悲顯現之後,這一句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是

觀修之後所生起 的功德,在我們觀修空性之後,會有所謂的樂、明、無分別等等的覺

受出現,「明」 的覺受指的是會有神通、他心通等等這樣的情況出現,「樂」來講的

話,則會有多日 都沒有任何飢渴感覺的覺受出現等等,總之會出現種種不同的覺受,

但是在覺受出現 我們沒有任何的貪戀執著的狀態之後,完全從這些覺受的狀態來解脫

之後,就會生起 大悲,這樣的大悲是所謂的無所緣的大悲之心,而且再也沒有比這樣

的功德來得更加 殊勝,所以大愛的悲心將會無偏私的遍入一切,這是它的法性,也就

是這是必然形成 的,因此偈文的下一句是「智悲結合之觀修」,當我們在觀修的時候,

我們會有所謂的 修心,藉由修心而來生起悲心等等,都還是有作意的,但是在切入空

性之後而生起的 悲心,卻是毫無作意就會自然生起的,雖然說空性不一定能夠切入,

不是每個人都能 夠證悟空性,但是慈心跟悲心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試著讓自己來生起

的,而且一旦慈 悲之心在心中生起之後,我們絕對可以藉此來親自證悟到見地,也就

是能夠切入空 性,這就是為甚麼我這個老人一直勉勵勸告大家,一定要生起慈悲心的

原因。

 

 

像這樣的讓空性 跟悲心來交融雙運之後,能夠現前去證得像空悲交融道上的要點時,

那麼在道上所應 用的六波羅蜜多這個所謂的佛子行,有如大海一般的佛子行就會如太

陽跟太陽光芒一 樣的由自心的力用來顯現,像這樣的一個大乘來說的話,它是結合了

智慧跟福德二資 糧,更是因為與福德資糧有所連結,因此所作皆成為利他之行,而能

夠於極樂的正見 當中無所錯謬。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說,當我們的心能夠因為

生起悲心,而讓 空性毫無間斷的來生起時,就能夠有如《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面所說

的來圓滿六度萬 行,所以一直跟各位強調說要來奉行《佛子行》,這是告訴我們說,

當我們的心中能 夠具備著慈心跟悲心時,在輪迴當中所有一切的作為,都能夠成為六

度萬行,在我們 去做任何事之前,如果心中能夠先想著說,一切眾生沒有不成為我之

父母者,以這樣 的方式來做事的話,那麼像這樣以眾生為前提來做之事,所做都會成

為六度萬行了, 當然這之前一定是先以般若作為前導,先以智慧作思維之後,後五度

當然都會自然生 起,這個就像是一個母親她祇擁有一個獨子的時候,那麼如果能夠具

備著般若這樣的 智慧時,她對這個孩子所作出的一切,都會成為具備六度的行為了,

因此像這樣的 《佛子行》,我已經為各位講解過,而各位也都認為不錯,所以結集成

書,而一直在廣 為發行。

 

 

所以剛才跟各位 所說到的,當國王降臨時,絕對不可能沒有他的眷屬跟軍眾,這裡面

主要是說七寶, 當轉輪聖王存在時,他的七寶是絕對不可能消失的,所以這個道理就

是說,在輪迴未 空盡之前,佛陀所倡導的,一切諸佛菩薩所奉行的佛子行是絕對不會

消滅的,而且因 為要利益眾生,因此佛陀的七寶跟一般輪王的七寶是不同,是永恆存

在,不像其他輪 王的七寶是無常的自性將會自然的消失,所以跟這個道理相同的,祇

要我們心中能夠 有兩種菩提心的話,那麼自己身口意三門所做的一切,都將成為是佛

子大行。

 

 

所以在「智悲結 合之觀修」的下一句偈文「佛子總行之助伴」,這是我們剛才所講的

佛子所有總體的 利眾之行當中的助伴有所助益的友伴,因此像這樣的見地、修持跟行

為三種,也就是 見、修、行三種,是未來、過去以及現在一切諸佛祂們最主要的密意,

因此下一句是 「三世諸佛雖聚議」,這是一切乘中的最為頂勝跟心要者,是金剛藏之

道上要點,而且 這個也是隱藏的秘密當中所顯現,因此它是所有成果當中總結一切成

果的精髓,再也 沒有比這個更加殊勝,所以下一句是「亦無更勝此教授」,是這樣的

意思。而這個口 訣當中所說的真理、流傳下來的口訣,絕對是精中之精華,而能夠來

表達的這些詞句 而言,雖然說是極為簡短,但是所書寫在這上面的文字來講,是由覺

知之力用而來顯 現的,是必需由覺知的力用來顯現的,這句話是巴珠仁波切所說,他

之所以寫這一 些,並不是由他的妄念,由他的一般的念頭所寫的,是由他的覺知的明

力而來書寫出 的。

 

 

然後下一句在 「亦無更勝此教授」之後,是「覺用法身掘藏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以上種種的道理 跟實義,雖然說沒有觀修的智慧所產生的修持經驗,但是是經由善妙

上師無錯謬之親 口教授,以聽聞的智慧將所有的疑惑迷團善加的來斷除之後,以思維

之智慧來加以確 定來撰述的。所以下一句是「般若界中所取藏」,是因為這樣的原故,

所以才說這是由 般若界中所取出的伏藏,而這樣的伏藏跟世間上所謂的由地底所挖出

的伏藏,一般這 樣的能夠暫時將貧窮來消除這樣的一個僅有能力的平凡伏藏,是不相

同的,因為像般 若界中所取出的伏藏而言,它是可以將輪迴跟涅槃當中所有的衰敗都

完全來淨除的, 所以下一句是「不同土石之精華」。而像這樣所謂在見地上的三種要

點,以所謂的三 句語言而來擊中其要點,這是由化身噶拉多傑(Garab Dorje),也就是

極喜金剛在圓寂 之後,從虛空當中以光蘊之身對他的弟子阿闍黎蔣巴舍寧(Jampal

Shenyen),也就是文殊善 友(Manjusrimitra)來賜予 的,因此 這個是與上師的密意完全

無二無別的口 訣,所以下一句是「極喜金剛之遺教」。

 

 

像這樣的口訣要 義,因為是確實的擊中了關鍵,因此遍知一切的法王,也就是龍清巴

尊者(Longchen Rabjampa),他在他的一生當中就將所謂的本淨法 性境地之密意完全的

來現前了悟之 後,而在中陰時成了佛,成佛的徵兆是由他的遺體當中燒出了佛的舍利

以及燒出一般的 舍利,還有顯現出虹光之身,還有像是地震、出現了聲音等等這樣的

境相都完全現 前,因此他是圓滿成佛,所以這個是屬於勝者密意傳承的圓滿,所以我

們稱這樣的情況 是勝者密意傳承。由龍清巴尊者再將這樣的教法傳於持明吉美林巴,

也就是無畏州尊 者,對無畏州尊者顯現出他的本智之身,而以持明表示傳承的方式來

加持,這個的意 思是說,當龍清巴尊者圓寂大概一百多年之後,在吉美林巴眼前顯現

出他的本智虹光 形象之後,而將這個教法賜給了吉美林巴,因此才說這個叫做是持明

表示傳承,這裡 我本身,我本身指的是巴珠仁波切,他經由他的具恩根本上師親口,

由口耳相傳這樣 的傳承來親自引導這樣的口訣,因此現見了法性的真諦,所以他是由

眾生之吉祥怙 主,也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師所聽聞而得到的口訣,這個就稱為是行者口

耳傳承,口耳相 傳之傳承,因此下一句是說,「三種傳承之意髓」,三種傳承密意之

 

精髓的意思。

 

 

像這樣有如紫金 一般的珍貴口訣,這是有如心中之明點一般的珍貴,如果是開示給不

想修持的人來 說,覺得極度的可惜,覺得是極為婉惜,因此對於這樣的口訣必需要像

性命一般的來護 持,因為像這樣的一個要點,像這樣的一個口訣,在經過修持之後,

能夠藉此而來即 生成佛,因此對於有著這樣的意願而想來修持的行者來說,如果不開

示給他們了解的 話,也覺得極度的婉惜,所以下一句是「賦予心子密封印」,另外「此

乃深義由衷 語」,此乃深義由衷之肺腑之言,再下一句是「是由衷語為要義」,是由

衷之語所以它是 精要之義,然後再下一句是「要義勿棄令佚失」,這個精要之義慎勿

掉棄令它佚失, 最後「教授當令勿漏失,智者室利嘉波殊勝法」,這就完全圓滿了。

 

 

問:『懇求仁波 切於講解完後口傳頌文,因為錯過了第一天的法會。』

 

 

仁波切開示: 『因為眼睛不太好,所以口傳的部分就交給Abo Lama或者是Bunima

Lama來念誦,是一樣 的道理,因為眼睛不太好,所以用口傳的方式來念誦的話,恐

怕會佔有很多的 時間,同時各位其實要了解的是,在講解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已經獲得

了口傳,因為是 念誦了本頌文然後再跟各位講解的,所以其實是已經獲得了口傳,不

用再個別去求口 傳。』

 

 

問:『如仁波切 搖輪的事情一樣,沒有起點,沒有終點,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找

不到一個現在而 不停止的來去轉動,這個就是立斷的見解嗎?』

 

 

仁波切開示: 『沒錯!因為轉動法輪其實就是藉此來斬斷妄念,因此可以用這樣的方

法來理解,如果 說從世俗的觀點來看的話,轉動法輪是累積身口意的功德,但如果從

勝義上來看的 話,是藉此而來讓心能夠不散亂地安住。

 

 

我們如果能夠手 中持著這個手輪的話,不但它的功德能夠讓我們不會墮落到惡道,同

時也能夠藉此來 秉持正知正念跟不放逸之心,所以這個其實就是持法輪的要點。』

 

 

問:『觀修本尊 時,往往本尊的形象觀不清楚,是否祇有多練習才能進步,還是有任

何的善巧方法可 以快速的來提高?』

 

 

仁波切開示: 『其實在觀修本尊時,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身體觀想成為是虹彩一般的帳

幕,觀想成為是 一個橢圓形虹彩帳幕之後,在這當中將本尊的種子字觀想出來,另外

一個方法就是我 們應該要多看畫像,姿態美妙良好的唐卡或者是法照,專注的來看之

後,再閉上眼睛 去冥想法照法相,打造了法相之後,再睜開眼睛,再專注的看,反覆

這樣的來練習的 話,這樣是可以讓自己的程度來提高,不過最重要要修持的是菩提

心,沒有菩提心 的話,即使本尊的形象觀得再怎麼清晰,就像是一個人他祇有軀殼而

沒有生命一樣, 是不會產生任何作用的。

 

 

 

觀想虹彩的帳幕 其實是很容易的,我們祇要把自己的身體觀想成為虹彩的帳幕而來觀

修的話,其實對 我們而言是會比較方便的。如果不懂得怎麼樣來觀修的話,其實多念

六字明咒,也是 有著相同的功用的。

 

 

如果懂得怎麼樣 去觀修的話,當然是以觀修最為殊勝,因為岡波巴大師就說過:「與

其經歷一劫的時 間來累積有漏的功德,不如在一剎那間觀修無漏的功德來得殊勝。」

所以懂得觀修的 話,當然是以觀修的力量最為強大,所以如果以各位來講的話,在剛

開始觀修時,時 間不要太過於冗長,時間要短,次數要多,所以各位如果也要念誦一

些功課的話,可 以在早上的時候觀修,那麼下午的時候或者是晚上的時候來做自己應

該念誦的功課, 時間不多的話,其實以長時間來講,平常可以祇念誦一種的功課或者

是一種的咒語, 也是可以的,那麼在日常的行為上來講的話,可以用念誦咒語,來使

自己的心不散 亂,所以變成自己所造的任何事情,都能夠成為咒語這樣的念誦機會。』

 

 

問:『我們一般 說的修法時生起的樂明無分別念跟仁波切講的樂明無分別,是不是一

樣的東西?』

 

 

仁波切開示: 『是一樣的東西,最主要的是所謂在觀修之後所產生的「樂」,它是最

先出現的覺受, 由「樂」再轉為「明」,由「明」再有「無分別」這樣的產生,「無

分別念」這樣產 生時,有的時候會有念頭產生,有的時候不會有念頭產生,但不管如

何一直這樣護持 下去,就會有悲心來出現了,在出現這些覺受時,要記得一個原則就

是,祇要不去貪 戀的話,不要去執著的話,那麼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去壓制它的出

現,也不要去想 說,我要如何不讓這樣的念頭生起等等,這個都是不需要的,最主要

的有兩個原則各 位要記得就是,無需破除跟成立,破除就是要壓制,成立就是去歡喜,

這個是不需要 的。』

 

 

問:『因為每一 位教我打坐的上師都是寧瑪巴的上師,所以在修持中與噶舉巴的修持,

在細節上有一些 不同,如眼睛所看的角度是往上往下等等,到底要如何行持為好,還

是在最初時祇按 照一個上師的方法固定的修持更好,或者說在最初的修持上,兩個教

法有任何的相同 或相異的地方?』

 

 

仁波切開示: 『其實不管是噶舉還是寧瑪,這兩者的教法是沒有差別的,主要的差別

是在於行者自己 本身,所以應該是看自己比較適合那一種教法,就用這樣的教法去修

持,不過對於剛 學打坐的人來說的話,眼睛應該是從看鼻頭開始,眼睛垂下往鼻頭來

看,當妄念紛飛 的時候,念頭不斷生起時,將眼睛閉起來,專注於鼻頭上,那麼等到

念頭能夠息滅 時,再眼睛半睜的看著鼻頭或者直視著前方,等到自己的程度已經略為

熟識,已經有某 種程度時,再把眼睛往上看虛空,到最後自己的心跟虛空融合在一起

來觀修。

 

 

其實眼睛直視前 方時,也有它看的方式,眼睛雖然是直視著前方,是看著前面,但是

心並不是跟著眼 睛在跑,心是往內,往心內來返觀的,所以即使眼睛是往外看,但是

心是往內觀的, 心如果跟著眼睛往外看的話,那麼心就隨著境在跑了,這樣就不等於

是在觀修了,所 以有的時候,把眼睛閉起來時,那個時候是藉此而來看到更廣大的虛

空,所以這個是 一樣是在看前方,但是不管是看前方還是看虛空,我們都要知道,並

不是讓自己的心 往所看的方向看去,而祇是藉由這樣看的方式,讓心往內收歛而已,

這個是我們要知 道的。

 

 

當我們把眼睛閉 起來時,像是把自己置身在虛空當中一般的來進行觀修,就像是我們

坐在飛機上時, 一眼望去,所看到的祇有虛空再沒有其他的情況是相同的,用這樣的

方式來觀修。』

 

 

問:『持咒時, 有時無法觀想,是放棄持咒盡量保持心的覺知,讓我們來破除我執,

還是說持咒的本 身就是覺知的表現呢?』

 

 

仁波切開示: 『當我們在持咒的時候,覺得念頭紛飛,覺得心沒有辦法安住時,應該

將自己的注意力 放在心間的咒輪上,所觀想的本尊這個咒輪上,這個時候的咒輪它的

旋轉就像是電風 扇一樣的旋轉非常快速,用這樣的方式來抑制念頭的生起,所以用這

樣的方式來讓自 己的心能夠安住,當自己的心已經能夠藉此而來安住,也沒有甚麼念

頭時,在這個時 候可以再將咒輪,也就是在心間旋轉的這個咒鬘的速度放慢,然後用

很清晰的發音來 念誦咒語。當然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改換方式,也就是可以暫時把念

咒這些事情暫時 擱置在一邊,而來返觀自心,以覺知來察照妄念等等,所以有多種的

方法可以互用 的。』

 

 

【第六節完】

 

 

【法會圓滿】

 

 

『法會中文翻 譯:多傑喇嘛』

 

 椎 擊 三 要 口 訣.本 頌

頂 禮上師

見 是廣大界無邊 修是智悲之光輝

行 是菩薩佛苗芽 如是實修行持故

即 生必能成正覺 否亦心樂阿拉拉

見 是廣大界無邊 椎擊三句義要訣

首 先自心鬆坦住 不(外)馳不(收)攝離思念

鬆 坦自然等住時 突然以心呼一呸

猛 力短促奇妙哉 一切皆無唯驚楞

驚 楞透澈了無礙 透澈無礙無可說

法 身本覺當認知 直指自性本覺第一要

或 住或馳亦皆可 或瞋或貪或樂苦

乃 至一切時與處 舊識法身當認持

識 已光明母子會 離銓明分狀中住

樂 明喜住再三除 突降方便智慧字

根 本後得無差別 座與座間亦無異

無 別性中相續住 然於未得堅固間

捨 離喧鬧注重修 禪定入座而進行  

復 於一切時處中 保任唯一法身境

此 外無他當決定 作出唯一抉擇第二要

是 時貪瞋喜憂苦 一切驟然諸念頭

相 識狀中無接續 認持解脫之法身

譬 如水中之圖畫 自升自解無間斷 

所 現赤裸空覺食 任起法身王之用

無 跡自淨阿拉拉 顯現與前雖相似

解 脫之異極關鍵 無此觀修迷妄道

具 則無修法身境 於解脫上得把握為第三要

具 三要之見地中 智悲結合之觀修

佛 子總行之助伴 三世諸佛雖聚議

亦 無更勝此教授 覺用法身掘藏師

般 若界中所取藏 不同土石之精華

極 喜金剛之遺教 三種傳承之意髓

賦 予心子密封印 此乃深義由衷語

是 由衷語為要義 要義勿棄令佚失

教 授當令勿漏失 智者室利嘉波殊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