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 千仁波切
恆河大手印開示紀錄
香港2007年5月


 
Recording 錄音 (1/4)


《第一節》
 

首先謝謝大家。今天我們要來講解大手印的教法,先祝福大家一切順利吉祥如
意!一般來講,就大手印的教法而言,就內道的佛教而言,所開示的法門,有八
萬四千種法門,非常多,教法雖多,可是如果將它們歸納,可以歸納成二諦的教
法。怎麼樣歸納成為二諦的教法呢?那就是世俗諦的部分--因果業力沒有虛假,
而勝義諦的部分是萬法空性。一般來講,當然,由世俗諦業力因果沒有虛假這個
部分,是可以去了解勝義諦空性的部分,但如果說要直接明白了解勝義諦空性這
個部分,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假設從我們的內心著手,去針對反省內心,
那就有可能了悟勝義諦的空性。

 
我們看課本。首先,印度語言mahamudra upadesham 藏語大手印口訣。maha是大,
mudra是手印,upadesham是實修的口訣、關鍵重點的意思。「頂禮吉祥金剛空行」!
大手印這個字,它的意思,其實不同場合,意義解釋有所不一樣,所以它的意義
其實是很多的。不過,從「手印」這個部分來看,在世俗方面,「手印」的意義
是頂禮、禮拜的意思,譬如對上師有信心而做的頂禮、禮拜,這裡手印就是頂禮
的意思。但這裡講的是指對自己內心有信心和對內心來做頂禮。因為了悟內心的
實相,因此就能夠知道內心的功德。內心裏面有很多功德,因為內心本身就是佛,
對這點完全相信,所以對內心來做頂禮。因此之故,這就屬於覺性、勝義的頂禮,
因為內心本身就是佛,所以對自己的內心產生強烈的信心,對內心頂禮,這就是
「手印」這個字的意義。其實「大手印」,「大」字的意義是,如果了悟內心實相
的話,內心實相跟天空,其實是毫無差別的,天空的意思就是指,不能被指認出
來,而且無範圍,無邊際,但是你又不能指認它是個這樣子,是那個樣子,輪迴
與涅槃皆包含其中,因此稱之為大。
 

「口訣」的意思是指,大手印的意義其實是非常困難了悟的,過去一切無量無邊
的諸佛,都是因為積聚廣大的功德資糧之故,因此才了悟,除此之外,想要了悟
的話,其實是相當困難的,這個了悟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口訣,所以這個了悟甚
深意義的方法就是「口訣」。
 

「頂禮吉祥金剛空行」!「吉祥」此字簡單來講就是福德的意思,佛陀無量無邊
之功德,都是由此產生,當然具有廣大福德。「金剛」其實是講內心的如來藏。
內心如來藏雖然沒有看到,看不到,可是佛有、眾生也有,全部都有。而且如來
藏這個部分稱之為「金剛」,是因為不生不死,就像天空一樣沒有生也沒有死。「金
剛空行」的「空行」指的是空性的意義。所以「頂禮吉祥金剛空行」,講的就是
頂禮大法身。
 

(大手印)甚深的意義,如果了悟的話,不清淨輪迴之習氣及三惡道種子,可以完
全滅掉,而且雙運之金剛持佛果,就可證得。但是對於甚深的意義,如果不能夠
了悟的話,這時候清淨的功德,雖然仍然在三惡道裡邊,沒有窮盡地不斷流轉,
可是清淨的功德此時未有顯現,內心如來藏這個部分其實根本就沒有改變過,就
算在三惡道裡,流轉千千萬萬年,如來藏這個部分仍然沒有絲毫改變。因此之故,
了悟了它,可以把不清淨的輪迴習氣滅掉,但是即使不了悟,清淨功德這部分還
是沒有改變。因此,這邊可以把那邊完全消滅,那邊卻絲毫不能夠動搖這邊,所
以稱之為「金剛」,「金剛空行」,「空行」就是空性,所以「頂禮金剛空行」是指
這個意思。


但是大手印的意義非常深奧,而且非常廣大。其實就我個人而言,也沒有辦法講
授得太過深入,這是因為我個人聞思修的功德也沒有齊備,可是我從很多殊勝上
師們那裡聽到他們的講解,加上個人一些禪修的經驗,因此就有一點點的體悟,
所以即使不能夠作完整的解說,這是因為個人沒有甚麼功德能力,但是根據個人
的一些經驗,簡要地跟大家作一些說明。


「大手印法雖無所示」,大手印的意義,講的其實就是自已內心的實相。我們放
眼看一個人時,祇是看見他的身體,我們就會說--「這身體就是這個人」,但是,
這個身體是不是就是這個人?顯然不是的!我們講某某人,應該講的是他們的內
心,但是他們的內心,我們是否看得到呢?是看不到的!所以實際上以內心為主
的話,所謂某某人,既然是指他的內心為主的話,那我們就應當去詳細分析一下,
「內心」的本來面貌,內心的實相是甚麼?但是我們都未有如此分析過。現在要
回過頭來,去看一看自己內心的實相,看過內心的實相之後,就會發現他的心就
是我的心,我內心的實相跟他內心的實相,絲毫沒有任何的差別,所以個人如果
將自己內心的實相,好好地看一下的話,就可以看到輪迴跟涅槃一切萬法的實
相,可以得到這個了悟。所以,要了悟大手印的意義,祇要靠這個方式,除此之
外,沒有其他的方法。


「因行苦行且於師恭敬,能忍艱苦具慧那洛巴,如此傾注具緣爾之心」,那洛巴是
印度的大博士,他是那爛陀佛學院的「北賢門」,「北賢門」的意思就是指那爛陀
佛學院裡面的守門員、管理員,如果有外道來辯論的話,把他打敗,把他打回去,
所以是非常有學問的大博士。他已經歷經千辛萬苦,難行苦行,天文、思維已經
是大博士了,但是仍然依止了悟一切萬法、內心實相大手印意義的帝洛巴。所以


首先那洛巴的學問已經非常好,但是知道帝洛巴上師具有對一切萬法實相的了悟
這個功德非常高之故,對上師生起信心,絲毫沒有改變。而依止帝洛巴的時候,
經歷過十二大苦行、廿四小苦行,靠這個方式,不顧自己的身命,忍受一切痛苦,
精進努力,學了許多教法之故,內心非常聰明,智慧增長增廣,之後就逐漸逐漸
能夠了悟大手印的甚深意義,因此之故,「如此傾注具緣爾之心」,「具緣」的意
思是指,帝洛巴說:「你可能很有緣分,如果把大手印的教法講說給你聽,你可
能就得到證悟。」因此就講授此教法。


信心非常之重要!如果大家對大手印的實修,想要得到證悟,有這種強烈渴求之
心的話,假設對教法的意義,對教法本身,卻未有作過廣大的學習,就要好好地
想想,那洛巴跟帝洛巴的事蹟,馬爾巴跟密勒日巴的事蹟,將他們的傳記好好地
一讀再讀,多讀幾遍的話,對大手印的意義,一定會有一些初步的了解,這個時
候就會知道,噢!原來大手印的意義多麼的深奧,多麼的難以證悟,這時內心就
會產生清淨的信心,產生清淨的信心之後,努力去作實修,這個時候因為信心強
烈之故,就會產生廣大的利益。所以讀傳記是非常重要。傳記中談到前面所說的
十二大苦行、廿四小苦行,在每一苦行中,都各自產生猛烈的信心,因此才會得
到證悟,這點應當要了解,所以對大家的期望,是將來一定要好好地把傳記讀一
讀。


在密勒日巴的歌集裡面也有談到一點點馬爾巴的傳記。馬爾巴首先思惟到,希望
救度一切輪迴眾生脫離輪迴苦海之故,因此從雪國西藏出發,一步一步走到尼泊
爾,在尼泊爾歷經很多年時間學習梵文和印度話,然後才一步一步走到印度,在
印度拜見那洛巴,旅途上千辛萬苦,當然經歷很多難行苦行,這樣子學習了很多
年,把印度話也學會了,然後才學到了大手印的意義,而且把他家鄉的財富,全
部都換成黃金帶到印度,到了印度之後,用傾盡的財產所換成的黃金,從印度換
來的是甚麼呢?所以密勒日巴就說:「我的師父父親,他帶了那麼多黃金到印度,
只帶回來幾部佛經。」意思是,帶如此龐大的財富,不是去印度做生意,賺更多
的黃金回來,只帶回來幾部佛經,為甚麼只帶回來幾部佛經?那就表示大手印的
意義,要經歷千辛萬苦,耗盡那麼多的財富,才能夠把這個法,迎請到西藏。

 
如果我們好好讀一讀《密勒日巴尊者傳記》,都會不由自主潸然淚下,汗毛直豎,
對大手印教法生起信心。因為有密勒日巴在雪國西藏這個地方的原故,大家才能
學習到大手印教法,對大手印教法能夠產生一點點的了解,這些了解都是來自於
密勒日巴等等前輩聖者大恩貢獻,還有他們的威力。因此之故,我們現在學法聽
法,學習大手印的教法,不必千辛萬苦,但是也總算能了解一點點大手印的意義,
不必千辛萬苦,也能夠了解一點點,為甚麼呢?是因為前輩聖者他們付出很多心
血之故。
 


密勒日巴尊者大概差不多八十七、八歲圓寂。圓寂前,弟子們再三誠懇的祈請上
師不要進入涅槃,上師示現涅槃的形象,身體上很多的苦痛。弟子誠懇祈請,上
師就說:「其實心根本不會死,心跟天空一樣是恒常存在的,因此就算是我的身
體壞掉之後,我的心會散在五大種之中,只要誰對我有信心,誠懇強烈祈請的話,
我就能讓他內心改變。」因密勒日巴尊者曾經這樣講過之故,所以我們大家都如
此相信,因為我們大家如此相信之故,所以對上師有信心,對教法有信心,有這
個信心去實修大手印的時候,總會能夠產生一點點的了解。


其次,「例如虛空此何依於彼,同此大手印中無依境」,我們如果注意看看天空的
話,天空本身要依靠在什麼東西上呢?不需要!天空不需要依靠在任何東西上。
其實就算天空要依靠的話,也沒有它所能夠依靠的東西存在。這是一個譬喻,要
講的意義是甚麼呢?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內心的話,內心需不需要依靠在什麼東西
上面呢?不需要!內心不需要依靠在任何東西上面,也沒有它可依靠之處。或者
我們會這樣想:內心不是依靠在身體上面嗎?可是身體會壞掉,身體會.滅掉,
身體.滅的時候,那心不是還存在嗎?那就表示其實心不需要依靠在身體上面,
當身體壞掉的時候,心會順著不清淨的習氣而去六道輪迴。如果說習氣清淨的
話,那就得到解脫成佛。因此之故,輪迴跟涅槃這一切,其實都是如夢似幻,在
如夢似幻的情形下,當然心本身不需要依靠任何東西。


好好的分析一下我們的內心,我自己的內心最初從何而來?仔細看一看的話,找
不到最初來源之處。那未來我的內心要去甚麼處所呢?仔細看一看的話,也是找
不到。因為當我們看著內心的時候,會發現內心有許多念頭,胡思亂想的念頭,
像排山倒海,像河流一樣,不斷的出現又消失,出現又消失。因此之故,內心的
念頭很多,由這些念頭產生執著,由執著產生貪瞋癡妄念,由貪瞋癡煩惱又再造
業,由這個業力之故,執著、緊繃越來越強烈,因此會導致輪迴不斷的滾動,不
會停息。所以這輪迴的根本來源之處是什麼?仔細分析,就是我們剛剛前面講
的,能執之心跟所執之對境。執取緣取「色聲香味觸」五妙欲的對境,執著它是
自己存在的,之後,能夠認識(分別)「色聲香味觸」的這個心,(執著)它也是存
在的,產生這些能所方面的執著。錯誤的認識執著之故,因此就會產生許多妄念、
煩惱,之後就會造業。所以現在我們的心,很多很多妄念出現時,就應當要記住
--「安住無整本自輕鬆中」。當妄念出現的時候,應當很輕鬆地放著,對這些妄
念不要去緊緊地抓住它們。假設內心妄念很多,如果不去緊緊地抓住、執著妄念
的話,妄念本身是不會去阻礙內心,不會去遮蓋內心的。因此內心的正知正念會
始終都存在,這個時候內心是在本然的狀態,清澈、維持明晰正念正知的狀態。
內心好比鏡子,胡思亂想的念頭就好像是鏡子中的影像,如果對鏡中所出現的影
像不去緊緊地抓住、執著的話,好好放輕鬆的話,那麼妄念出現時,內心就不會
受到傷害,就像影像出現也不會對鏡子造成傷害,假設內心未有受到念頭傷害的
話,未有受到它遮蓋的話,那就「束縛如鬆解脫毫無疑」,這些束縛如果鬆開的
話,解脫是毫無疑問的。

 

「束縛如鬆解脫毫無疑」,我們要了解「束縛」從何而來?而「解脫」又是什麼
意思呢?束縛和解脫都是內心所造成。如果用自已的心好好看看自己內心的話,
就會發現妄念非常多,妄念很多,自己想一想,啊!是因為我回想過去許多事情,
因此引發內心很多胡思亂想,其實這些胡思亂想的念頭,都沒有用處,因為結束
的都已經結束了。又或者說,腦袋裡都是想著未來要發生的事,這些想法和念頭
也很多,不過,未來要發生的事情,其實大都是自己上輩子的業力,由這些業力
會感到自己要面對多少苦痛、多少快樂,將來自己所遇到的快樂,自己想要去改
變或想有自主的能力,其實非常小,因為都是上輩子業力所造成決定的,現在這
一剎那念頭出現的時候,對這些念頭,不要緊緊去把它抓住,這樣的話,就沒有
束縛。舉例來說,譬如說如果內心很生氣的時候,要維持正念正知,好好的看著
自己的生氣,這個時候自己了解這個是生氣,生氣自然會消失不見,就像海浪從
海水中出現,又沉沒回海水裡一樣,那就是生氣本身沒有形成束縛。假設生氣產
生的時候,緊緊抓住這生氣,生氣就會引發造惡業,惡業會引發我們將來投生在
輪迴裡面。所以生氣產生的時候,對生氣不去緊緊把它抓住的話,就不會形成束
縛,將來也不會造業,因為生氣自然就會消失掉,所以就會解脫,生氣自然就會
解脫掉。如果生氣忿怒等等念頭消失掉,解脫掉的時候,會剩下什麼呢?會剩下
內心的實相--內心的本來面貌!內心的本來面貌就像天空一樣,絲毫沒有任何阻
擋。因此之故,對於念頭這個部分,千萬不要緊緊把它抓住,我們平常執著太多
了,內心各種想法、念頭出現也執著,對痛苦也執著,對快樂也執著,對很多事
情都有很多執著,這是因為貪念、瞋恨等煩惱在搗蛋之故,因此產生了很多執著。
現在把這些執著全部都放開、鬆開的話,就不會有束縛,就會得到解脫,因此內
心的實相就會出現。

 
佛陀開示的道次第有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其實講的都是使內心得到解脫的方
法,所以「束縛如鬆解脫毫無疑」,佛陀所開示的解脫道路有三種類型,三種類
型的目標都是把束縛鬆開掉,因為內心的束縛如果鬆開的話,就會得到解脫,這
三種類型的教法,首先,對聲聞獨覺沙門初機弟子,佛陀如是教示:「瞋恨本身
是投生地獄的種子,如果瞋恨,將來會投生地獄,地獄會有甚麼樣子的痛苦。」
開示了之後,弟子們聽到地獄的痛苦是這麼可怕,因此就不敢生氣。所以他們小
心注意,別讓自已生氣,因為地獄的痛苦是這麼可怕,因此這個時候他就解脫了
生氣的煩惱,能夠把生氣滅掉。又或佛陀告訴他們,餓鬼道之種子來源原因就是
慳吝小器,餓鬼道又有甚麼樣子的痛苦。之後弟子聽到了,餓鬼道的痛苦也是這
麼嚴重,那怎麼辦呢?所以就不要慳吝小器,這些事情都不要去做,這樣慢慢地
慳吝這些煩惱,亦慢慢地得到解脫了。所以這都是使內心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但是等到(弟子)內心更加進步之後,佛陀又再開示:實際上瞋恨的種子來源是我
執,地獄的來源當然是瞋恨忿怒,但忿怒的來源其實是我執,假設把我執滅掉的
話,那麼貪瞋癡這些煩惱,全部都會隨之而滅掉,因此內心本身完全不會受到束
縛,所以現在主要是要把我執滅掉,如果把我執滅掉的話,貪瞋癡等等束縛自然
也袪除掉。怎麼樣把我執滅除掉呢?我們就要把它(貪瞋癡的煩惱)的反面去作觀
修,就是慈心、悲心、菩提心、利益眾生的想法,不要有我執,透過這樣觀修的
方式,慢慢地內心也會鬆開,不會受到貪瞋癡的束縛。但是後來內心更加進步之
後,佛陀又開示大手印內心實相的教法。如果證悟了大手印內心實相的話,內心
的實相本身就像天空一樣,前面已提到過,就像天空一樣,是不能被辨認,它是
空性,如果這樣的話,一切煩惱本身也是空性,一切執著本身也是空性,因此就
能了悟這點。如果了悟這點的話,那內心當然就完全沒有受到束縛,因為煩惱本
身是空性,執著本身也是空性,所以只要持續安住在大手印意義當中的時候,就
會非常清澈,這妄念完全消失不見,煩惱完全自然消失不見。安住在內心實相清
澈的狀態之中,不斷持續下去,妄念本身就消失不見,所以叫做--束縛完全鬆開,
解脫是絲毫沒有疑問的。安住在內心實相的時候,內心實相的正念與正知好像熊
熊烈火,妄念本身就好像羽毛或乾的稻草,遇火馬上(化為灰燼)消失不見。所以
佛陀就開示了這樣的一個解脫的道次第的三種教法,這裡面所講的三種教法,不
管怎麼講,內容都是要使內心離開束縛,得到解脫的道次第。


如果遇到困境艱難時,佛法對痛苦也有用處,就是讓痛苦不會發生,能夠脫離痛
苦,佛陀所開示的二諦,就是脫離痛苦的方法。但是怎麼去解脫這些痛苦呢?舉
個例子而言,假設不能夠深入去了解大手印的意義的話,或者能夠觀修善心、利
他的善良之心--慈心的話,如果遇到土匪強.殺人放火的事情,把自己的財富、
房子全部搶走,這個時候一過人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首先內心一定覺得非常痛
苦,這時他已經受到痛苦的束縛,更進一步,如果他對這些強.土匪非常忿怒的
話,忿怒的因會使他墮入地獄裡面,因此又受到忿怒的束縛,所以又增加了一層
束縛。


不要說大手印意義的教法對我們遠離痛苦有很大幫用,僅僅祇是了解業力因果的
理論都有幫助。譬如說前面所發生的這件事情,一個了解業力因果的人,不要說
他未有證悟大手印的意義,就算他祇是了解業力因果的理論,這個時候他就會了
解:「啊!現在我所遇到的這個事情,是因為上輩子我傷害他嘛!上輩子我搶他
的財富,所以這輩子他來搶奪我的財富嘛!因此我的財富丟掉的原因,是不是敵
人讓我的財富丟掉呢?不是的!是我自己嘛!是因為我上輩子造就的惡業之
故,這輩子我的財富才會丟掉嘛!」所以這樣子想一想的話,自己所遇到失去財
富的這個痛苦,可以說已經少了一半,為甚麼呢?因為失去財富的原因是自己,
不是別人,是我上輩子業力之故,因此這個痛苦已經減少了一半。在這個痛苦減
少一半的情況下,再進一步想一想:「啊!我遇到的這個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將
來其實有很多眾生也會遇到同樣的事情,很多眾生的財富都會被小偷強盜搶走,
他們的內心也有非常多痛苦,希望他們這些痛苦都不要發生,該多麼的好!希望
我們這些痛苦都不要發生,該多麼的好!」這樣子想的話,原來剩下的二分之一
的痛苦,又少掉二分之一。現在祇剩下一分的痛苦了,這剩下的一分痛苦大概也
不會太強烈了,就會覺得自己心有不甘,好像是錢丟了一樣,祇是很薄弱的一點
點痛苦而已。所以不要說證悟大手印意義--萬法空性有很大幫助,僅僅祇是了解
業力因果都有很大的幫助。假設證悟大手印意義的話,就會知道其實痛苦本身祇
是內心的想法,因為輪迴會出現各種各類情況,但是我們內心執著這種情況是快
樂,那種情況是痛苦,其實這種認定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因為這個錯誤的
認知之故,產生執著,由執著之故,造成自己的痛苦。所以如果了悟的話,沒有
這種錯誤的認知,因此不會形成束縛,所以稱之為「解脫」。如果不了悟的話,
由這個錯誤的認知,就會形成執著,因此就成為「束縛」。


束縛如果鬆開的話,得到解脫是絲毫沒有疑問,那得到解脫之後又會是什麼樣子
呢?「例如視虛空中實為無所見,同此如己以心視於心,無諸分別得無上菩提」。
得到解脫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用我們的心看著自己內心的話,就好像我
們看著外面的天空一樣,外面的天空是外在的比喻,但它要比喻的是內在的心。
內心是什麼樣子的呢?內心是空朗朗,如果我們內心有許多胡思亂想、念頭、煩
惱出現的時候,好好看著自己的內心,其實看著內心的時候,內心就好像天空一
樣,空朗朗的,可是注意看著內心的時候,內心跟天空的差別在於,內心並非空
洞洞一無所有,因為當仔細看著自己內心的時候,內心本身空朗朗,但是有一個
了解者存在,了解內心空朗朗,所以這部分稱之為「明分」。所以內心本身有明
分,也有空分,此種情況的內心,我們稱之為「明空雙運」。所以「明空雙運」
的意思就是指,好像一人分飾二個人的角色一樣,明跟空合在一起,內心本身有
一個明明白白了解的能力。但是就算內心有這個明白了解的能力,內心本身它的
本質仍是空的。所以內心明空雙運的特色,用一個外在的譬喻來講,就好像外面
的天空一樣。因此之故「無諸分別得無上菩提」,這個時候這些分別妄念全部袪
除掉,分別妄念主要指的是「二執」--錯亂想法的「二執」,把這些二執妄念全
部袪除掉,得證菩提,這個菩提的意思是--徹底究竟淨化--能所二執的念頭想法
完全淨化,到徹底究竟淨化之故,因此無二本質會完全現前。二執是指--能看者
是我,所看到的是他,把它分成二邊,就稱之為能所二執。將此能所二執完全清
淨袪除掉之後,就是「無二」,「無二」的意思是指--能看者是內心,被看者也是
內心,以內心看著內心,自他都是無二差別,所以這個叫作無二。因此如果把二
執完全淨化掉之後,這個無二的本質就會徹底究竟,所以稱之為「菩提」。


內心就好像是天空一樣,因此佛也是由此而來,眾生也是由此而來。為什麼呢?
因為假設內心本身是一個利他善良之心的話,有這個利他善良之心就形成佛,如
果內心本身是我執--緊緊的我執的心,由這個緊緊的我執的心,就形成輪迴。因
此諸佛菩薩淨土功德廣大無邊,這一切都是由利他善良之心而來;六道眾生亦無
量無邊,但是不管數量有多少,都是由我執而來。在談到六道眾生數量非常多,
痛苦類型數量也很多,但是無論如何,其實不管怎麼多,都是從我執而來,而且
由我執形成六種煩惱,這六種煩惱形成六道眾生。就像冰塊一樣,這冰塊不會永
遠存在,因為有一天它會融化。所以輪迴眾生也不會永遠存在,有一天他會成佛,
所以輪迴跟涅槃這二者都是由內心所形成。

 
這裏談到「例如虛空中晨靄諸雲消,亦無往何處且亦無所住處,同此由心所生諸
念頭,因見自心念頭大浪消」。這些空性教法其實都非常深奧,都不是很容易了
解。一般來講,針對這些空性教法的部分,佛經裡邊講述了很多邏輯推理的方式,
還有教言的方式,透過這些邏輯推論的分析,可以去分析情器世間萬法都沒有自
性存在。可是對我們初機學習者而言,利用邏輯推理去推論情器世界都是空性--
沒有自性存在,其實是很困難,亦是很難了解的。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要注意的
是,怎麼樣子把內心的我執滅掉,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佛陀講說的教法廣大無邊,想要仔細用邏輯推理去了解,其實對我們來講都非常
困難。但是就算非常困難,也不能不管它,因為還是要想辦法把我執滅掉。這裡
就有一個瑜伽士禪修的方法,不必了解這麼廣大的經論,(關於)怎麼樣子把我執
滅掉。首先「抉擇一切所顯為內心」,其次「抉擇內心為空性」,就這兩個步驟。
首先第一個「抉擇一切所顯都是內心」,所顯現的色聲香味觸外在器物山河大地,
一切都是內心。為甚麼呢?外在的山河大地世界當然無量無邊,各種各類情景都
非常之多。可是佛經裡邊講,這些山河大地全部都是眾生共業所形成。可見一切
所顯現,全都是眾生共業所形成而顯現出來,所以不管形成的山河大地有多麼的
複雜,多麼的多,其實都是由眾生共業所呈現出來,由眾生共業所製造出來的,
因此這就表示這些山河大地器物世界,不是它自己存在的,而是眾生共業所製造
出來的,可見它不是自己單方面可以成立,它不是固定不變,不是自己能夠存在。
其次,「抉擇內心本身是空性」,抉擇山河大地,然後抉擇內在有情生命。就有情
生命而言,首先,身心二者,身體其實屬於外在山河大地,因為身體是由地水火
風空五大種所造,所以它也是器物世界。既是器物世界的話,那跟外在的器物世
界一樣,它是共業所形成,因此它不是固定不變、恒常存在,也不是自己就能夠
單獨存在。身體本身剎那在壞掉,剎那在壞掉,當有一天死亡來臨的時候,身體
都化成灰塵,祇剩內心。內心是什麼呢?內心不是常,也不是斷,也不是有,也
不是無。那麼內心它到底是甚麼?不管是神,根本都未見到。那是否我沒有內心
呢?不是的!因為從有我執,就知道我有內心存在,因為我都會常常想到--我怎
麼樣--我怎麼樣?這就是我執,從有我執,就知道我有內心的存在。可是仔細去
分析一下內心本身,內心本身不能被指認出來,沒有顏色,沒有形狀,因此內心
不是具體而存在,不是真實存在的。不是具體而存在,但是我總是覺得它是具體
而存在,這是暫時的錯覺。如果說它不是具體存在,但是因為我有我執,我又覺
得我有內心存在,那到底是什麼呢?所以內心是如夢似幻的,不能說它有,也不
是無,也不是常,也不是斷,只能說它是如夢似幻,所以佛經裡面都這樣子開示。
所以如果了解內心如夢似幻的話,那當貪念、瞋恨這些念頭出現的時候,我們就
會了解,我瞋恨的對境,我貪念的對境,本身也是如夢似幻,自己不能夠成立;
我所產生貪念的念頭、瞋恨的念頭,本身也是如夢似幻,也是自己不能夠成立,
也是假的。因此之故,在這種認知之下,貪欲的念頭、瞋恨的念頭,自己自然就
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煩惱妄念自己會自然消失不見。把這個抉擇好好做實修,
自己的部分好好想一想。首先抉擇所顯一切萬法都是內心,其次抉擇內心是空
性,把自己的部分好好想一想。其它眾生的部分也好好想一想。這樣子逐漸逐漸
就會了解一切萬法都是空性,這是一個比較好用的方法。

 
如果能夠了解「萬法歸宗」,這是非常重要!能夠了解這點,就有非常大的用處。
舉例而言,三世一切諸佛是無量無邊,沒有窮盡,可是不管佛的數量有多少,一
切諸佛的本質都是一模一樣,毫無差別。就從世俗諦方面來看,恆河沙無窮無盡,
諸佛亦如恆河沙般無量無邊,無窮無盡;可是一切諸佛內心的空性,跟我們內心
的空性,完全一樣毫無差別。所以內心的「空悲雙運」這個部分,就稱之為「佛」,
所以我的內心空悲雙運這個部分也是佛,所以本尊即是佛,過去、現在、未來三
世一切諸佛集中在一起,其實一尊佛就可以代表所有一切諸佛,一位本尊就可代
表所有本尊,所以一尊佛可遍及無窮無盡的佛。譬如說,一盞酥油燈、二盞酥油
燈,燈是非常多,但從燈本身來看,每盞燈都能放光,它的形狀,它能夠發熱,
這點不是完全一模一樣嘛!所以我們的內心空悲雙運這個部分即是佛。所以諸佛
本質界,唯一空悲雙運,這個部分完全一模一樣,只有一個。所以一位本尊可以
包括所有本尊,一尊佛可以包括所有一切諸佛,這就是萬法歸宗的認知。萬法歸
宗的認知非常重要,假設不了解此點,會有很大麻煩。什麼樣的麻煩呢?譬如,
白度母我剛修完,糟糕,今天太晚了,綠度母還沒修呢。我到這位上師這裡來灌
頂,另一位上師會不會生氣呀?我修這本尊,另一本尊會不會生氣呢?就會產生
此類麻煩。如果了解了「萬法歸宗」的話,一切諸佛的本質皆唯一,假設在這個
了解之下唸誦「嗡瑪尼啤咩吽」的話,也相信等於唸誦了一切諸佛的咒語,所以
「萬法歸宗」的了解一定要有。


其次,「萬法歸宗」下,其實所有眾生也要歸於一個。怎麼樣子把所有眾生歸納
成一個呢?根本祇有一個,樹根祇有一個,由同樣的一個樹根,如果通過我執的
話,便成眾生,但是由這個根本出來的時候,如果通過慈心悲心,就變成佛了。
所以它的來源之處完全一模一樣,眾生跟佛的起源出發點的部分,是完全一模一
樣,可是後來摻雜了我執之後,就變成輪迴眾生,假設由這個根本部分出來之後,
加上慈心悲心就變成佛。因此之故,眾生就算是無量無邊,他們的我執是完全相
同。如果「我」未有壞掉的話,我執,(我們)也不能把它壞掉。使以應當要了解
這一點,了解到一切眾生都有我執,一切眾生的我執跟我的我執完全一模一樣沒
有差別。眾生內心的我執都會想到--我呀--我呀--我什麼樣--我什麼樣,這個我執
所有眾生都是一樣的。就算是一隻小蟲,它的煩惱跟我的也一樣,沒有差別,它
的我執跟我的一樣,也沒有差別。所以不能說:「狗是我,我是狗」,那當然不一
樣,可是狗的想法,牠內心的我執,牠內心的煩惱,跟我一樣,它也會遇到痛苦,
跟我一樣。我跟狗的不同祇在於福報的大少不一樣,智慧的大少不一樣,上輩子
業力的大小不一樣,可是其實我執毫無差別,都有我執存在。那怎麼樣子使一切
眾生脫離痛苦,這個方法是甚麼呢?我們要好好想一想,方法當然是一定要將我
執滅掉,但是甚麼方法可以幫助,能夠將我執滅掉呢?那要靠慈心、悲心、利他
善良之心。利他善良之心好像太陽一樣,它的用處就是把冰塊融化成為水,冰融
化成為水的話,冰塊的水跟大海的水毫無差別。當冰塊融化成為水流到大海,就
沒有彼此,全部都一模一樣,海水全部都是一模一樣。如果我執滅掉的時候,就
像冰塊融化成為水(不再是冰塊),眾生消失不見,因為一切眾生全部證得佛果。
所以佛的心跟眾生的心有一個一模一樣的部分,就是內心的實相、空性這個部
分。但是由這裡假設摻雜了我執,就變成輪迴眾生,假設由慈心、悲心利益之故,
因此會成就佛果。所以,把佛的心跟我的心共通的那個部分--空性的部分--內心
實相的部分,好好了悟的話,那就了悟到「見地」。

 
「無餘諸法無不攝其中」,總結起來,就前面所講,這麼多的法,如果用邏輯分
析去了解,其實很困難。所以「無餘諸法無不攝其中」,我們要用一個總體歸納
的方式來作一個了解,就是前面所講,「抉擇所顯萬法都是內心」,之後「抉擇內
心是空性」,用此方法把一切萬法都收攝歸納起來,因為要做邏輯分析去了解一
切萬法空性,這些對我們初機實修者來講,其實都非常困難。因此之故,我們才
談到這些,把它作歸納--把情器世界作一個歸納;自己內心也作一個歸納。眾生
現在的情況就好像是冰塊一樣,冰塊是因為外在的環境做成的,外在的氣候變冷
之故,所以變成冰塊。但是當冰塊融化之後,它就變成水。所以就冰塊的本質而
言,它的性質是屬於水,這一點一定要了解。所以佛陀的心跟眾生的心,空性這
個部分是一模一樣,毫無差別。眾生數量不管有多少,六道眾生這麼多,各自不
一樣,可是內心的空性是完全一樣的。就像冰塊,如果它融化的話,流到海裡面,
這個水(跟大海的水)是一模一樣。可是在冰塊還未有融化的時候,當然形狀各種
各類非常之多,各自各不相同;或者說河流,每個地方都有河流,因為它外在的
環境不一樣,這河流都不一樣,譬如說,這河水是白色的,那是紅色、黑色的;
或者說,這河水很乾淨,那河水不乾淨。其實這些河水顏色甚麼樣,乾不乾淨,
不是水本身,是外在環境的影響,是外在環境使它變成這個樣子。就水本身而言,
是完全一模一樣,每條河流的水都是一模一樣。這一點一定要了解。現在六道眾
生各自各有不同的苦樂、順境逆境的情況,都是暫時外緣所形成。可是他內心的
本質那個部分是毫無差別,跟佛也是毫無差別--就是明空雙運這個部分是完全一
樣,這一點一定要了解。如果了解這一點的話,就會了解輪迴跟涅槃一切萬法自
己不會單獨存在,自身不能夠成立,它不是具體存在的,就會得到這個了解;因
為祇不過是外在環境暫時所形成的一個景象而已,不是永久存在,這點也要了
解。所以在實修上必須用這個方式,一定要把萬法做一個歸納,才有辦法做實修。

 

所以在實修的時候要「萬法歸宗」,首先是佛跟眾生,把所有的諸佛全部歸納起
來是慈心悲心,把所有六道眾生,不管數量有多少,歸結起來都是我執,都是因
為我執而形成。慈心悲心也好,我執也好,再歸結起來都是自己的內心。

 
如前面所講,如果「萬法歸宗」,所顯歸納為內心,內心歸納為空性。講是這樣
子講,可是怎麼樣去作實修呢?實修的方法是這樣子--「身之所作皆捨住安靜閒
暇,語之言詮皆無傳空如迴音,意中任皆無思觀於決定法,此身無有精華有如竹
樹般」,這就是真正實修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首先,身體端身正坐,氣要意守
丹田,閉氣在丹田這個地方,然後世俗的雜事慢慢全部把它放下,不要去做世俗
的雜事。語言方面應當像空谷迴音,語言--通常語言後面都是很多胡思亂想,才
會講出這些話,可見這些話都是沒有甚麼意義,所以不必去說,因此之故別人所
說好聽或是不好聽的話,我對這些話,不要產生高興貪戀,也不要產生生氣,一
切所傳出來的聲音就如同空谷迴音一樣。其實內心的部分不做任何思維,應當好
好看著這個「決定法」,不做任何思維是指,用自己的內心看著自己內心的時候,
前面已說過,內心就像是天空。一切諸佛歸納起來是慈心悲心,一切眾生歸納起
來是我執,慈心悲心也好,我執也好,歸納起來都是內心,所以用內心來歸納一
切。用內心來歸納一切的話,那麼內心的實相、內心的本來面貌是甚麼呢?仔細
去看一下內心,在內心的實相上面,這些胡思亂想的妄念,這些我執,意識上的
執著,這些其實都是錯亂的,都是錯覺。因此不要沾染到這些胡思亂想的妄念,
應當了解一切都是如夢似幻。假設不沾染到這些執著妄念的話,看到一切景象都
會是如夢似幻。看到一切景象都如夢似幻的話,就不必去做任何思維,念頭出現
就讓它出現,對這個念頭絲毫沒有任何貪戀執著,所以稱之為「不做思維」,就
是對念頭不要有任何執著。如果對念頭沒有任何執著的話,這一切都是由自己內
心所形成,因此好好看著自己的心,自己的內心裡面,我執並不存在,對這點一
定要非常堅決確定,所以叫做「觀於決定法」。「決定」的意思就是內心實相,因
為好好看著自己內心,內心裡肯定沒有我執存在,而且一切萬法都是由內心顯現
出來,這點是非常堅決確定的。


為什麼這裡稱之為「意中任皆無思觀於決定法」?「決定」的意思就是非常堅決
確定,百分之百確定。確定什麼?確定內心實相本身裡面沒有任何的執著存在。
所以好好看著自己內心的時候,內心的實相裡面沒有任何的執著存在,因此就像
天空一樣,會遍及一切眾生,就稱之為「佛」。「佛」是印度話,譯成中文就是「廣
覺」。「廣覺」的「覺」,就是從內心實相的本身沒有我執,沒有任何執著,從這
裏醒覺過來,把我執袪除掉。我執袪除掉之後,內心實相會非常廣大,因為沒有
我執的內心實相像天空一樣,因此它能夠遍及覆蓋所有的眾生,所以稱為「廣」,
所以廣覺就是佛。如果這樣講的話,那我的內心也是佛,因為佛的內心實相也覆
蓋到我的內心上面,所以己心是佛,但是我們不認識它。因此內心的功德與佛的
功德完全一模一樣,應該是這個樣子,只是我現在未有看到而已,但是就算是沒
有看到,但也要非常堅決確定明白,確實就是這個樣子,所以稱之為「決定」,
一定要非常確定自己的內心就是佛!


「此身無有精華有如竹樹般」,像竹子一樣裡面空空洞洞,甚麼也沒有,沒有精
華可言。一般來講,我們一切的痛苦差不多都是由身體而來。譬如說如果沒有工
作,身體就沒飯吃,無法活命,所以要去工作,工作的話,勞累辛苦,又帶來很
多痛苦,所以這些痛苦由身體而來。《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面有講到:「身體像旅
館,神識像跋涉千里的流浪漢一樣,不斷換旅館,因此那就表示身體沒有精華可
言,所以不要執著身體就是我,逐漸逐漸把這個執著減少。」那這樣子講,不執
著的話,是不是說根本就不要管呢,不必工作,也不吃不喝呢?也不是的!就是
應當應用這個身體,工作也是要做的,同時還要行善去惡,因為《佛子行三十七
頌》裡面提到:「暇滿人身就像一艘船一樣,應當利用它來取得菁華。」「菁華」
就是菩提心。所以好好想一想,知道就像長途跋涉的旅客跟旅館的關係一樣,這
個身體不是我的,常常要有這種認知,把我執逐漸逐漸地減少,然後這身體能夠
活命,能夠養活也就足夠了,不必使它太糟糕,也不必使它太好,能夠活命也就
足夠了,以這個方式好好注意飢寒溫飽,能夠養身保健,之後運用這暇滿人身寶
去取得菁華,這樣子就非常好了。所以重點是應當要把我執滅掉,內心實相不是
身體,因為前面提過,內心實相就像是天空一樣,所以對身體不要執著,應該注
意的是內心實相,內心實相就像是天空一樣,這裡談到--「心則有如虛空超越思
維境,於彼之中無放無置住輕鬆」。身體不是我的!--身體不是我!--身體不是
我!--這樣把我執逐漸逐漸減少,之後要注意內心,內心就好像是天空一樣,注
意看著天空,天空無所盡,所以應當安住在內心本身如天空一樣,沒有任何執著,
在這樣的狀態之中輕鬆安住。

 
「於彼之中無放無置住輕鬆」,這個是談到,禪修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作禪修,如
果要真正禪修大手印的話,應該怎麼做。通常早上天亮時,才一點點明亮出現,
但是太陽尚未出來,這時才是真正禪修的時候。睡覺是當然要睡覺,因為白天都
要工作,還有必需要做的事情,因此需要睡覺。但應當把握在早上天剛亮時來作
實修,亮光出現,可是太陽還未出現,那個時候是最好禪修的時候。禪修的時候
應該怎麼做呢?「無放無置」!「放」的意思是指追逐煩惱而去,「置」是專意
安住在一個對境之上。「無放無置」是禪修時,心不要追逐念頭,不可以把心「放」
出去,追逐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念頭胡思亂想,這是不成的,所以不可以把心
「放」出去。「置」是指要觀修每一個對境,用堅持的力量抓住自己的心,把心
放在一個對境之上,艱苦地去觀想它,這個也不要做,所以「放」也不對,「置」
也不對,那應該怎麼做呢?應以心看著內心!那以心看著內心,不也是緊緊抓住
一個對境嗎?不是的。以認識的方式去做就可以了,心看著內心,僅僅只是去認
識它,心認識自己內心這樣子也就可以了,這個時候不會有任何執著,在以心看
著心,以心認識心,這樣的情況之下,就好像火把乾草燒掉,好像冰塊逐漸融化,
好像鹽巴在海水裡邊逐漸溶化。所以應當在早上太陽還未出來,但是亮光已經出
現,那個時候來作禪修是最好的時候。或者是在內心有很大起伏變化時,譬如說
貪念之心很強烈時,馬上禪修;非常忿怒的時候,臉紅脖子粗時,馬上禪修;或
者是事情忙得焦頭爛額時,馬上放下一切,立刻做禪修。那個時候都是效果最好
的時候。如果說經常這樣禪修的話,好好地以心看著自己的內心,那逐漸逐漸就
會得到證悟,所以下面講--「此心如無所寄是為大手印,於彼串習相合得無上菩
提」。

 
這句話--「於彼之中無放無置住輕鬆」。住輕鬆是非常重要的。輕鬆的反面就是
緊,所以「輕鬆」不是指輕鬆,而是說把「緊」鬆開的意思,把「緊」鬆開的意
思是,「緊」是指我們平常身體每天都做很多工作,但是身體做很多工作,其實
不是身體在做工作,是內心在做工作,因為是內心在做工作之故,所以內心非常
緊繃,內心非常勞累,都沒有得到休息,因此現在要把這緊繃的內心,把它放輕
鬆,讓內心什麼都不要做。但是問題是怎麼樣子讓內心放輕鬆、讓內心什麼事情
都不要做,讓它放輕鬆呢?祇有一個方法,就是用心看著內心。平常我們工作非
常忙碌的時候,其實身體很累,但內心也很累,因為身體在工作,其實是內心在
工作,所以內心覺得非常累。但是我們都沒有辦法把內心放輕鬆,讓內心真正的
得到休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掌握到方法。方法是什麼呢?讓內心放輕鬆的方
法,就是以內心看著內心。以心看著內心的時候,心自然就會放鬆了。但是這裏
為什麼講輕鬆呢?意思是這個樣子,「鬆」是指把緊繃的狀態把它放輕鬆,如果
不是這樣去理解的話,把它當作完全鬆弛的話,結果就是睡著了,所以不能這樣
作解釋。如果說是完全放鬆,沒有正念正知,完全放鬆之下,就是昏沉睡眠。應
當要把緊繃的內心,把它放鬆,以心看著內心,因此使原來緊張的部分完全鬆開,
這時一定要維持正念正知,內心祇要好好地看著內心就行了,不要追逐許多胡思
亂想的念頭而去。既不去追逐這些妄念,所以前面講--「無放無置」,不追逐這
些妄念而去,也不必專注在一個觀修的對像上,只需好好以心看著自己的內心,
內心就會得到完全的輕鬆。如果這個時候正念正知明分不夠的話,陷入昏沉的
話,就要做「嗡阿吽」「金剛念誦」--以氣息出入來觀修,這樣子慢慢地內心明
分也會出現,也會非常明晰,在非常明晰的情況下,不緊不鬆,不是很緊繃,也
不是很鬆弛,緊繃的意思是--專注在一個所緣的對境上面,這個不是,不是緊繃,
也不是放鬆,放鬆的意思是--追逐胡思亂想,追逐妄念而去,這些都沒有,很平
靜地以正念正知,好好地安住在自己內心上,這樣子內心就會得到完全的輕鬆。


「此心如無所寄是為大手印,於彼串習相合得無上菩提」。按照我們前面所講的
方式,以心看著自己內心作禪修的時候,一般來講,我們初機實修者很難做到這
個樣子。因為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寄託的對象,我們都是在有所寄託的狀態下來做
觀修,那心寄託在什麼對象呢?心所寄託的對象就是觀修所緣起的--所緣的對
境,緣起一個所緣對境之後,我來做觀修,這是內心寄託在一個所緣境上,但是
就算是我們這樣做禪修的時候,有時候專注觀想一個所緣的對境,觀想觀想,有
時候會發現,好像在中間一剎那一剎那,某一段落某一段落,好像偶爾偶爾這個
觀修的對境也不見了,空空洞洞的甚麼都沒有,空朗朗的一個狀態會出現,偶爾
偶爾、剎那剎那會出現,如果一個人禪修的話,就算你起一個對境,這個情況也
會偶爾偶爾,有時候會偶然偶然出現,實際上那個時候就是「大手印」!那個時
候是真正的「大手印」!但是這個內心無所寄託,沒有寄託在任何一個對境上,
無所寄託的這個狀態,沒有任何執著,空洞洞、空朗朗的狀態出現,偶爾偶爾,
一點點一剎那,很短暫。應當以後不斷禪修--「於彼串習」,不斷地禪修,讓偶
爾出現的部分再出現多一點,時間再久一點,這樣子的話,逐漸逐漸會證悟大手
印的境界,會證得佛果,因為一剎那短暫出現的那個無所寄託的狀態,其實就是
「大手印」。


《第一節完》


Recording 錄音 (2/4)


《第二節》


「於彼之中無放無置住輕鬆,此心如無所寄是為大手印,於彼串習相合得無上菩
提」。作天講到這裡。

 
「無上菩提」,當然指的就是佛果,但是現在我們心裡想的都是:「我要得到佛果,
我要得到無上菩提。」都有這樣的想法,不過實際上「無上菩提」,看也看不到,
得也得不到,用言詞說明,也不能夠說。但是如果說,實際上我真的想得到無上
菩提的話,怎麼樣才能得到呢?無所得即是得,什麼都沒有得到的時候,那就是
得到無上菩提,這個意思是指,內心的實相本身,沒有任何念頭、煩惱去束縛它,
這個時候內心實相本身,遠離一切痛苦、一切束縛、一切胡思亂想的念頭,因此
內心本身有像虛空一樣,這時候「得」與「不得」的想法、念頭,全部都沒有了,
也沒有說--「我已經得到了!」--(這種的念頭想法) ,這時候就已經得到了。


「說密咒及說到彼岸乘。」說密咒乘和到彼岸乘,顯教是到彼岸乘。「戒律經部
三藏諸種等,以此各自典籍及宗義,不能見到光明大手印。」佛陀所講說的教法
--顯宗、密宗、經律論、三藏、八萬四千法門,其實八萬四千法門祇是一個總體
而言,實不祇此,因為佛陀所講說的法門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但是把這些法門
全部歸納起來,歸納成兩項,就是勝義諦和世俗諦,但是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內容,
想要解釋無上菩提的部分,一般來講,不能夠用詞句去給它一個解釋說明,所以
在心經的讚頌裡邊有談到--「離言詮釋是為到彼岸,不生不滅虛空本自性。」離
開言語的說明詮釋跟內心的思惟,這才是般若波羅密,它是不生不滅像虛空一
樣,那就是說言語不能去解釋它。所以假設有一個人,他祇有學習宗派義理裡邊
的詞句的話,以這些文字詞句,他就不能夠看到、不能夠詮釋內心實相的部分。
所以應當依靠佛經裡邊佛陀的開示,還有依靠上師的指導,自己親自去作實修。
如果不是靠這些方式,而僅僅祇靠文字的話,那就不能看到光明大手印的內容。

 
但是這些教言宗義,其實也是很有幫助,幫助的地方在那裡呢?首先一定要把這
些部分作廣大的聽聞、學習與思維,這是非常有必要。這些宗派的義理,它們到
底要講的是甚麼內容呢?它要說明情器世界的內容。首先外在的器物世界、山河
大地,那當然是廣大無邊、無窮無盡,而裡面的有情生命六道眾生,數量也是沒
有邊際、無窮無盡。針對情器世界這一切,我們都產生一個確實存在、具體存在
這種執著,這是實體的執著。因為有這種實體的執著之故,我們就會產生貪戀、
瞋恨、愚痴,這就會造就業力。因此之故,就會投生六道裡面,會有很多痛苦,
不斷地流轉。所以現在對這一切,透過佛陀的教言、透過宗派的義理的解釋、透
過很多邏輯的推理去學習,然後知道,原來情器世界這一切都不是具體存在的,
它的自性不能夠成立,它是空性,它是無我。這個部分可以用宗派義理、邏輯推
理去作出一個抉擇,但是這種邏輯推理的抉擇,不能讓我們了悟勝義大手印的實
相,勝義大手印的實相是要靠觀修,才能夠了悟。


關於宗派義理解釋哲學思想這個部分,吉天頌恭也曾經講過,就宗義而言,(各
自)宗派義理都解釋(抉擇)出一個(各自)見地。見地有三種,稱之為三大見地,就
是大手印的見地、大圓滿的見地和大中觀的見地,大手印、大圓滿和大中觀都會
抉擇出一個見地。可是雖然抉擇出見地,但是內心實相卻必需透過禪修,才能夠
看到。可是在學習這些見地之後,真正禪修的時候,往往內心會產生一個宗派義
理--宗派哲學義理,哲學思想的一個執著。哲學思想的執著就是指--我執著:「啊!
這是大手印的境界!」如果有這種執著的話,它就是執著,執著的話,內心就是
不乾淨。又或者執著說:「啊!這樣子才是大圓滿的見地!」這也是執著,執著
的話,內心就是不乾淨。或者執著說:「這才是中觀的見地!我的就是中觀的見
地!」這也是執著,執著的話,內心都不能夠乾淨。那為甚麼內心都不能夠乾淨
呢?因為都看到一個目標,有看到一個目標,就是內心不乾淨。因為抉擇見地的
時候,在抉擇中我一定要看到一個目標、看到一個理論、看到一個說法,這個能
見之心,不能見到(所想要見到的)對象。因此之故,就好像是水已經混濁了,實
際上大手印的實相是,這個想見之心、能見之心、這個心本身,讓它完全沉靜、
清澈,把這些混濁的污垢全部袪除掉,那就可以看到了。所以能見之心想要看到
一個目標,這就是執著。應該要看的是,去看這個「能見之心」本身。慢慢地,
它的混濁沉清之後,那就看到了,這就是了悟大手印。這樣想一想,大手印好像
是很容易了悟,為甚麼?因為大家都有「心」嘛!可是宗派義理的問題在於,宗
派義理都要看到一個對象、要看到某一個理論,如果有這種要看到的這種想法的
話,那就不能看到了。因為「要看到」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看到甚麼!這種想
法就是妄念的執著,這個妄念之心是不能夠看到勝義諦的實相。所以應該回過頭
來想,我這個想要看到的心本身是甚麼,好好地去看著這個「心」,這個能見之
「心」本身它的本來面貌是甚麼?實際上輪迴與涅槃都是由這一個「心」而來,
這時候就看到這個「心」,看到它的實相,這個貪念執著想法就完全袪除掉,這
才算是真正的看到了。


「因念護戒於義損誓言」,這個意思是,在我們的煩惱尚未斷掉之前,我們都想
要斷掉煩惱,怎麼樣去斷掉煩惱呢?所以我們心裡面都有一個想法,就是用守護
戒律,用守護戒律來斷掉煩惱。因此之故,譬如對初機者而言,就教導他把瞋恨
痛苦斷掉。怎麼樣去斷掉瞋恨的煩惱呢?佛陀就開示地獄道的痛苦是怎麼樣子怎
麼樣子,這時候弟子聽到地獄道的痛苦這麼恐怖,因此就好好地守護自己,所以
「因念護戒」,心裡面想著要好好地守護戒律,我不要發脾氣,因為發脾氣會引
致地獄道的痛苦,地獄道的痛苦是非常難以忍受,所以「因念護戒」,從自己內
心的想法想到:「我要好好地去守護戒律。」如果這樣子做的話,內心就不會生
氣,因此生氣所引發的痛苦也不會發生。因為害怕地獄道的痛苦,所以生氣不會
發生。但是在生氣沒有發生的情況之下,實際上生氣沒有斷掉,因為是害怕生氣
所帶來的痛苦,所以守護戒律約束自己不要生氣,其實生氣沒有斷掉,「於義損
誓言」,「損誓言」是指其實生氣沒有斷掉、煩惱沒有斷掉,雖然煩惱不會(被)引
發出來,但是沒有斷掉。


「自生自息有如水波浪」,這個是指如果了悟大手印的實相、內心實相的話,這
個妄念本身,自己出現,自己亦會消失掉。如果證悟內心實相的時候,內心本身
就如虛空一樣,心本身是空,而且亦是無我。所以在內心裡面所出現的這些念頭
想法的時候,應當安住在內心實相絲毫不動搖的情況之下,這些所產生的念頭想
法,自己出現,自己消失。就好像是大海裡面的波浪一樣,大海裡面的波浪從大
海裡面湧現出來,但是這許多的浪亦沉沒回海裡面。這個浪從大海裡面出來的時
候,我們要不要想辦法把這個浪滅掉?不需要!因為它自己會沉沒回海裡面。當
內心的貪瞋痴、很多胡思亂想念頭產生的時候,要不要想辦法把這個胡思亂想、
把這些壞的念頭消滅掉?不需要!因為它自己會沉沒回內心裡面去,因為內心本
身像天空,空而且無我,所以這裡面所出現的這些妄念,也是空,他自然出現,
自己就消失掉。所以假設證悟大手印意義的話,那內心裡面任何的胡思亂想念
頭,對自己根本不會做成任何傷害。因為煩惱可以透過正念正知可以給它作為一
個轉化。妄念本身就像是木頭,內心的正念正知、內心的實相就好像是火。但是
如果火把木頭燒掉的話,那到底它是木頭還是火呢?木頭本身就是火!因為它已
經變成火了!所以煩惱本身就是本智。譬如說,海浪從大海裡面湧現出來的時
候,那海浪到底是海還是水呢?它本身是水,因為這個海浪本身還是會沉沒回大
海裡面去,所以大海好像是自己內心的實相。浪好像是妄念一樣,浪沉沒回大海
裡面去,浪本身也是水,所以妄念本身也是自己內心的本智。所以有了大手印的
了悟的話,對痛苦產生的時候、痛苦妄念出現的時候,對它也不會太失意,也不
會要去把它滅掉。遇到快樂順境的時候,對它也不會貪戀執著,也不會說這個非
常之好。所以內心的貪戀、瞋恨、愚痴,這些胡思亂想念頭出現的時候,絲毫不
會做成任何的影響。

 
「自生自息」非常重要,「自生自息」就是它自己產生,自己消失,「自生自息」
之所以重要,因為這是個關鍵重點,關鍵就是煩惱解脫的方法,昨天談到煩惱解
脫的方法有三種,首先是對初機實修者--聲聞獨覺,斷除煩惱的方法﹔其次,中
間是菩薩乘大菩薩,斷除煩惱所用的方法﹔再其次是密咒乘、大手印,斷除煩惱
的方法,又是甚麼。這是昨天所講的三種,這煩惱本身就是我們內心的念頭想法,
煩惱本身是內心妄念之故,而妄念跟內心是一樣,它(心)就是祇有一個,因此之
故妄念本身,如果要把它袪除掉的話,要把煩惱袪除掉的話,應該是要用這個方
法,就是僅僅祇是去認識它--大手印的方法,僅僅祇是去認識妄念、認識煩惱的
話,它自己就消失掉。所以這裡才會談到「自生自息」。煩惱自己產生,但它也
是自己息滅。所以祇要去認識煩惱的話,看著它,它就自己消失掉。但有一個關
鍵重點,有人要問,那我怎麼去看我的心呢?怎麼樣子用心去看我的心呢?這就
是一個最大的關鍵重點,為甚麼呢?因為大手印的教法從頭到結束,全部都是這
句話,「以心來看著心」,談的都是內心實相,因為以心看著自己內心的話,內心
的實相就會浮現出來,所以「以心看心」就非常重要。【問︰不知道如何「以心
看心」的人請舉手。】


那大家都非常好,都知道怎樣用自己內心來看自己內心,如果我們好好去用心來
看著內心的時候,實際上,所看到心的本身就是佛,因此之故才說一切眾生都是
佛,佛陀的功德就在這個內心裡面,一般來講,佛陀內心的功德都比較大,我們
現在自己內心的功德都比較小,這不是功德大小的問題,而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內
心都想著:「這個對我有幫助,這個比較好,那個是壞的,對我沒有幫助,這個
我比較喜歡,那個我比較討厭。」我們內心還有這種妄念存在,因此好像心就變
得非常小。可是以心去看心的時候,好好看一看,喜歡與討厭這些想法本身,那
就是我們的心。因此好好地看著這個內心的時候,為甚麼要看自己的內心呢?看
著自己內心的想法念頭到底在想甚麼,那個能夠胡思亂想、有很多念頭的心就是
我自己的心,可是當看著自己的心的時候,要去了解清楚,對我們的心本身而言,
甚麼有幫助?甚麼沒有幫助?快樂的原因是甚麼?痛苦的原因又是甚麼?快樂
的原因就是慈心、悲心、愛心、愛眾生,那我的心應當經常都要這個樣子。痛苦
的原因就是,我們內心裡面的我執、貪戀、忿怒生氣,這些是不好的,要把它袪
除掉。看著我們內心時,一定要了解這一點,所以密勒日巴說:「煩惱原來的處
所本身就是智慧,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智慧。」那這樣子講的話,智慧又是甚麼呢?
我們從無始輪迴以來內心都已經存在,不管甚麼時候內心都有,內心都有很多貪
戀、忿怒、各種不同的想法,可是內心貪戀的想法、瞋恨的想法,這些想法出現
時,一定有一個了知者存在,這個了知者就是智慧。以這個了知者去察覺一切行
為的話,這個了知者本身就是智慧,他就會變成「一切智」。因為佛陀就是以這
個了知者的智慧,去察覺一切行為、察覺一切萬法,所以佛陀稱之為「一切智」。
但是我們沒有,我們現在是陷入貪戀、瞋恨之中,沒有用心去了解這個貪戀與瞋
恨,沒有注意到這個了解者。所以如果看到這個了解者的話,那就會了解這個輪
迴跟涅槃的一切萬法,所以佛陀才會被稱之為「一切智」,因此當內心產生貪戀
的想法、瞋恨的想法的時候,要注意有一個認知者存在,認識到這是貪戀的想法,
認識到那是生氣的想法,那個認知者本身就是佛。

 
關於智慧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都有外道、內道這些名詞,外道徒、佛教徒、內道
徒等這些名詞。但仁波切說在他的想法看來,外道、內道應該要怎麼去區分?外
道的意思是指,用智慧去分析外在的一切事物,前面已講,就算我們內心產生貪
戀、瞋恨,依然有這個了知者存在,這個了知者稱之為智慧,現在用我這個了知
者的了知能力,我請它去分析外在的事物。因為我再三檢查、再三分析之故,那
我的智慧是不是了解了很多,因此這個智慧了解得很快、進步得很多之故,這個
世界上就發明了飛機、汽車、火車,這是怎麼樣來的呢?這是因為智慧不斷的進
步,那智慧為甚麼會進步呢?因為它去分析外在的事情,智慧本身分析的力量很
強之故,它有很大的威力,所以就發明了飛機、汽車、火車,這就是外道。但是
內道也是應用這個智慧,可是應用智慧,不是檢查外面,不是檢查外在的事物,
而是檢查自己的內心,好好的看著自己的內心,好好作分析,去分析我的內心,
它現在是--貪戀--瞋恨--愚痴--還是甚麼胡思亂想?因這樣子不斷分析不斷分析之
故,因此就了悟了內心的實相。那外道跟內道的差別在於,了悟了內心的實相之
後,這個了知的聖位就是佛,了知的智慧就是佛,這個時候,這個佛本身,這個
了知的智慧本身,不僅僅祇能夠分析內心的一切變化,它從此了知外在事物的一
切變化,所以佛被稱之為「一切智」,這就是內道。
 

內心實相的部分,其實佛也作了很多的開示,佛談到很多以自己內心看著自己內
心這個部分,《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面也有談到--要以正念正知經常觀察自己的
心是甚麼(按︰【總之何處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恆具正念與正知,成辦利
他佛子行】),這個部分就是以心看心的方式。那就是說,我現在心裡邊在想甚
麼?我是在想著:「我是在做甚麼事情--我是在走路嗎--我是在睡覺嗎--我是在食
飯嗎--還是在想--我要跟別人吵架呢?」好好去分析一下自己內心,然後完全了
解,我自己內心現在在想甚麼,在這樣已經察覺的情況之下,把內心的貪戀、瞋
恨、忿怒,把這些想法袪除掉,因此不要作壞事。把壞事袪除掉,也是要靠正念
正知去達成。其次分析一下自己的內心,應當要讓內心有慈心、愛心、關懷之心
去利益眾生,所以付諸行動去利益眾生,這個也是要靠正念正知去達成。所以好
好看著內心實相的時候,為甚麼我們去檢查分析自己內心,都沒有看到內心的實
相呢?這是因為我執把它遮蓋,那怎麼樣把我執滅掉呢?那就是前面所講的,要
靠正念正知,這是《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面所談到的。常常靠著正念正知的話,
內心的實相就會出現,因為以正念正知去分析一下--我自己的內心現在在想甚
麼?把胡思亂想、妄念、傷害他人的想法袪除掉,慈心、愛心--讓它不斷的存在、
讓它不斷的增長、增廣,逐漸逐漸內心的實相就會出現。所以靠著正念正知,把
壞的行為、壞的想法慢慢地袪除掉,慢慢地安住在自己內心裡面。這樣做,當內
心的妄念浮現出來的時候,立刻就能夠去認識它,祇要能夠認識內心的念頭、妄
念的話,妄念自己就會消失不見。所以這裡談到「自生自息有如水波浪」,為甚
麼講這句話呢?這是能夠去認識妄念本身自己出現的話,它自己就會消失掉,因
此就好像波浪融入大海裡面一樣。如果這樣子做的話,就能夠逐漸逐漸達到安住
在內心的本來面貌上面。這樣做,慢慢久而久之,就會證悟內心的實相,因為煩
惱本身就是空性,它自己出現,自己會消失掉,所以當然以後就逐漸能夠使內心
實相浮現出來。
 

維持在正念正知的情況之下,當煩惱妄念出現的時候,全部都會變成幫助。譬如
說,如果火堆已經在冒的話,再把木頭丟進去,結果火勢祇會越來越強烈。這樣
子,妄念產生的幫助,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呢?當內心忿怒的念頭產生的時候,
這產生的那一剎那,了解的能力馬上出現,去察覺這是一個忿怒的想法,因此忿
怒就自然消失掉,所以當忿怒的念頭出現的時候,智慧就出現了,了解的能力馬
上出現了,所以這個是對智慧本身的幫助,因此智慧力量越來越強。但是假設不
安住在正念跟正知的話,當忿怒出現的時候,就產生執著,忿怒祇會越來越強烈,
就會變成(煩惱)污垢,變成罪障。因此正念正知不存在的時候,忿怒的出現會變
成罪障,但是正念正知存在的話,忿怒的出現會引發智慧,所以正念正知是非常
重要的。
 

其次,「無住無取如不越此義」,「無住」是不安住在甚麼地方。不安住在甚麼地
方的原因,就是因為內心本身就是天空。不過「無住無取如不越此義」,這個講
的是實修的狀況,實修進行的狀態。在正式作實修的時候,心不安住在任何地方。
為甚麼心不安住在任何地方呢?因為心本身就是天空,心本身如果是天空的話,
那天空安住在甚麼地方呢?沒有嘛!所以心不住在任何地方。不住在任何地方的
意思是指,心沒有去執取任何一個對境,沒有捕捉任何一個對境。如果心專注在
那一個對境、捕捉在上面的話,那就是心安住在那裡,沒有!它不需要這個樣子。
後面那個「無取」--不緣取,是指宗義的緣取,因為宗派義理--「作這個解釋--
作那個解釋--因此要緣取這個對境--如何來作實修?--如何來作實修?」這個也沒
有!這些都沒有!這些都沒有的情況之下,應該怎麼做呢?--「如不越此義」,「如
不越此義」的意思就是指安住在正念跟正知。「不越此義」就是正念跟正知,意
思是指在禪修的時候,心不需要住在甚麼地方,因為心本身就是天空,天空沒有
它所要住的地方,也不必像宗派義理的哲學道理裡面所講的--我要觀想這個對
境、觀想那個對境,這些也不需要做。因為都不做之故,所以內心是真正的休息—
因為內心沒有工作--好不容易放假嘛!所以它沒有工作,就休息一下。休息的時
候,這個時候的內心本身不能夠心思渙散,應當安住在正念正知之中,正念正知
本身是一個明白了解的能力。因此心會始終在清明、明朗中,清楚明白,在清明、
明朗裡面,絲毫沒有渙散、沒有離開(正念正知),這個叫做「不越此義」。所以
在正念正知裡面,正念正知要安住的時候,就安住在自己,能安住的也是正念正
知,所安住的對象也是正念正知,就是安住在內心本身,清楚明白的那個境界之
中,這個叫做「無住無取不越此義」。


「離所緣境心之自性明」,就是前面所講--「無住無取如不越此義」。所以離所緣
境,因為心本身不需要依靠甚麼,不需要安住在甚麼地方,因為它像天空一樣,
而且不必有任何執取的對境,完全不用執取,所以「離所緣境」。這個時候離開
所緣取的對象,心沒有任何的執著,心也不依附在甚麼地方上面。所以這個時候
「心之自性明」,心本身自性清明的特質,就會浮現出來。當心本身--如前面所
說--沒有安住--沒有緣取--也不越此義--安住在正念正知裡面的時候,心本身像天
空一樣,沒有執著任何一個對象,這個時候心本身有一個特性,就是清楚明白,
這個清清朗朗、清楚明白這個部分,就會浮現出來。但是就算心本身清楚明白這
個部分浮現出來,它仍然是空性,所以這個時候內心的特性--明空雙運的部分就
會出現。


內心本身這個明白理解的能力,有時候我們把它稱之為「光明」,因為內心的明
白了解,它本身就有一個照亮的力量。照亮的力量--我們用的是一個譬喻。譬如
說,我們開了這個燈,這個燈,它會照亮外面的黑暗,但心本身的「光明」照亮
能力,不僅僅如此,它會照亮它自己,它會明白它自己,所以心它自己會明白它
自己,這是它的明白的能力。它照亮的能力,不僅照亮外面,它也會自己明白它
自己,所以我們稱之為--心它自己會明白它自己。


內心明白的能力出現的時候--「無所趨道已執佛道端」,所要趨去的道路沒有了,
因此已經到達成佛道路的開始。我們都希望成就佛果,但成就佛果所要走的道路
是甚麼呢?所以有五道十地的理論。五道十地裡邊講解的內容多到不得了,這稱
之為地道理論的原因,就好像我們要去一個地方所要看的地圖--路線圖一樣的道
理,這裡面五花八門有很多路線。因此五道十地的理論廣大複雜,好像複雜的地
圖裡面有很多路線讓我們去走一樣。可是為甚麼這裡談到「無所趨道」,好像沒
有道路一樣,看起來已經到達成佛道路的開始呢?這是因為不要去管那些那麼複
雜的地道理論的內容,就像前面所講的,讓自己內心明白的這種能力出現的時
候、它的明分出現的時候,實際上這個方式就已經達到了成佛的開始,因為當內
心明白了解的能力、它光明照亮的力量出現的時候,就會把這些污垢去除掉,而
且這個照亮的能力還會增長、增廣。佛這個字是印度語音譯過來,它的意思是「廣
覺」。「廣覺」的意思就是指,當內心明白了解的能力、照亮的力量出現的時候,
照亮了自己內心,把這個污垢袪除掉,所以叫做醒覺、醒過來。醒過來了,這個
照亮的能力還會增長、增廣,所以就是「廣」,「廣覺」就是佛。所以如果內心明
白了解的能力出現,把蓋障袪除掉的話,那就是「廣覺」,所以這個時候已經是
成佛的開始了。這個「廣覺」內心照亮的能力裡邊所形成的明白了解的能力--內
心本身它有個明白了解的能力,因此遠離了斷邊。其實就算了解能力的本身,它
也是空性,所以也遠離了常邊。這個時候自己內心明空雙運的部分,成了內心最
大的一個特色。


因此「無串習境得無上菩提」,「串習」是常久觀修的意思。我們前面談到,內心
不執取任何一個對境,祇是讓明空雙運的內心,以心看著內心的時候,一切所執、
執著、妄念全部袪除掉,祇有內心明白了解的能力、明分的部分、明明白白清清
朗朗這個部分浮現出來。所以這個時候不需要觀想任何一個對境。按照不需要觀
想任何對境這個方式下去做觀修,祇是讓內心明白了解的能力、照亮的力量出
現,就不斷維持在這裡,這樣子久而久之,久而久之,讓它變得很堅固的話,那
就會得到無上菩提。菩提的意思,我們已經解釋過,是淨化到究竟的意思,菩提
也是印度語,它的意思是指清淨究竟的意思。清淨究竟是指妄念的執著、能所二
執的執著,這些胡思亂想、執著全部把它淨化,淨化淨化到最後,內心就會變成
無我本智,因為一切貪瞋的妄念執著都沒有了,所以無我本智就出現,這就是究
竟。所以究竟的部分是無我本智,無我本智就是明空雙運的部分,所要叫明空雙
運無我本智。這個部分沒有任何的執著、妄念,因為已經完全淨化掉了,所以淨
化到徹底就成了。那這個無我本智已經淨化到究竟,妄念全部沒有了,無我本智
到究竟的時候,那是不是就放假了,甚麼事情也不用做呢?不是的!因為無我本
智威力非常強大,因無我本智之故,無我本智看到萬法的時候,了解一切萬法都
如夢似幻。所以應當在無我本智了解萬法如夢似幻的情況之下,廣大地去利益一
切眾生。這個時候不會有貪戀瞋恨出現,為甚麼沒有貪戀瞋恨呢?因為一切萬法
都如夢似幻,所以在沒有任何執著、觀法如夢似幻的情況之下,仍然可以去利益
眾生。這時候沒有具體存在的執著、沒有我執、沒有任何貪戀瞋恨,所以還能夠
廣大利益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這時候稱之為「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就是佛果。一般我們的解釋,佛果是究竟安樂沒有痛苦,這個要從
內心實相來做一個說明,因為當了悟內心實相的時候,一切萬法如夢似幻。因此
之故,苦也如夢似幻,對苦不會產生討厭排斥。快樂也是如夢似幻,因此對快樂
也不會產生貪戀執著,這個時候才稱之為大樂。了悟內心實相的時候,一切萬法
如夢似幻之故,所以沒有執著,沒有任何執著才稱之為大樂。所以這個時候稱之
為法身、稱之為大樂、稱之為普賢如來、稱之為金剛持。用很多不同的名詞,但
講的其實都是內心實相。因為在內心實相之中,一切萬法如夢似幻,不會有任何
執著,因此不會追求快樂,也不會排斥痛苦,一切都如夢似幻。這個情況把它稱
之為大樂,因此之故,這個內心實相就是佛。所以在內心實相上面、在明空雙運
無我本智上面,所出現的這些胡思亂想的念頭本身,就好像是冰塊會融化成為水
一樣,它自己自然就會消失掉。痛苦是一個妄念,快樂也是一個妄念,所以我們
作為眾生投生在輪迴裡面,必然會遇到痛苦或者快樂,因為這是上輩子的業所形
成的。但是遇到痛苦跟快樂的時候,如果內心產生貪戀瞋恨、產生執著的話,那
就更加錯亂了,把這個如夢似幻把它執著像真的一樣,那就是真正的錯亂。因此
之故,痛苦也是自己上輩子的業力所做成,快樂也是自己上輩子的業力所做成。
業力是甚麼呢?業力就是自己內心的煩惱、妄念,煩惱妄念是甚麼呢?煩惱妄念
就是空性,在內心實相裡面,它就是空性。所以如果了解這一點的話,就算是以
前累積業力所做成的痛苦,這些痛苦也會自然消失掉,因為它如夢似幻。其實,
因為了悟到煩惱如夢似幻沒有執著之故,所以未來要產生的痛苦,它的根已經乾
掉、枯掉了,煩惱滅掉了,所以不會再引發未來的痛苦。所以以前的痛苦也會消
失掉,未來的痛苦也會消失掉,這個時候就會成就佛果,這是無我本智的部分。

 
「嗟呼!於此世法善明瞭,不能恆常有如夢與幻,夢境幻影於義實無有,故此生
起憂心棄捨世俗事。」所以把世界的一切萬法好好做一個觀察分析的話,就會發
現這些萬法不會恆常存在、全部都是如夢似幻。如夢似幻就不能說它是有,它不
是真正存在。因此之故,對輪迴產生憂慮(厭離、出離)之心,把世俗的事情都丟
棄掉。這個時候如果看到內心實相的話,對痛苦不會特別的排斥,對快樂也不會
特別的追求。如果了悟內心實相的話,應該是會對一切眾生產生強烈的悲心。因
為眾生都未有了悟內心的實相,所以他們還是在輪迴裡面,應該對這些眾生產生
強烈的悲心,覺得他們多麼的可憐,要受到輪迴的痛苦。但是我們一般的想法是
這樣子,我看到的是貧窮的弱小子、痛苦的人,我產生悲憫之心,覺得他多麼的
可憐;可是當我看到一個大官、大富翁有錢的人,我怎麼會產生悲心呢?他生活
得這麼快樂、這麼的好,我怎麼產生悲心呢?那不是跟這裡講的好像不太一樣
嗎?不是的!因為就算是一個達官貴族非常富有,他也是沒有了悟內心的實相,
祇有沒有了悟內心實相的話,將來必定會遇到痛苦。就算現在沒有遇到痛苦,將
來也會遇到痛苦,因為將來一定會墮落到六道輪迴裡面,所以他將來的痛苦還是
無量無邊。所以對沒有了悟內心實相的這些眾生,自然就應該產生悲心,因為他
沒有了悟內心實相之故,不管他現在是貧窮或是富有,將來都一定會有很多痛苦。

 
法本這個部分要改一下--「不能恆常有如夢與幻」,把這些世俗法如果作出觀察
分析,就會發現它不是恆常存在,因此有如「如夢與幻」。我們會常常想到恆常
存在的--譬如說,白天所見到的一切,我們講夢幻時,一直都是指晚上睡覺時所
做的夢,因此它是「如夢與幻」。其實,白天所看到的一切,也是「如夢與幻」。
但是白天所看到的一切,我們認為它是恆常,它是真的,不是假的。講到夢的意
思,祇是指晚上做夢,這才是假的,我們的情況都是這個樣子。白天看到外面的
山河大地情器世界,覺得這些都是真的,它不會是假的,而晚上所做的一個夢,
這個夢是假的,我們的想法都是這個樣子。不過實際上,從媽媽的肚子生出來之
後到死亡之前,中間這一切,全部祇能當作是一場大夢。因為中間所發生一輩子
的這些事情,是自己上輩子的業力,所形成的世俗的苦樂冷暖,等到明天要死亡
的時候,眼睛一閉,就好像是夢醒過來一樣。在眼睛一閉死亡的那一剎那,回想
起自己這一輩子︰「咦!自己好像是做了一場大夢一樣。」所以這好像是夢醒過
來一樣。所以佛陀說︰「外在的山河大地,它也是無常,不是真實的存在的,內
在的有情生命也是無常,它也不會是永久存在的。」無常的話,剎那壞掉,剎那
壞掉,外在的器物世界與內在的有情生命,剎那壞掉,剎那壞掉,都像是如夢似
幻一樣。這個部分有佛陀佛經裡面的開示,用邏輯推理去作一個分析,能夠好好
了解一切世事變化無常,因此它就是如夢似幻。如果有這種了解的話,內心的貪
戀跟瞋恨,已經逐漸逐漸地減少。為甚麼呢?因為我們對夢境要產生貪戀還是要
產生瞋恨呢?對一個夢境本身,我對這個夢產生貪戀,我對那個夢產生瞋恨,咦!
我們想一想,也覺得不合理嘛!因為它如夢似幻嘛!世俗的一切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如果好好了解這一點的話--了解世俗一切如夢似幻的話,那貪戀跟瞋恨一定
會逐漸逐漸地減少。

 
了解一切萬法如夢似幻,雖然是這個樣子,但是一定要把它區分清楚。世俗業力
因果不會虛假,勝義空性萬法如夢似幻,這點一定要了解。所以就算是一切萬法
如夢似幻,這個是講勝義諦的部分,一切如夢似幻是因為空性之故,所以勝義空
性萬法如夢似幻。但是其實在這個情況之下,也一定要特別注意,世俗諦的業力
因果,它是真實不會虛假的,一定會出現的。所以現在我們以自己的內心作為主
人,當內心指揮身體跟語言,去做出各種行為的時候,那就要注意了,這業力因
果是真實不會虛假的。特別要注意的是,我們內心裡面的煩惱仍存在,內心裡面
有很多煩惱的種子。內心裡面的忿怒本身,就是地獄道的種子。內心裡面的慳吝
之心,是餓鬼道的種子。內心裡面還有很多的愚痴無知的部分,這是畜生道的種
子。所以內心裡面墮落三惡道的種子,其實還存在著很多。因此之故,要靠正念
跟正知,讓內心的煩惱,還有煩惱(所引發的)這些妄念,自己出現,自己消失,
好像海浪回歸到大海一樣,自生自息,這點非常重要。如果能夠做到這個樣子的
話,能夠安住在勝義空性萬法如夢似幻,讓內心的煩惱,自己產生,自己消失,
好像海浪回到大海一樣的話,能夠這個樣子做到的話,那將來下輩子下輩子投生
的話,就不會遇到痛苦、不會遇到困難,一切都會非常的好。但是如果不能夠的
話,(祇是口上)講說勝義諦上的萬法都如夢似幻,可是自己的身體跟語言的行為
隨便亂做,因為空性嘛!因此惡業也隨便亂做,好像都沒有關係嘛!隨便亂做的
話,那就可能會有點麻煩。因為死亡時進入到中陰,會遇到比現在更加強烈的痛
苦。中陰之後到下輩子,會遇到比現在更加嚴重的痛苦。因為就算是勝義上萬法
如夢似幻,但是在如夢似幻的情況之下,由忿怒的生起會引發如夢似幻的地獄情
景,還是要遇到地獄裡面很多很多的痛苦,這些都是真實不會虛假,一定會出現
的。所以業力因果非常重要,就算是勝義空性萬法如夢似幻,也一定要特別注意,
世俗諦的業力因果,是真實不會虛假。

 
「故此生起憂心棄捨世俗事。」對甚麼產生憂慮(厭離)之心呢?是對輪迴的痛苦
大海。所以佛陀開示:「這個是苦諦,應當要知道。這個是集諦,應當要滅掉。」
所以如果一個人仔細平心靜氣,很冷靜地去思惟一下輪迴的事情的話,一定會了
解,輪迴本身就是痛苦。但是有些人可能沒有這種想法,為甚麼呢?因為其實有
些人因為上輩子福報業力之故,所以這輩子生下來的時候--長壽、無病、身體健
康、幸福快樂、有很大的財富,他會覺得六道裡面好像是天界、天宮一樣非常快
樂、非常美好,這種情況也有的。但是如果對這些幸福快樂貪戀執著的話,逐漸
逐漸上輩子的福報亦會逐漸逐漸窮盡。沒有福報的情況我們仔細看一看,這個世
俗之中沒有福報的人,他的生活多麼的歷盡千辛萬苦--痛苦有多少!所以南瞻部
洲有一個好處,南瞻部洲的好處就是苦樂參半。苦樂參半對我們有甚麼好處呢?
我們去分析看看就會知道。噢!為甚麼他有這些痛苦呢,它的原因是甚麼呢?這
些原因我都不要去做!為甚麼許多人都幸福美滿,原因是甚麼呢?這些原因我要
努力去做!因此逐漸地行善去惡,慢慢慢慢就會成就佛果--透過暇滿人身寶能夠
得到佛果。南瞻部洲有痛苦的情象,也有快樂的情象,這對我們就是個好處。


現在如果是一個幸福美滿、非常快樂的人,那他應該怎麼做呢?我們要思惟這些
快樂幸福也是無常,它不會永遠是這個樣子,而且這些幸福快樂也是如夢似幻,
特別是要注意業力因果不會虛假。所以想一想:「噢!我在人世間的這些快樂痛
苦,它是怎麼樣來的呢?」它的基礎是愛心--慈愛之心。因為在有慈愛之心這個
基礎之下,做布施、做持戒、做安忍,這是投生在善道的「因」。這些「因」是
非常重要。所以這個「因」的部分我要好好的努力,因此好好觀修慈愛之心,觀
修布施、持戒、安忍。如果這樣子努力去做的話,下輩子得到快樂幸福,再下輩
子也得到快樂幸福,因為不斷地在累積快樂幸福的「因」。如果這樣子做的話,
就算明天面對死亡,也不會害怕,因為生命本身就是無常。但是又非常重視業力
因果,樂善好施,他死的時候當然不會害怕。所以要了解快樂的「因」是慈愛之
心的部分,是善心、利益眾生,這個要努力去做。痛苦的「因」是甚麼呢?痛苦
的「因」是我執、無明、做就惡業,這是不應該的,我要努力去把它去除掉。因
此當明天身體壞掉死亡進入中陰的時候,也不會遇到很多痛苦,因為曾經好好努
力去作實修。所以現在就應該把煩惱滅掉,大手印意義這個部分,好好努力去作
實修,對世間、世俗眼前的一切,不要有太強烈的貪戀執著。但是假設一個人現
在窮困潦倒,遇到痛苦的這樣一個人,他應該要怎麼做呢?那就要好好想一想,
現在的痛苦困難,實在是上輩子的惡業,因為上輩子煩惱之故,造就惡業,那現
在的困境痛苦是我自己做成的嘛!不是別人害我的嘛!所以不要去埋怨,不要對
別人產生憎恨,應當想一想,這是我自己做成的。那怎麼樣子把煩惱滅掉呢?好
好觀修一下大手印的意義,像我們前面所講的這些方式,按照大手印的實修,慢
慢地把煩惱滅掉,滅掉的方式也是靠正念正知,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邊已談
到了,慢慢地靠正念正知把煩惱滅掉,所以這一切的實修在《三十七頌》裡邊都
有談到。
 

「輪迴有關貪瞋皆斷除」,在輪迴裡面這些貪戀、瞋恨都應當把它斷除掉。在輪
迴裡面我們都有很多順境與逆境,因此對輪迴快樂的部分產生貪戀執著,對痛
苦、逆境的部分就產生瞋恨、忿怒,這些都是在輪迴裡面的貪戀與瞋恨。在輪迴
裡面的貪戀瞋恨主要指的都是五妙欲的對境,我喜歡這個,討厭那個,其實還有
仇敵與親人,仇敵我討厭,親人我喜歡。這些都是貪戀瞋恨,怎麼樣把它斷掉呢?
要靠正念跟正知把它斷掉!對敵人,這個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邊有談到:「對
敵人的瞋恨就像熊熊烈火一樣(怨方瞋心似火燃),這個要把它斷掉。對親人的貪
愛之心就像流動的水一樣(親方貪心如水蕩),這個也要把它斷掉。」所以對仇敵
跟親人,都不要有這些瞋恨執著。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三十七頌》所講的內容,
我們補充講一講,這仇人跟親人,我們是不要有貪戀瞋恨,那仇敵是怎麼樣子來
的呢?吉天頌恭在我們經常念誦的止貢噶舉的不共皈依文中的開始,曾經開示
過:「對我憎恨的仇敵,對我製造傷害的鬼魅。」所以一開始要講的是仇敵,那
仇敵從何而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上輩子有我的父親、母親、夫妻、愛人等
等,他們都對我非常的照顧,對我付出很多關懷,在各個方面對我照顧愛護,付
出非常多;可是我對他們恩將仇報,傷害他們。因此之故,因為對我關愛之心非
常強烈,付出非常多之故,所以會引發他們強烈憎恨之心。因為上輩子的父母親、
夫妻等等他們雖然愛我,但是他們卻沒有菩提心,所以他們不能夠了解。所以當
他們付出強烈的愛心照顧我的時候,因為我恩將仇報去傷害他們之故,他們這個
愛心會轉變成強大的忿怒,因這個強大的忿怒,這輩子投胎就變成我的一個很大
的敵人。這個大的敵人如果以前付出的愛心非常強烈,我對他傷害很深的話,他
會變成一個索命的仇敵,可能把我殺害。如果付出沒有那麼多,我對他的恩將仇
報傷害不是那麼強,他會變成這個冤親債主--小偷強盜來搶走我的錢財物品,仇
敵就是這樣形成。所以想一想這些仇敵,上輩子都是照顧我的父母親、大恩人,
這點一定要了解。因為之所以成為仇敵的原因,一定是上輩子由愛生恨,假設不
是上輩子由愛生恨的話,他不可能變為我的仇敵嘛!是不是這個樣子?因為上輩
子由愛生恨,對我有愛心照顧很多,我恩將仇報之故,他由愛生恨,因此他會成
為仇敵,不然不可能成為仇敵,所以對仇敵的瞋恨之心要去除掉。其實我們對子
女有很多貪戀貪愛之心。但子女又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想一想,因為上輩子業力
之故,他這輩子變成我的子女。有一些子女是這個樣子,因為上輩子我給他衣服、
食物,我曾經照顧過他,所以這輩子他變成子女,給我衣服、食物,也照顧我。
或者是上輩子我傷害他,他現在變成我的仇敵,這也是有的。所以對於子女而言,
有可能上輩子是敵人,也有可能上輩子是親人。所以密勒日巴說:「這子女最初
的階段,為他耗盡心血,養育他,中間的階段也要用金錢幫助他,最後階段他讓
我衰老死亡,所以初、中、後(各階段)都是讓我耗盡心血。」不過一般來講,子
女上輩子有些是仇敵,有些是親人,這些都有的。所以想一想,對這些敵人跟親
人,敵親不定,敵人跟親人不是固定的,所以對他們不要有太強烈的貪戀,也不
要執著。所以這裡談到輪迴裡面有關的敵人跟親人,對他們的貪戀瞋恨全部都斷
除掉。之後應該要怎麼做呢?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把握著這點就可以了,
這樣想就最好了。因為對世俗的這些仇敵親人的貪戀瞋恨去除掉,祇要想到一切
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這樣做就好了。這個是世俗諦上面有這種菩提心的話比較
好,因為有這個菩提心的話,像這樣子的一個人跟他講解大手印的意義是甚麼的
時候,他很容易了悟。假設一個沒有世俗諦菩提心的人,不能夠把眾生都當作是
自己父母親的人,這樣的一個人,就算給他做心性直指,很耐心地跟他講解大手
印的意義,他想要了解都非常困難,是沒有甚麼希望可以了悟,是不大可能的。


「獨自寺院林中精舍修」。獨自自己一個人去到森林裡面、去到精舍裡面、去到
寺院裡面好好地作禪修,是這個意思。有一些人的情況是這個樣子,因為上輩子
的習氣得到去除之故,因此很容易立刻到森林、精舍之中去作禪修,也很容易逐
漸地把輪迴斷掉。但是有一些人,如果說現在心裡面想到︰「我要斷除輪迴!」
有這種想法,立刻就到森林、精舍裡面去作禪修的話,但世俗菩提心不夠堅固,
他世俗菩提心如果不堅固的話,首先,要安住在森林、精舍之中很困難,其次,
就算是去了禪修的話,也不能夠了悟勝義諦的部分,前面已解釋過。所以世俗諦
菩提心要能夠堅固,首先到森林去的話,世俗菩提心要先堅固。世俗菩提心如果
堅固的話,才能夠斷掉輪迴。所以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內心應當沒有貪戀和瞋恨,
對仇敵、親人、家人、子女等等,都沒有貪戀瞋恨之心,之後心裡面會了解到,
自己的父母親、子女、夫妻,跟外面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都是完全一樣的,因
為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都曾經是我的父親、母親、子女、男女朋友。所以就算
我念一句「嗡瑪尼啤咩吽」,我也是要利益內外所有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產生
這種想法。那這種人菩提心堅固的話,就可以到森林之中去作實修。關於利益遍
滿虛空的一切眾生,在岡波巴的《解脫莊嚴寶》,還有《普賢上師言教》裡面都
曾經談到過,遍滿虛空的眾生是無量無邊,因為有眾生存在之處,就有輪迴,就
有痛苦,所以痛苦也是無量無邊。因此在《普賢行願品》裡面也談過,就是凡是
虛空存在之處,就有眾生,凡是有眾生存在之處,我的願望就存在在那裡。這是
《普賢行願品》裡面談到的。所以佛陀的願望多麼的廣大,因為覆蓋遍滿虛空的
一切眾生。所以這個時候內心沒有貪戀執著,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之故,修六波羅
蜜,這樣子持續的話,慢慢慢慢就能夠把煩惱滅掉。要靠著自己的力量,把自己
內心裡面的煩惱滅掉。把自己內心的煩惱滅掉,就稱之為滅掉輪迴。除此之外,
說要把外在的輪迴滅掉,那大概是很困難的,應該是把自己內心的煩惱滅掉,那
就滅掉輪迴了。當煩惱慢慢慢慢沒有的話,那就是離開輪迴,得到解脫,那不就
是把輪迴滅掉嗎?所以應當好好去觀察一下自己的內心,產生一個堅固的菩提
心,知道自己內心的這些貪戀瞋恨,這些都是不好的。假設不這樣子做,突然間
內心想到:「我要斷掉輪迴。」因此繆繆然就跑到森林中去作禪修,世俗菩提心
也不堅固,也不是每天做禪修,因此很容易就產生身心退卻,產生退心之後會對
禪修沒有興趣、灰心,之後又產生很多紛爭麻煩,這樣子做就不好。所以應當要
世俗菩提心堅固之後,到森林裡邊去作禪修。那禪修的時候,這裡談到在寺院、
森林之中禪修,怎麼禪修呢?上座跟下座!上座大手印!下座六度!上座的時候
好好觀修大手印的意義,我們前面解釋過了,下座之後不管你是在森林裏邊,到
外面或那裡去,應當利益眾生,好好修六度波羅蜜。所以這裡談到,應當世俗菩
提心堅固之後,才到森林裡面去作禪修。這樣子禪修的話,慢慢把內心的煩惱滅
掉,就會逐漸斷掉輪迴。那禪修的時候怎麼樣禪修呢?上座跟下座,上座的時候
大手印,下座的時候六度波羅蜜。大手印怎麼禪修呢?過去的念頭不要去想它,
新(正在生起)的念頭不要去想它,未來的念頭不要去想它,把這個世俗事情的念
頭,一個都沒有產生,內心得到好好的休息,內心實相就會出現,以這個方式就
能夠斷掉輪迴。
 

「獨自寺院林中精舍修」,一般的講法是這個樣子,就是「身山居者」、「心山居
者」,身體住在森林裡面作實修,還是內心住在森林裡面作實修。所以是身體的
山居者,還是內心的山居者,這裡面內心的山居者非常重要,那內心的山居者這
句話指的是怎麼意思呢?譬如說,一個人在世俗之中做事情在工作的時候,在上
班到公司工作的時候,內心產生貪戀,內心產生瞋恨。貪戀瞋恨產生的時候,立
刻去做觀修,像我們前面講的立刻去做觀修。貪戀瞋恨都是內心的煩惱、妄念,
妄念本身就是空性,自生自息像大海的海浪一般。這樣子觀修的話,不追逐貪戀
之心而去,不追逐瞋恨之心而去,因為這一切都是妄念,在內心實相上面都是空
性。因此它自己產生自己息滅,就好像是海浪一般。因此輪迴的世俗事情,不管
是好是壞,其實都沒有菁華可言,它都是如夢似幻。這樣子再三禪修再三禪修的
話,那就是「心山居者」。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在輪迴之中,已經出生在輪迴裡面,
因此就有父親、母親、子女及家庭,所以都有必要去工作。工作的時候要思惟,
我所遇到的客戶、公司的職員等等,我所遇到任何人,任何的眾生,都是我的父
母親,以前都是我的父母親。因此在上班的時候,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些都
是像我的父母親一樣的眾生。因此上班本身就是布施身體,布施裡面最為珍貴的
就是布施身體,就是供養自己的身體,所以在上班的時候就是供養我的身體,布
施我的身體。上班正在工作的時候,首先我的工作本身是為了利益眾生之故,這
個是布施。之後,因為我所來往的人都是我的父母親,不能欺騙父母親嘛!對不
對?所以我做事情上班工作的時候,要規規矩矩很正確地去做,不能狡詐欺騙,
這個是持戒。其次在上班過程當中,對方總是會有生氣,有好有壞,有時候也會
對我不好,會瞋恨,這個時候我都要能夠忍受,為甚麼?因為他是我的父母親嘛!
所以他對我不好,我也不能夠生氣,這個就是安忍。所以上班工作的時候,布施
做到了,持戒也做到了,安忍也做到了,這樣子就非常好了。這樣還要再加上精
進,因為始終都安住在正念正知之下來做,就前面所講,上班工作的時候,來往
的人都是我的父母親,對他們我要做到布施,努力工作就是布施。要做到持戒,
把工作做正確,不要欺騙,這是持戒。之後要做到安忍,他對我不好,我也不能
生氣,這是安忍。安住在正念正知之下經常這樣做的話,這就是精進。因此逐漸
把我執斷除,知道煩惱我執是不好,慈心悲心是好的,好好地增長增廣。然後妄
念煩惱出現的時候,就像是熊熊烈火裡面加上木頭,因為它是空性之故,因此智
慧會更加強烈,因此對我產生更大的幫助。因此安住在正念正知之下,當煩惱出
現的時候,內心更加明白更加了解,內心的明分更加清楚。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
這就是「心山居者」,「內心的山居者」。用這個方式逐漸把貪戀瞋恨滅除掉。確
信這樣的一個人,他在工作,他也是在做實修,那這種人是一個上等者。


「安住於此無所觀修中,如得無得是得大手印。」觀修的時候應當怎麼做?應當
安住無所觀修之中。以這個方式把我們的內心淨化,使內心逐漸清淨。這個內心
完全清淨的這個心就稱之為佛,這個佛陀曾經開示過了,一切眾生都是佛,這一
點一定要非常明白確定。可是現在眾生仍然不是佛,他還是眾生,為甚麼呢?因
為內心的煩惱妄念浮現出來的時候,追逐這個妄念煩惱而去,因此產生執著,由
這個執著而造業,因此就變成不是佛了,這點要好好了解。了解之故,因此好好
地來做觀修。但是觀修的時候,這個妄念執著產生的時候,讓這個妄念執著自己
慢慢地消失掉,就像前面講的,自生自息像海浪一樣。所以,觀修的意思是,不
是說要觀修一個甚麼特別的對境,所以「安住在無所觀修之中」。安住在無所觀
修的意思就是指,沒有說要觀想某一個對象,觀想某一個對境,特別去觀想甚麼,
祇要安住在那妄念出現的時候,讓它自然地消失掉,這樣就可以了。所以也可以
說沒有觀修,因為不是觀想某一個對象。因此之故,以這種方式來做的話,妄念
出現又消失,出現又消失,內心的本身就像天空一樣,安住在那沒有妄念像天空
一樣的狀態,那內心就會得到休息,這個就是觀修。所以無所觀修也是觀修。所
以觀修的意思不是說要緣起一個對境來做觀修,不做這種觀修,祇要安住在內心
的實相,這樣子做就可以了。以這個方式,就可以得到無上菩提。所以假設我們
這樣子好好靜坐一下,就算五分鐘,讓妄念自生自息,這樣子內心會得到很大的
淨化,而且如果內心煩惱妄念浮現出來的時候,能夠去了解它、認識它,這個想
法自然自己就消失掉,所以這是觀修。所以偶然妄念出現的話,如果不去追逐它,
妄念消失掉的時候,內心就會出現明白清晰的面貌,這個明白清晰的面貌的部
分,就是內心實相,這個部分就是佛。

 
關於內心實相還有以心看心這個部分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我們要上師作指導講解
的話,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其實講解也很困難,這些內容都不太容易了解。所以,
如果這個部分大家好好想一想,有甚麼不明白,有甚麼困難不能了解的部分,把
問題寫下來,這樣我們公開給大家作一個答覆,這個可能對大家的幫助會比較
大,因為純粹講解講解的話,其實內容都是非常困難了解的,所以現在最重要的
是先吃飯,把問題好好想一想寫下來,下午我們要回答問題。

 
《第二節完》

Recording 錄音 (3/4)


《第三節》


我們前面講到的是「安住於此無所觀修中,如得無得是得大手印」,講到這個段
落。但是現在有問題的可以先提出來。


問:「當我們有一個家庭成員經常做一些傷害其他成員的事情,而且他又不會改
過,同時又要一齊生活,那要怎麼樣去對待他呢?怎麼樣和他相處呢?請仁波切
開示。」


仁波切開示:「大家彼此一齊共同生活,但是又遇到這種困難的話,可是又不得
不生活在一齊,那就表示這個是上輩子所做成的業力,所以因此才會一齊共同生
活,又要受到這種困難麻煩。那這種情況之下,應該怎麼樣去對待他呢?所以《佛
子行三十七頌》裡邊有談到(按:【吾以如子護養人,彼若視我如怨仇,猶如母憐
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這種情況的話,我們應當了解,對方之所以說
這些,做這些壞的事情,因為他內心有很多煩惱。所以是煩惱傷害他,讓他做這
些壞的事情。可是現在不僅僅是這個樣子,下輩子他還要受三惡道的痛苦,所以
現在想一想他受到煩惱的控制是多麼的可憐,更進一步想到他將來要墮落到三惡
道,更加可憐,這樣子產生悲心。因此之故,應當對他就像母親對待她的小孩子,
如果小孩子生病的話,那母親的愛心悲心會更加強烈,一樣的道理,應當對他產
生關愛,對他產生悲心,同時要修安忍。能夠忍耐的話,一切功德都會產生。所
以對他做壞事、忿怒等等,應當內心安忍,這樣子會比較好一點。這是《三十七
頌》裡邊都有談到的。」
 

問:「一切都是業力所形成的話,那一輩子祇念一句佛號,是不是不信佛、不懂
自性,他也能成就佛果嗎?一生都念佛號,業障會不會消除,智慧會自動產生出
來嗎?貪瞋痴慢疑都自然消除,會不會呢?那出家人業力一定比我們少,那不是
很容易成佛嗎?」
 

仁波切開示:「三寶的功德,佛的功德,可以分成四個方面來講,就是「見、聞、
思、觸」,看到了,聽到了,思惟了,觸摸到了。譬如說佛像或者是我們做的很
多可以掛在門上面的「見解脫」的咒語,這種「見解脫」的咒語,孩子、我們看
到了就會得到解脫,這佛像看到了也會得到解脫,這是說用看的方式來得到利
益。觸摸也會得到解脫,譬如說壇城的沙子,給它灑在死去的眾生身上,就會有
幫助,讓他得到解脫的機會,這就是觸摸得到解脫。另外是聽聞得到解脫,譬如
說我們念誦「嗡瑪尼啤咩吽」的咒語,不管是有形的眾生、無形的魔鬼魑魅,聽
到的話,也能得到幫助,這是聽聞(解脫)得到幫助。其次思惟得到幫助,想一想
三寶的功德,特別是想一想上師跟善知識的功德,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對我
們有廣大的利益。為甚麼呢?它的利益就是,讓我們能夠了解應當要有利他的善
心、菩提心,利他的愛心,這個要常常觀修,從而把我執煩惱逐漸逐漸減少,這
些方法都是上師善知識所開示的。現在思惟一下:「噢!內心要怎麼樣做實修,
內心會產生信心?」這個是思惟所產生的幫助。因此,看到、聽到、思惟、接觸
到,都會產生幫助。但是在甚麼情況之下得到這些幫助呢?怎麼樣形成的呢?逐
漸逐漸、慢慢慢慢的來!首先,三惡道的眾生得到這個幫助的話,他將來容易投
生在善道;善道的眾生聽聞這個幫助,他下輩子下輩子將來很容易相信佛法、相
信業力因果,因此容易走入小乘;小乘的人將來會逐漸逐漸去學習大乘;大乘的
人將來會逐漸逐漸下輩子下輩子容易去學習密咒乘;而學習密咒乘的人逐漸逐漸
就容易得到佛果。這是在這個方面會有幫助的。


我們去拜佛,譬如說佛像、舍利子、骨灰、頭髮,成就者的舍利子、骨灰、頭髮、
照片等,我們會帶在身上,為甚麼帶在身上呢?那是它對我們有利益,可是為甚
麼它對我們有利益呢?這是菩提心的功德。這是因為以前諸佛,他在未有成就佛
果之前,廣大地利益眾生,希望未來,對我「見」、「聞」、「思」、「觸」,結下法
緣者,我都能夠去利益他。看到、聽到、思惟到、觸摸到,凡是這樣的世俗眾生,
希望我對他們都能夠產生利益,不管有緣、無緣的眾生,我都能夠利益他。特別
是有緣的眾生,因為他發了廣大的願望之故,之後歷經多生多劫,再三觀修菩提
心!再三觀修菩提心!這樣就成就佛果。所以願望是有很強烈的力量。因此,把
佛的舍利子、骨灰、頭髮、照片等等,帶在身上,就會發生功效,對我們產生利
益。痛苦的原因是我執,把我執滅掉的方法,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好像是太陽
一樣。但是以菩提心把我執滅掉,有些人利益會很明顯,有些人利益比較不明顯。
就是把這些東西配戴在身上的時候,有些人利益會很明顯,有些人利益並不那麼
明顯。這是為甚麼呢?那就是業障的大小程度不一樣。譬如說,太陽的威力這麼
強大,太陽照射到冰塊上的時候,冰塊就會融化,但是萬一太陽的光芒照射在雪
山上的時候,雪山還是雪山。其實,太陽光這麼強烈,雪山它的水一定會融化一
點點,不可能甚麼也不融化,一定會融化一點點,但是山這麼大,所以覺得好像
沒有發生甚麼功效,可是注意一下,一定會融化一點點水,祇不過是山很大,好
像沒有感覺出來。可是如果一塊冰塊放在地上的話,太陽光出來馬上就融化掉
了,你就會覺得太陽光力量好強大,馬上就融化了。其實,太陽光照在雪山上,
它一定會融化一點點,祇是沒有感覺而已。所以利益是一定會產生,祇要我執逐
漸減少的話,心性就會產生一點點,智慧就會產生一點點。但是業障重的話,感
受就好像比較薄弱,其實已經發揮功效了。業障輕的人,感覺好像非常強烈。其
實,一定會發揮功效的,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

 
這些都是佛陀的願望,因此之故,現在流下來的傳統,出家人受用食物供齋的時
候,也是要念發願文,這發願文裡面有談到:「凡是給我食物的,凡是幫助我給
我贊助者,都希望他內心趕快產生菩提心,成就佛果。凡是打我、罵我、殺害我
的眾生,也希望他能夠產生菩提心,趕快得到佛果。希望他們都能夠積聚善業上
的功德,能夠成熟,在無上圓滿的菩提之中,早能成就佛果。」都要經常如此發
願的。」

 
問:「請問仁波切,從小就常常觀想天空,心裡面甚麼念頭跟煩惱也沒有,有這
個輕鬆快樂的感覺,無法形容。因此之故,生活中壓力再大也常常仰望天空,就
會沒有煩惱,這樣做對修行有沒有幫助呢?」


仁波切開示:「看著天空的時候,前面也談過,天空是外在的譬喻。那看著天空
的時候,為甚麼我們的內心好像甚麼念頭也不會出現,煩惱也暫時都沒有丟(出
現)的呢?那就是因為,心本身就跟天空一樣,所以密勒日巴說:「心與天空無別,
其實無依法身。」所以看著天空的時候,就好像我的妄念與煩惱很少,好像內心
很快樂,這是因為心本身其實就跟天空一樣,因為它們性質相近相似之故,所以
看著天空,好像覺得非常快樂,是因為這個原故。前面講過,外在的譬喻是天空,
這是要回過頭來想一想自己內心:「噢!我的心就像天空一樣,沒有任何的覆蓋,
不能夠辨認,沒有任何的阻礙。」這樣子去思維。內心的實相本身,是光明、大
樂,是清淨的法身大樂。但是我們現在是因為內心本身痛苦的妄念出現,快樂的
妄念出現,我們產生執著,所以有我執,有各種各類的執著之故,因此會束縛自
己,綁著自己,因此並沒有那麼大的快樂,就有很多的痛苦,這形成了輪迴。如
果是佛的話,內心的實相像天空虛空一樣,沒有任何的執著,因此,讓苦樂的煩
惱妄念,自生自滅,自生自息,它們慢慢慢慢就不見了,因此就成就佛果。所以
要了解這點,看到天空的時候,要了解這點,因此經常按照這個方式去做,讓這
個妄念自生自滅,逐漸袪除掉,所以前面講過:「於彼串習相合得無上菩提。」
看著天空好好串習觀修,內心本身就跟天空一樣,因此讓妄念自生自滅,自生自
滅,這樣逐漸逐漸地,會得到無上菩提。所以這樣去作禪修的話,對實修是會有
幫助的。」


問:「請教仁波切,密勒日巴尊者傳記裡面談到,尊者回到家裡的時候,(枕)在
母親的頭蓋骨(上)入定七天之後,父母親就投生天界。那如果用同樣的方式來入
定,不是可以救度地獄道的眾生,使地獄道的眾生空掉,沒有地獄道的眾生了
嗎?」
 

仁波切開示:「地獄之所以沒有化成空的原因,不是地獄沒有化空,就算地獄化
空之後,它也會再形成,又再形成,因為眾生無窮無盡,所以這批眾生就算全部
都證得佛果,這些眾生如果窮盡而地獄化空了,之後還有另外一些眾生又會形成
輪迴,又會形成地獄。譬如說農田耕田,我們今年耕作,就有今年的收成,那明
年想有收成的話,就要重新再耕田,重新再播種,重新再做一次,那是一樣的道
理。其實地獄道曾經空掉過,就是每一尊佛陀來的時候,佛陀發的願望,度化眾
生,所以地獄化空,地獄化空之後,又會再形成一個輪迴,許多眾生又投生,又
輪迴,又形成地獄,然後又有佛出現其間。以前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跟前發願,
要利益眾生,度化一切眾生證得佛果,所以祂經歷過三次使輪迴化空,地獄根本
就不再存在,可是三次完畢之後,輪迴又形成,又形成,因為眾生無窮無盡嘛!
所以眾生不斷又形成一個輪迴,又形成輪迴。所以觀音菩薩非常灰心,因此以後
才會形成千手千眼觀音,所以是這樣子來的。所以地獄不是說不會空,地獄也會
空,但是地獄空了之後,又形成一個新的輪迴,又形成一個新的地獄,由新一尊
佛去度化眾生,地獄空了,之後眾生還會再又形成輪迴,無窮無盡接續下去。

 
如果說要真正脫離地獄的方法是甚麼呢?菩提心!因為假設有菩提心的話,就算
以前的惡業成熟投生在地獄的話,也很容易離開。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前世很久以
前,投生成為一個商人的小孩,這樣他要出去經商做生意的時候,媽媽不肯,擋
在門口,他就打媽媽,腳踢媽媽的頭,媽媽倒在地上,他就跑出去。之後他投生
到地獄,那個地獄好像一個鐵廊子,上面很多鐵輪,在天空飛來飛去,擲下來打
在頭上,不斷擲下來,擲到腦漿拼裂,這樣死而然後復生,死而然後復生,不斷
受到同樣的痛苦。佛陀投生在這樣的一個地方,看了內心心驚膽震,看到這麼多
眾生受到這樣的痛苦,就知道這是因為之前打媽媽的頭,所以感覺到這些痛苦。
因此這個時候他就發起了菩提心,這麼多眾生受到這些痛苦,現在我也受到這些
痛苦,希望一切眾生的相同的業力惡業成熟在我身上,眾生都不要受到這些痛
苦,所以他產生菩提心的時候,立刻就離開脫離了地獄。所以就算以前的惡業而
投生在地獄的話,也一定要記住,脫離地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菩提心!為甚麼
菩提心可以脫離地獄呢?這是因為菩提心產生的同時是因為見到對方的痛苦,見
到對方痛苦的時候,產生強烈的悲心,對於對方的痛苦產生強烈悲心的時候,我
執不見了,我執不見的話,譬如說,如果人不存在的話,你丟石頭丟到誰呢?丟
不到人嘛!因為人根本不存在,那你丟石頭對他有甚麼傷害呢?沒有嘛!所以因
為看到對方的痛苦產生強烈的悲心,產生強烈悲心的同時,我執不見了,我執不
見的情況之下,一定會脫離地獄,因為沒有我執之故,所以他一定會脫離地獄。
在無我的情況之下,內心就像天空一樣廣大無比,那當然會脫離地獄,所以菩提
心的觀修非常重要。」


這樣子做實修的話,「安住於此無所觀修中,如得無得是得大手印」,因為內心本
身就跟天空一樣,如果看到內心跟天空一樣的話,那就是看到內心的實相了。看
到內心的實相,其實甚麼都沒有看到,因為內心本身就跟天空一樣,所以其實也
沒有看到,沒有看到其實也沒有得到。在沒有得到的情況之下,那就證悟到大手
印,所以說得到大手印,因為內心就像天空一樣,所以這個時候是已經了解內心
像天空一樣,已經證悟了,已經得到了,內心像天空一樣,這個時候證悟了大手
印。這個時候他證悟了甚麼呢?證悟了內心像天空的話,天空是甚麼原料(可以
被得到擁有)?所以是證悟了無所得,就是甚麼也沒有得到,證悟了甚麼也沒有
得到的話,就得到大手印。如果說能夠了悟內心像虛空一樣的話,那一切萬法如
夢似幻,這點也會了解。所以當貪戀或瞋恨產生的時候,會知道輪迴跟涅槃的一
切都不能成立,都是如夢似幻。所以內心貪瞋痴的念頭、想法產生的時候,對這
些貪瞋的想法也不要有任何的執著,這個時候貪戀跟瞋恨這些妄念想法,自己慢
慢就會止息消失不見,所以會自生自息、自生自滅,它慢慢就消失不見了。所以
像天空裡面的日月星辰、煙霧瀰漫,對天空有沒有產生甚麼傷害呢?沒有!不管
如何,對天空都沒有任何傷害的。貪戀、瞋恨這些妄念胡思亂想出現的時候,對
我們的內心會不會產生甚麼傷害呢?不會!不會有任何傷害!所以《普賢行願
文》裡邊談到:「三有衰壞無恐懼。」就算三有全部毀壞掉也不會恐懼,因為世
界可以破壞掉,但是內心不會壞掉的,內心就像天空一樣,怎麼會被破壞掉呢?
根本不會壞掉。所以內心是永遠不壞,那還有甚麼恐懼呢?所以不會有恐懼的。
因此了悟無所證、無所得的話,那就得到了,就是得到了大手印。

 
「例如大樹樹幹分枝樹葉茂,斷一樹根十萬分技萎,同此以斷心之根本輪迴樹葉
萎」,「以斷心之根本」所以輪迴的樹葉就會斷掉,這是外在的譬喻跟內在的譬喻,
外在的譬喻用一棵大樹來講,這一棵大樹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算一算它的樹幹、樹
枝、樹葉,一個一個來算的話,那非常難算,因為多到不得了,太多了,沒有辦
法算清楚。而且何況是從無始輪迴以來,那就沒有辦法算清楚,太多太多了。但
是輪迴跟涅槃這一切萬法,是不能夠滅掉,因為萬法太多太多了,沒有辦法把萬
法滅掉的,何況從無始輪迴以來到現在,那時間更加久,所以輪迴跟涅槃的一切
萬法,就像一棵千年百年的大樹一樣,枝葉繁茂,它的枝葉太多太多了,我們沒
有辦法把它滅掉。但是密勒日巴說:「如果把心滅掉的話,這輪迴就乾掉了。」
把內心的根本滅掉的話,那輪迴就滅掉了。因此之故,應當好好去思維一下自己
的內心。可是關於思維自己內心的這個部分,科學家也好,或者是觀察內心的人
也好,常常會去想一個問題:「這個輪迴最初從何而來?心最初從何而來?無明
最初從何而來?它是怎麼開始的呢?」這些問題佛陀早就開示了,佛陀說輪迴是
無始的,沒有開始的,所以眾生的內心即是佛,如果即是佛的話,那無明從何而
來呢?所以佛陀說:「偶然的污垢所蓋障。」偶然的污垢就是妄念,妄念產生的
時候,接下來對妄念產生了執著,如果執著妄念的話,妄念就不能化成空,因此
有這個貪戀瞋恨的執著,接下來就會進行行動,所以就會打架爭吵,因此造業,
造業就形成輪迴。假設妄念出現的時候去認知這就是妄念的話,妄念自己剎那就
會消失不見。


我們內心的念頭胡思亂想其實是很多的,因此如果說以心觀心,以心觀察內心,
這樣的一個觀修者的話,其實祇要觀修一個心就夠了。好好地去認識一個念頭、
一個妄念出現的時候,好好地去認識它就可以了,因為當一個念頭出現的時候,
好好地去看著這個心,內心的念頭、妄念不見了。妄念不見的時候還剩下甚麼呢?
還剩下這個認知者存在!煩惱的認知者,還剩下這個認知者存在。當這個認知者
存在的時候,好好去認識了解這個認知者的話,那這個認知者就浮現出來了。這
個時候心就像天空一樣---清明、清晰、空朗朗,沒有任何的遮蓋障礙。這個時候
會了解輪迴的山河大地不管多麼的多,輪迴的有情眾生、六道眾生不管有多少,
全部都是內心的妄念所做成。因此祇要安住在正念跟正知之中,讓妄念化成為空
的話,在這個方面不斷的串習,不斷的串習觀修的話,自自然然慢慢地就會到達
沒有一絲念頭,沒有任何妄念的境界,這個時候逐漸逐漸內心實相就會出現。


這裡有一個譬如,許多上師也曾經開示過,譬如說有一座草山,上面的草有那麼
多棵,可是有一個人把一根草來看的話,把草一折,發現草裡面中間是空的,草
是中空的,這個時候他就會推論得知,放眼看過去整座草山這麼多草,但是每棵
草的內部都是空的,因為我手子中這棵草,它的內部就是空的,他就會這樣子了
解。因此,胡思亂想、妄念再怎麼多,其實祇要能夠了解其中的一個妄念,這個
妄念讓它自生自滅消失不見。了解到這點的話,妄念再怎麼多也都會了解,了解
說:「噢!這些妄念不管它有多少,祇要它出現的時候,我對它不要執著的話,
它自己就會消失不見,每一個妄念都是這個樣子。」就會了悟到這一點。如果了
悟到這一點的話,就是了悟到空性。如果了悟到空性的話,因果怎麼放,因果理
論是不是會成立的呢?這了悟妄念的話,了悟空性的話,完全符合因果理論。因
為「因」的部分就是妄念,如果「因」的部分化成為空的話,那「果」的部分也
不會出現,因為種子已經被燒掉了,已經空掉了,當然它的「果」不會出現。所
以第一因是瞋恨之心,地獄的種子是瞋恨之心。如果把瞋恨之心消滅掉的話,那
它的果報地獄的痛苦就不會出現。餓鬼道的「因」是貪戀、慳吝之心,如果把這
個煩惱化成為空,讓它去除掉的話,那當然不會投生在餓鬼道,因為餓鬼道的種
子已經壞掉了。所以這樣子去想、(了)悟煩惱,讓煩惱去除掉的話,這就是最簡
單、最容易、最好的方式。這個是講,如果證悟勝義諦的話,那解脫是輕而易舉。

 
其次,「例如雖為已積千劫之黑暗,以一明燈除諸黑暗團,同此自心光明一瞬間,
除於劫已積無明罪障。」這個是指「已積千劫之黑暗」,千劫是表示時間非常久
非常久。因為在佛經裡面有談到,《大解脫經》(按︰即漢譯《大通方廣懺悔滅罪
莊嚴成佛經》) 裡面談到,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就像百個、千個、萬個恆
河沙數這麼多,一個恆河沙數就無窮無盡,過去諸佛數量這麼多,那我們投生一
次、兩次、三次,投生所得到的話的身體,也像恆河沙數一樣那麼多,那就表示
在輪迴裡面已經非常久了。那輪迴的「因」是甚麼呢?是無明!那就表示這個無
明已經很久了,因為始終都在輪迴裡面沒有解脫嘛!那就表示每一輩子又無明,
每一輩子又無明,這無明已經累積很久了。這無明就好像黑暗一樣,可是這個黑
暗要把它滅掉的話,那要成就佛果了。這裡談到多劫,一般按照顯教的方式,那
要經過三個無數劫才成就佛果。三個無數劫裡面要積聚資糧、淨除罪障,最大的
罪障是甚麼?是我執!所以要把我執滅掉!那積聚資糧的最殊勝的方式是甚麼
呢?利他的菩提心!以這個利他的菩提心把我執滅掉!一切諸佛都是這個方式
--積聚資糧、淨除罪障,用這個方式。

 
這個是顯教乘門,但是如果就果密咒乘門而言,這裡談到「千劫之黑暗」,千劫
黑暗就好像是一個房子荒廢很久,根本就沒有人來這裡住過,那表示它非常黑
暗。可是不管它經過多少年多麼多的黑暗,現在住進去的人他點亮一盞燈的時
候,就照亮全部了,把幾百年的黑暗也全部趕跑了。一樣的道理,我們的內心從
無始輪迴以來到現在,因為都在輪迴裡面,所以內心都在無明的黑暗當中,那這
個黑暗已經很久了。但是如果了悟勝義實相、內心實相,如果了悟看到的話,這
個看到就會把這煩惱的無明黑暗剎那中把它滅掉,因為了悟了煩惱的空性嘛!了
悟煩惱是空性的話,在那個了悟的當時,這個輪迴的習氣、無明等等,一剎那就
會完全被燒掉,可以成就佛果。所以說,剎那而分別,剎那證佛果。一剎那之中
能夠把它分開來區分清楚,一剎那能夠證得佛果。但是就我們而言,不是一個經
常禪修者,禪修的力量威力也不是非常強大,就算是在一剎那一剎那之中看到內
心實相,馬上又被煩惱遮蓋,又再置於輪迴當中。但是假設一個人上輩子已經精
進做實修,已經常常觀修菩提心,已經快要證悟這樣的一個人,當他證悟內心實
相的時候,他能夠安住在那個證悟之中,讓這個證悟不斷持續,不會說又被煩惱
覆蓋,所以他就很容易成就佛果。我們就算是證到內心實相,為甚麼又輪迴呢?
因為看到了,剎那就消失不見,仍然被煩惱遮蓋住,因此又再度輪迴。


後面講到「無明罪障」這四個字,有它的意思。這個「無明」是指不明白、不了
解,不明白甚麼呢?不了解內心的實相,因為內心的實相本身就跟天空一樣,但
對這點看不到、不了解,因此執著這是我,有這種我執的想法,因此沒有了解到
內心就像虛空一樣遍及一切。所以這個是「無明」,「無明」產生之後會有罪障。
因為「無明」而不了解內心就像天空之故,就產生我執,接下去就會產生貪戀、
瞋恨、愚痴。譬如說忿怒怎麼來的呢?我們仔細分析忿怒怎麼來,譬如說對方打
我罵我的時候,我就非常忿怒,忿怒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是最為重要的,他是
微不足道的,他這樣傷害我,我會產生痛苦,我比較重要,我不能夠痛苦。」因
此就要跟他打架爭吵、打打罵罵,打打殺殺就是造業。所以這裡面講到「罪障」
的「障」,「障」就是我執,心裡面想到我--我--我,這個會形成障礙,因此這個
是我執,就是「障」。「無明」是不了解內心的實相,不了解內心實相的「無明」,
就會想到我--我--我,這個就會變成障礙,變成障之後會做罪。做罪會成熟在自
己身上,一般來講,第一個譬喻,佛經上面講的譬喻,譬如說,我把這個石頭丟
到天空上,或者我對天空吐一口痰,這口痰會掉到那裡呢?會掉到自己身上嘛!
因為天空廣大無邊,這樣掉上去當然會掉在自己身上。所以第一個譬喻是眾生這
麼多,其實內心祇有一個,但是一個內心我們會把它執著有「自」、「他」,所以
有這麼多人,因此執著有「自己」、有「其他者」,其實這好像自己的鎖,鎖自己
的腳,鎖著自己,如果要保護我自己的鎖,而要把自己的腳砍斷的話,痛也是自
己痛。因此「自己」跟「其他者」,其實就好像鎖跟腳的關係一樣,其實都是自
己呀!但是這點不了解,因為不了解這點之故,因此會產生、造作很多罪業,打
他、罵他、爭吵、傷害他,這就稱之為「罪」。所以煩惱是空性,當這個貪瞋痴
的煩惱出現的時候,對這些煩惱不要執著,不執著的話,就不會造業。如果說煩
惱是空性這點不了解、內心實相這點不了解—(這就是)無明,無明的情況之下,
認為我比較重要、愛護我自己、珍惜我自己,這就是「障」。之後因為重視自己,
對自己有執著之故,跟其他眾生發生爭吵、打架、怒罵的話,這就變成業,會造
業。

 
「罪」要消滅掉,「障」也要消滅掉。但是要把蓋障消滅掉的話,要證悟內心實
相,除此之外,沒有辦法消除自己的蓋障。所以佛經裡面有談到,明白的話就是
佛,不明白的話就是眾生,這是指內心實相。我們舉密勒日巴所提到的譬喻,如
果能滅掉煩惱就是佛,不能夠滅掉煩惱的話當然就是眾生。因此,用心來看著自
己內心的話,以這個方式,看到了煩惱,這樣就足夠了,因為在看到煩惱的時候,
煩惱自己就會消失不見。所以假設看到無明的話,無明就不見了,因為看到無明
就了解無明嘛!了解無明就不能說是無明,因為無明是不了解嘛!已經「了解」,
當然「不了解」就不見了,所以無明就沒有了。如果不是以這個方式,一般來講,
煩惱的惡業不能把它破壞掉,不能說想要把一個東西打爛掉就能把它打爛掉,這
是沒有辦法的,所以祇能用這個方式。所以輪迴的造作者其實就是煩惱,就是我
執。我們就原來來講,內心都是一樣,煩惱都是一樣,貪戀、瞋恨、愚痴、我執
等等,這些都完全相同的,但是業力不一樣之故,所以他的身體、外貌也不一樣,
財物受用的情況也不一樣,可是心一樣,煩惱一樣,貪瞋痴這些都一樣,所以本
質都是相同的。因此,應當好好地去了解內心實相,那才能把「罪」跟「障」滅
掉。是這個意思,這個非常重要,所以這已講了兩次了。


如果要把罪業蓋障袪除掉的話,蓋障袪除的方式就是證悟內心實相,前面已經講
過了。罪業的根本就是我執,所以在《三十七頌》裡面談到:「一切痛苦由追求
自己的快樂而來(諸苦源於欲自樂)。」因此因為要追求自己的快樂之故,就會造
業,這些業將來就會承受痛苦的果報。所以把它滅掉的方法是甚麼呢?這樣要把
我執滅掉將來沒有痛苦的話,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菩提心。當然,大手印的意義,
有人了悟,有人不了悟,內心實相也有人了悟,有人不了悟,但是利他的善心、
菩提心,不能夠欠缺,這個就非常重要。利他的菩提心應當好像母親對待她的獨
生子一樣,有這種慈愛關愛之心,這個菩提心非常重要。不管他有沒有了悟大手
印的意義,如果說他產生菩提心的話,就算是墮落到地獄去,在產生菩提心的同
時,不論他有了悟大手印的意義,還是沒有了悟,祇要靠著內心產生的菩提心,
一剎那就能脫離地獄的痛苦。這是釋迦牟尼佛的親身的經驗,曾經開示過的。所
以假設我執不能斷掉的話,那跟一切眾生都不能夠結下緣份,因為還有我執存在
的話,就好像冰塊,這些冰塊一塊一塊,彼此是不會相容的,祇是彼此相互碰撞。
但是假設把這冰融化成為水,這個要靠菩提心的力量,冰如果融化成為水的話,
水流到大海裡面就變成海水,所有的水流到大海都是海水,海水是一模一樣沒有
差別。所以這個時候沒有我執的心,能夠跟佛建立關係,也能夠跟眾生建立關係,
因為他沒有我執嘛!所以在灌頂時,一開始就是皈依,還有是發菩提心,這是因
為這兩樣都非常重要。


以心看著內心的話,這個部分要努力精進,好好做實修,把一些世俗的雜事慢慢
減少,之後好好去禪修自己的內心,讓內心產生利他的善心。這樣子的話,其實
自己不會吃虧,不會帶來痛苦的。《三十七頌》裡面談到,如果不這樣子做的話,
有我執的話,通常會注意自己的痛苦,注意自己痛苦的話,當自己的痛苦出現的
時候,這個時候因為祇有我執之故,沒有看到別人的痛苦,因此覺得自己非常痛
苦,自己的痛苦非常嚴重,那就會覺得痛苦很強烈。譬如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我執,
有利他的善心的話,就算自己有痛苦,但是有利他的善心之故,所以僅僅祇有看
到眾生的痛苦,在看到眾生痛苦的同時,因為心胸非常廣大沒有我執。因此祇會
看到眾生的痛苦,看到眾生痛苦的時候,就會覺得我的痛苦這麼小,微不足道,
跟眾生的痛苦比起來,我的痛苦祇算是小小的痛苦。那這樣子的話,遇到痛苦時,
對痛苦更能夠忍耐,導致自殺非常嚴重的這種情況都絲毫不會發生,因為覺得自
己的痛苦太小了,微不足道,眾生的痛苦是多麼的嚴重,就會有這種的想法。所
以這個利他的善心非常重要,因此應當好好禪修,產生覺受是非常好,如果還沒
有的話,也應該常常閱讀一些書籍,把這個部分一定要好好了解。所以裡面會談
到我執有甚麼過患、毛病,利他的善心有甚麼功德、好處,這些首先都要好好的
了解。


對內心實相有一點點的了解,能夠以內心觀察自己內心,能夠稍為做到的這樣的
一個人,而且他又有利他的善心,這樣的一個人,深結的罪業蓋障都很容易袪除
掉,自然就容易袪除掉。因為在菩提心產生的時候,或者是了悟內心實相的時候,
一切眾生的內心跟佛的內心,其實都是完全相同,會了悟到這一點。如果了悟到
這一點的話,就算是內心有很多妄念念頭,其實內心本質亦跟佛一樣,跟佛的內
心一樣無二無別--這是佛陀曾經開示過的,因此內心的妄念自然容易消滅掉,因
為了悟到自他無別,了悟到輪涅無別。所以當內心煩惱產生的時候,也會想到說:
「以我自己內心的煩惱來看,其實一切眾生的內心也產生這樣的煩惱來,是毫無
差別的,我的內心跟眾生的內心都一樣嘛!」因此發一個願望,希望我這個煩惱
能夠代替掉一切眾生的煩惱,我這個煩惱產生的話,我的心跟眾生的心是一樣
嘛!希望一切眾生的煩惱,以我這個煩惱把它代替掉,我這個煩惱就代替掉所有
一切眾生內心的煩惱,希望一切眾生的內心都不要遇到痛苦,都不會產生煩惱。
所以密勒日巴其實證悟到這一點,那同一樣的道理,身體產生痛苦的時候,也是
這個樣子的,一切眾生也會遇到這樣的痛苦。所以這個時候好好的誠懇祈請前
輩、聖者、上師、善知識,了解到我所產生的痛苦,其實眾生也有一樣的痛苦,
希望我這個痛苦能夠代替掉一切眾生的痛苦。常常這樣觀修的話,內心逐漸會產
生了悟的,這些都是前輩聖者的大恩惠教導之故。因此如果我們常常做實修的
話,不必非常辛苦勞累,了悟證悟仍然很容易產生,所以這個是利他善心的功效,
菩提心的功效。譬如說,當我產生一點點慈心悲心的時候,我就要想到:「其實
一切諸佛內心的慈心悲心,跟一切眾生內心的慈心悲心,也是一樣嘛!」所以希
望一切眾生都能夠產生慈心悲心,這樣子好好發願,好好的做禪修,這些都是菩
提心的功德。


這個段落我們談到的一個廣大利益,就是把多生多劫的罪障,能夠把它滅掉,這
要靠兩種菩提心的功德,但兩種菩提心是甚麼呢?兩種菩提心就是空悲雙運,就
是空性跟悲心雙運起來在一齊,這就是兩種菩提心。所以把兩種菩提心好好了悟
的話,那利益是非常廣大的。如果一個人產生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攝受之下抓一
小塊飯,在手中握一小團飯,給小狗小貓吃的話,而另外一個人,根本沒有菩提
心,用很多黃金去做供養做布施的話,兩個人比較起來,前者--有菩提心的那個
人,他所得到布施的利益還要更加廣大,清淨罪障的威力還要更加強大,為甚麼
呢?因為他有菩提心之故。所以這是菩提心的威力。因為有菩提心這一個人,如
此來做禪修的話,就會知道眾生的心跟自己的心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他會證悟
自他無別,輪涅無別,佛跟眾生也沒有差別,菩提心的部分都是一樣的,所以他
所做的事情,善根的威力非常強大,這點應該要好好了解。所以密勒日巴曾經說
過:「不要去斷掉萬法的根本,應當去斷掉內心的根本。」那怎麼樣斷掉內心的
根本呢?就是要了悟內心就像虛空一樣,如果了解這一點的話,那就是把內心輪
迴的根本把它斷掉了,這個部分要好好思維一下,這是一個關鍵重點。有任何問
題都可以提出來。
 

「嗟呼!以心之法不見離心義」,內心的法不能了悟離心的意義,這個內心的法,
內心本身是一個無明,所以上面不是有人這樣問:「無明從何而來?」因為去思
維這個心本身,這個問題是用心去思維,用心去想一想無明從何而來,這個能想
的心本身就是無明,所以如果了解這一點的話,就知道無明從何而來。好好的看
著自己的內心!


「以心之法不見離心義」,這個心能夠見到外面的一切萬法,心能夠看到了,所
以「以心之法」能夠見到了,見到甚麼呢?見到輪迴跟涅槃的萬法,不過就算見
到輪迴跟涅槃的萬法之空性,也不知道怎麼去稱呼它,也不知道給它取一個甚麼
名字,所以《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除了佛之外,沒有
眾生能夠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做「空性」,也不知道它是「空性」,所以佛就給它取
了一個名字叫做「空性」,這就變成佛法的特色。


我們休息一下,去洗手間,喝茶,然後把空性內心好好的想一下。

 

問:「請問仁波切,有時候好像會記得上輩子的事情,能夠知道上輩子的親人,
住的房子等等的情況,這是為甚麼?」


仁波切開示:「一般來講,能夠記得住上輩子的事情,這是罪障減輕的一個徵兆,
罪障減輕是因為相信業力因果,對眾生有慈愛悲心,所以罪障減弱,如果罪障減
弱的話,那逐漸逐漸就能記得前世的事情。」


問:「請問仁波切,自性跟自己的執著的不同,我們以為是自性,會不會是自己
的執著呢?」


仁波切開示:「關於我執,要看到內心實相之後,可以把自己的執著這個我執袪
除掉,一切萬法的自性是空性,自己的執著是指沒有「我」但執著有一個自己(「我」)
存在,心裡面想到我--我--我是誰--我怎麼樣--我怎麼樣?這個內心裡面的想法--
想著我,這個就是我執。有一個上師傳法開示,很多弟子來聽法,上師就告訴其
中一個弟子說:「你要把我執袪除掉啊!」那弟子說:「沒有啊!我根本就沒有我
執!因為根本就沒有找到嘛!」上師又問說:「那你來要幹甚麼?」弟子說:「我
來聽法啊!」這個「我」馬上就跑出來了--「我」來聽法啊!所以這個就是我執。
那這個我執指的是甚麼呢?就是經常心裡面想到--我要做這件事情--我要做那件
事情--我要快樂--我要避免痛苦,內心所想的那個「我」,那個就是我執。但是怎
麼樣去找這個我執呢?怎麼去分析了解這個「我」呢?那就要想一想,經常想著
--我要做這件事情--我要做那件事情--我希望得到快樂遠離痛苦,這個能夠想的心
是甚麼?這樣去分析一下,這個能夠去分析,這個能分析者就是智慧,必需用智
慧去尋找自己內心的實相。那這個智慧本身尋找內心的實相、了悟內心的實相,
這個我執就能夠滅掉,在我執滅掉的時候,就內心實相而言,以這個智慧去尋找
去分析把我執滅掉,那認識內心實相的時候,所看到外在一切的器物世界都是空
性,那自然會了悟這個自性,就是色聲香味觸等等,譬如色法,美麗的、不美麗
的,顏色紅黃花白,當這些形狀顯現出來的時候,它是剎那剎那浮現出來,就像
如夢似幻的這樣一個懷疑,它是空性,這點才能夠了悟。

 
如果了悟實相去除我執有甚麼幫助嗎?舉個例子而言,去除我執的話,會了悟內
心實相,會了悟一切萬法是空性。譬如說有一個人他是我的朋友,如果他罵我是
壞蛋、是一個笨蛋,用不好聽的話罵我的時候,我立刻就火冒三丈非常生氣,為
甚麼呢?因為這個時候我心裡面想著:「噢!他為甚麼罵我?為甚麼用這麼惡毒
的語言來罵我?」這裡面首先想到的是「我」,因為想到「我」之故,他為甚麼
罵我?所以又想到「他」,把「自」跟「他」完全分開,因為內心有一個「我」
這種執著之故,所以會想到「他」為甚麼用這個話那個話罵我?因此內心就會非
常忿怒生氣,那可見一切的煩惱都是從我執而來。或者這樣講,如果我的朋友稱
讚我講好聽的話,那時候我的內心不是飄飄然感到非常高興嗎?為甚麼?因為內
心經常想到「我」,然後想到「他」,「他」稱讚我,「他」講我多麼好--怎麼樣--
怎麼樣,所以那天「我」覺得非常快樂,這個時候有沒有想到「我」呢?有啊!
仍然有想到「我」。但是假設把這個我執袪除掉的話,沒有了這個我執,把「我」
袪掉的時候,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不管他講的是好聽的話或者是怒罵的話,聽
到的僅僅祇是聲音,聲音的話,就像是空谷回音一樣,譬如說我們對這個山谷講
一句話--啊,那就回響--啊--這個聲音,聲音祇是這個樣子而已,你不會對這個聲
音覺得說--我非常忿怒,或者說我對這個聲音非常生氣,為甚麼呢?因為聲音本
身都是空性,好聽的話也好,不好聽的話也好,都是聲音,聲音本身都是空性,
就像空谷回音一樣,所以一切萬法都如夢似幻,它都是空性,就有這個幫助。所
以如果把內心的我執袪除掉,了悟內心實相之後,會了悟一切萬法的自性都是空
性,如果了悟萬法都是空性的話,就有前面所講的這麼好的幫助了。


要把我執滅掉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內心有慈愛之心、關懷之心、菩提心。不過
就算我們現在內心有我執,我們內心裡面也有慈愛之心,不就是這個樣子嘛!祇
是現在的情況是,因為我們內心的慈愛之心,祇有對自己的家人、親朋好友,如
果祇會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有愛心的話,那就表示對敵對那個方面--仇敵一定有瞋
恨之心,一定會存在的。譬如說,如果有我執的話,這個房子本來不是我的,那
這房子被人毀壞掉,我也不會有甚麼擔心,可是買了之後,變成是我的房子之後,
因為加上了「我」在裡面之故,房子祇要受到一點點的損害,內心就暴跳如雷非
常生氣。譬如說一個人,當他變成這個國家的國王之後,這個國家所遇到的一切
困難、辛苦,等於是國王的辛苦困難一樣。如果組成一個家庭之後,那就會形成
家庭裡面的苦樂,許多人都會出現。但是假設有了菩提心之後,這菩提心裡面能
夠了解到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不管他是仇人親人,都是我的父母親。因此
對一切眾生都要有關愛之心,這個關愛之心就不會摻合瞋恨的成份,就算是對仇
敵也不會有瞋恨,因為他是我的父母親,我要關愛他,要對他有愛心。這種愛心
是很乾淨的愛心,因為不會摻雜到瞋恨的成份,所以這種愛心就稱之為菩提心、
大悲之心。因此我們要學習的慈愛之心就是這種慈愛之心,應當是遍及一切有情
眾生,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愛心。」


問:「早上提到的正念正知跟正解,它可以袪除我們這些傷害的這些想法,正知
跟正解是基於甚麼準則,是不是十正道呢?」

 
仁波切開示:「正知正解或者是正念,它的最主要的觀點就是--「內心即是佛」,
因為「內心即是佛」之故,安住在「內心即是佛」,這個安住就是正念正知。正
念正知的話,就能夠把這些妄念煩惱都滅掉。因為內心的本身即是佛,所以能夠
安住在正念正知了解這一點的話,這個了解就是智慧。所以在以智慧安住在內心
實相,維持這個正念正知的情況之下,當我內心的妄念念頭產生的時候,是好的
想法,還是不好的想法,當然就能夠察覺能夠了解嘛!如果了解的話,那就知道
說,把這個煩惱貪瞋痴的念頭,我要把它消滅掉,慈心愛心這個部分是我應當要
觀修的,善業就是慈心悲心這些,這是屬於善的,不善業就是業力煩惱。這些都
了解了,了解之後就會努力去做。因此慢慢地靠著正念跟正知、正解,就可以把
妄念逐漸袪除掉。所以有正念正知的情況之下,內心會逐漸逐漸清淨,如果沒有
正念正知的話,內心不能夠清淨。為甚麼呢?因為有了正念正知或正解,當內心
的妄念、煩惱出現的時候,能夠分辨清楚,這個是善的想法,那個是不善的想法,
因此我要把不善的想法滅掉。或者是說,僅僅祇是認識妄念,妄念也會解脫,因
此內心是純淨的。但是假設沒有正念跟正知的話,沒有察覺的話,妄念出現時,
出現了很多不善的念頭也沒有察覺,因此追逐這些不善的念頭而去,就會造業,
所以心不會乾淨。所以有正念跟正知的話,心會乾淨,如果沒有正念跟正知的話,
心就不會乾淨。」
 

問:「譬如說,現在我跟朋友吵架,我生氣的時候,我就罵他,罵完之後,想到
仁波切的開示,我又後悔,因此以心觀察自己的內心,這個忿怒、妄念就消失不
見了,但是前面罵他的這件事情,是不是因為我上輩子的業力所形成的呢?」


仁波切開示:「這個當然可以這樣講,說是上輩子的業力,因為首先,會去罵他,
做出這樣的一個舉動,是因為煩惱的原故。因為煩惱的原故,所以我去罵他,那
煩惱從何而來,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那我執以及煩惱是上輩子上輩子以來所累
積的,已經很多了,累積到現在都還存在,因此跟朋友一言不合,這才會走去罵
他,這些都是煩惱所形成,煩惱也是上輩子的業力所形成。首先上輩子有煩惱造
這個惡業,造業這個習氣就留存在我們的內心裡面,有這個習氣,會讓我們感到
一個身體。譬如說忿怒,忿怒是地獄的因,由忿怒而造就很多忿怒的業,這些業
累積形成習氣,充斥在我們內心之中,將來投生的時候,這個內心的習氣就形成
地獄的身體,變成地獄道的眾生。或者說,慳吝貪戀之心造就惡業,這惡業讓貪
戀瞋恨的習氣,充斥在我們內心之中,因此將來投生的時候,由這個內心的習氣
成熟而形成一個身體,甚麼身體呢?餓鬼道的身體,就投生在餓鬼道了。所以這
些都是由以前的習氣所形成的。所以說,跟對方發生爭吵怒罵,這是受煩惱的控
制,煩惱從何而來,從我執,而且是從上輩子所累積的習氣而來!」
 

續問:「現在的問題是,醒來了,(知道)罵人不對,這個「醒來」,是不是要靠福
氣或者是上師加持才能「醒來」呢?」

 
仁波切開示:「要察覺自己講的這個話是不對、不好、不應該這樣子做,要靠的
是自己內心的正念跟正知,由這個正念跟正知去察覺,知道對他講的這些話是罵
人的話、是不好聽的話,是不應該這樣做。所以要了解講這些話是惡業,惡業會
有甚麼果報,不好的果報,如果我講好聽的說話、做善業的話又會有甚麼果報,
這些都要好好的了解。這些都了解的話,慢慢就會行善去惡,逐漸逐漸這些(爭
吵怒罵)都不會去做的。所以當妄念煩惱產生的時候,或者是造惡業發生爭吵的
時候,怎麼去察覺我現在做的是不好的呢?那就要靠正念跟正知。如果說,由正
念正知知道善業有甚麼功德,不善業有甚麼過失,就會謹慎約束自己,逐漸逐漸
就不會去做。有些人不太了解,因此就想說:「罵他就罵他,又怎麼樣,將來又
會怎麼樣?」不是的!因為在瞋恨的時候,在瞋恨的情況之下,會造惡業,造了
惡業,這個瞋恨會形成一個習氣,種在我們內心之中,種在內心之中將來會成熟,
成熟出來會成熟惡道的痛苦。譬如說,忿怒的話,是地獄道的痛苦,貪戀慳吝之
心,將來會成熟種下在餓鬼道的痛苦,這些痛苦都非常難以忍受。所以了解這點
的話,就應該不要去做。所以好好觀察一下自己內心,察覺的話,妄念出現了,
它會自然消失掉。這樣子的話,就不會累積這些習氣。如果說用這個方式了悟空
性的話,那這個妄念產生,讓它消失,不會累積很多習氣。這個如果不去管它的
話,它會累積習氣,就好像是一顆種子種下去,我們現在種下很多種子嘛!瞋恨、
貪戀、慳吝等等很多種子,都種在內心裡面,這些種子將來會發芽,發芽將來會
變成一棵大樹,大樹會結出很多果實。所以那個時候,會成熟成為地獄道的痛苦、
餓鬼道的痛苦,那時候就後悔莫及。所以這是業力成熟的情況,有的是下輩子成
熟,甚至有一些這輩子就成熟。所以這點一定要了解的。這個一定要經常依正念
正知,這種情況就好像說,我們造惡業,將來果報出現,就好像我們現在大家都
在拍照片、拍電影一樣,現在拍了,將來在電影院會放映出來,所以以後放出來
的時候,自己會遇到很多痛苦。所以這點一定要了解。

 
痛苦的根本是我執,快樂的根本就是利他善良的心。因此由一個根就會長出果實
累累,所以一定要好好做一個了解。如果有正念跟正知,對現在自己所做的甚麼
事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話,就逐漸能夠把根本斷掉,為了要達到這個目標,
所以佛陀經年累月再三的開示,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很多的教法,這裡面所要講
的內容是甚麼呢?我們人類有一個身體,但是有了身體之後,就要衣服、食物、
藥品等等,需要的東西非常多,可是這一切的需要目的何在?為了保命!但甚麼
是命呢?命其實就是智慧跟悲心,智慧是甚麼呢?智慧就是正念跟正知,能夠去
區分清楚煩惱不善業,還有甚麼是善業,把它明白區分開來,這個是正念正知,
這個是智慧。那不善業是甚麼呢?不善業就是我執。把我執滅掉的方法就是慈心
悲心。因此有正念正知的話,就有智慧,用這個智慧來觀修慈心悲心把我執滅掉,
那就是空性跟悲心雙運合在一起,這就是佛陀,就成佛。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內心
跟我執結合在一起的話,那就變成輪迴的眾生。所以心本身看它跟甚麼配合,如
果我們的心跟利他善心配合在一起,就會成就佛果。如果把自己的心跟我執配合
在一起,那六道輪迴永遠不會窮盡,這個差別一定要了解。


大手印的意義如果要了悟的話,我們作一個譬喻,眾生的內心跟佛陀的內心其實
都是一樣的,就像這個「電」一樣,世界上有很多「電」,每個國家每個地方都
有「電」,但是講到「電」它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如果沒有「電」的話,我們今
天就不用上課了,因為沒有咪高峰,然後也看不到甚麼東西,也不能打電話,也
不能看電視,沒有「電」的話,甚麼事也不用做了,所以「電」非常重要。那眾
生的心也是「電」,佛陀的心也是「電」。但是眾生的心好像是這個「電」不通,
因為他有我執之故,這好像電線裡面祇有一根線一樣,我們知道電線要有兩根--
一根陰電、一根陽電,所以如果說有我執的話,這個心本身是「電」,可是好像
祇有一根線一樣,它不能夠通電,電不能來往。那佛陀的心是因為祂有菩提心之
故,所以佛陀心的「電」好像有兩根線一樣,有陰電跟陽電結合在一起,所以「電」
就出來了,它就可以發揮很多功效。現在假設一個人觀修慈心、善良的心、利他
的心,把這個我執去掉的話,他內心的這個「電」就通了,好像兩根電線合在一
起一樣,因此這條電線就會跟佛陀的電線合在一起,內心的「電」跟佛陀的「電」
就會合在一起,因為「電」可以通來通去。如果祇有我執的話,好像這個電線裡
面祇有一根銅線一樣,「電」就不能來往,因為祇有一根銅線嘛!因為一定要兩
根銅線「電」才可以來往,對不對!所以如果觀修慈心悲心把我執袪除掉的話,
那我們內心的「電」,好像有兩根銅線一樣,它就可以通電,可以來往。那這個
「電」要通到那裡去呢?通到佛陀的心裡面,跟佛陀的心會結合在一起!所以會
得到跟佛陀相感應,跟佛陀相感應有甚麼好處呢?我們會這樣子問,那會證悟到
大手印的意義,會了悟大手印的意義,會成就佛果,所以世俗菩提心--慈心悲心
非常重要。假設一個人他沒有世俗菩提心,沒有慈心悲心的話,怎麼跟他講解大
手印的意義,怎麼跟他講解心性直指,他也不會了悟,因為這個時候他的內心有
我執存在,因此就好像祇有一根銅線的電線一樣,不能通電,所以怎麼跟他解釋
大手印的意義,他也不會了悟,也不會證得佛果,因為他好像電線祇有一根銅線
一樣,不能通電,所以跟佛陀的電也不會發生感應的,這點一定要了解。就我們
內心有的「電」跟佛陀內心有的「電」而言,大家都是一樣的,都是屬於佛陀的
兒子,都是佛子,就像一個家庭的子女一樣,祇不過說,有些兒子他可能努力學
習、努力觀修,因此他做了國王,有些兒子可能做壞事被關到監獄裡邊去,但是
無論如何都是同一個父母的子女,都是一樣的。」


問:「請問仁波切如果一個人像前面講的,內心的「電」跟佛陀的「電」如果通
在一起的話,那死掉之後,那「電」會分解嗎?它還在嗎?它會去那裡呢?」


仁波切開示:「前面所講這個譬喻,意思是指一個人已經觀修慈心悲心,所以他
內心的「電」可以通了,跟佛陀的心的「電」通在一起,如果是這樣子的一個人,
就算這輩子沒有證悟大手印的意義,未能即身成佛,但是因為他的內心有了慈心
悲心之故,他死的時候,他的慈心悲心可以帶走,因為帶走了慈心悲心之故,下
輩子投生在善道,生生世世投生在善道實修,逐漸逐漸成就佛果,下輩子投生在
善道,很容易成為比丘出家人,世世禪修,觀修慈心悲心、菩提心,不斷地增長
增廣,一直投生在善道,慢慢慢慢就會成就佛果。那為甚麼會投生善道呢?因為
如果內心有慈心悲心這樣的一個人,首先他很容易就做布施,因為他有慈心悲心
之故,會利益眾生嘛!他會布施,布施的話,將來容易得到財富的果報、富裕的
果報,投生在善道。因為他有慈心悲心的原故,他會持守戒律,持守戒律的話,
不會去傷害眾生,因此以持守戒律,得到天道人道的身體。因為他有慈心悲心的
原故,所以別人傷害我、罵我、打我的時候,我不會忿怒生氣跟他打架,所以他
會修到安忍。修到安忍的話,將來他就會投生在人道跟天道。所以人道跟天道的
主要的因,就是布施、持戒跟安忍,由布施得到財富的果報,由持戒得到人道跟
天道的身體,由忍辱得到外貌非常的莊嚴,有沒有聽說看到過醜八怪的天神?不
可能嘛!因為他們以前都修忍辱。所以有觀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的人的話,他自然
就做到布施、持戒、安忍,因此之故將來下輩子一定投生在善道。將來投生在善
道,那逐漸逐漸就會成就佛果。」

 
問:「請問仁波切如果遇到往生者的車隊的時候,身為佛教徒應該怎麼做呢?是
不是向往生者講述一些死亡無常的道理,還是其他的問題?」
 

仁波切開示:「就往生者而言,我們看到時最重要是要觀修慈心悲心、愛心,這
是最重要的。對他產生愛心、菩提心,對他做這樣的一個觀修,為甚麼呢?因為
往生者其實他已經死亡,可是他的我執並沒有斷掉,如果我執沒有斷掉的話,就
會執著有一個「我」,因為執著有一個「我」之故,有這個我執,就會投生,會
得到一個身體,會投生在某一個地方,因此會出現六道的景象,這樣就會投生。
所以假設我們對他產生一個悲憫之心,觀修強烈的菩提心的話,菩提心的力量能
夠滅掉我執。所以如果我們觀修強烈的話,能夠讓他出現一個清淨淨如的吉相,
能夠幫助他投生在淨土,這個方面都非常有幫助的。所以對他觀修悲心、愛心之
後,念誦「嗡瑪尼啤咩吽」,好好的迴向給他幫助他的話,就對他投生在善道、
投生在淨土,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觀修慈心悲心是最重要的。
 

對愛心的威力一定要了解,愛心的威力是非常強大的,如果一個人在美國一個人
在香港,假設如果對方是一個我非常關愛的人的話,這個時候一想到他,我內心
就非常快樂。譬如說,當他打電話過來的時候,我的內心就會非常快樂,這是因
為我非常愛他的原故,所以這就是為甚麼愛心能夠把我執滅掉。我執滅掉的時
候,內心就會非常快樂,因為我非常愛他之故,所以想到他我就很快樂,他打電
話過來,我也很快樂。這個就是愛心的力量,所以那就要了解,就算這個人已經
死掉了,可是我對他有愛心有關愛的力量之故,我跟他就能正關係、正緣份,當
我跟他有正緣份的情況之下,我對他觀修愛心,觀修慈心悲心,或者念誦「瑪尼」
咒迴向給他的話,他一定可以得到。就像剛剛講的美國跟香港,其實香港非常遙
遠,但是為甚麼他打電話來我會覺得非常快樂呢?想到他我會非常快樂呢?這是
因為我愛他的原故,那一樣的道理。所以這個亡者、往生者就算他已經死亡,但
是因為我非常關愛他,愛心就會發揮它的威力,因此我念誦「瑪尼」咒語,或者
我觀修菩提心給他,迴向給他的話,他一定會得到幫助,這是肯定的。佛陀曾經
開示過--愛心的力量比太陽的力量還要強大,因為太陽的力量祇能袪除掉寒冷的
痛苦,不能袪除掉內心的痛苦,不能袪除掉生生世世的痛苦,但是愛心的力量能
夠袪除內心的痛苦,能夠袪除生生世世的痛苦,所以內心愛心的力量一定要好好
相信,它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譬如這個人有信心之故,所以我們就能了解,如果
遇到我們親人死亡的話,對他一定要產生強烈關愛之心,以關愛之心對他修菩提
心,念誦「瑪尼」咒語,迴向給他的話,對他一定會很有幫助的。


前面談到這個關愛之心,我們每個人跟他的朋友、好朋友、親人之間,都有這個
愛心,但是佛陀(跟我們)的差別就在這裡,佛是對六道所有的眾生都有愛心,本
尊對六道所有眾生都有愛心,也就是這個原故,所以為甚麼我們觀想本尊、祈請
佛陀、念誦咒語、念誦祈請文,會得到加持的力量,這是因為諸佛本尊對眾生的
愛心不分遠近親疏,都關愛一切的眾生。當得到這個加持的力量的時候,逐漸就
能夠把我們的我執滅掉,把痛苦滅掉,這是因為得到加持的原故。這是因為諸佛
本尊都有愛心之故,所以我們就會得到祂的幫助,得到祂的利益。
 

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的形象,這實際上在無量劫無量劫之前觀世音菩薩已經早
就成就佛果,可是為了利益眾生之故,在現在佛陀出現世間的時候,觀世音就化
成菩薩的形象,幫助佛陀利益眾生,化成的形象就是一個千眼千手的形象,以菩
薩的形象亦有像舍利子講經說法作開示,不過實際上它的意義是甚麼呢?這個千
手是助我一臂之力,對三界輪迴任何的一個眾生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因此嚴
格來講千手是象徵,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手,因為任何一個眾生的前面,觀世音菩
薩都對他伸出一隻手臂去幫助他。那這個千眼是看到一切所有眾生的苦樂,都完
全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實際上講千眼那也是代表的意思,要說明的意義其實是每
一個眾生的前面,觀世音菩薩的眼睛都看著他,都對他的痛苦與快樂完全了解得
清清楚楚。所以有一個美國人就問:「千手千眼菩薩的這個形象,化了一千隻手
一千個眼睛,身體祇有一個,其他的手與眼睛都沒有身體,這樣的講法,確實是
真的這個樣子。因為觀世音菩薩其實沒有(固定)形象,祂的手跟眼睛要表示的
是,每一個眾生的前面都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都伸出一隻手去幫助他,觀
世音菩薩的眼睛都在看著他,了解他的痛苦與快樂。因此可以說一切諸佛之中,
父親就是觀世音,母親就是至尊度母。把慈心跟悲心凝聚在一起,就能化成一個
具體可以看到的形象,就變成觀世音。所以任何一個人,如果他是男生,他的內
心有愛心、悲心的話,其實他就是觀世音;如果她是女生,她的內心有慈愛之心
的話,其實她就是至尊度母。假設一個人的外型看起來跟觀世音的形象完全一模
一樣,可是內心沒有慈心悲心的話,將來也是投生在餓鬼道,投生成邪魔,沒有
任何用處,沒有精華可言。所以諸佛本尊主要不是這個身體的外型,是祂的內心。
因為人的內心慈心悲心非常重要,可是因為人的外型男生女生不一樣,因此之
故,所以就算出家的戒律也不一樣,有比丘的戒律,有比丘尼的戒律。順著這樣
的一個情況,去利益眾生的時候,就會示現成不同的形象,因而示現成有男有女,
所以有至尊度母的形象,有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本尊示現成兩種不同的形象。總
而言之不管任何一個眾生,不管如何都有這個觀世音菩薩,都會對他伸出援助之
手,都用眼睛看著他的苦樂,都會去幫助他。所以內心的慈心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我們要努力觀修的。」
 

問:「請問仁波切從前自自然然就會幫人家算命,自然就會得到感應,遇到有一
些人自然生病,不要理它就會好,那以後是不是不要幫人算命比較好呢?或者是
用算命來勸人學佛呢?」
 

仁波切開示:「一般來講,占卜算命能夠不要做會比較好,為甚麼呢?因為占卜
算命不去做的原因不是說它不準,而是它會增加很多妄念。譬如說,占卜算命裡
面所謂要發生的事情,其實主要都是自己的業,上輩子的業。譬如說,上輩子的
業會生病的話,我們也占卜跟他講說你會生甚麼的病,可是本來是上輩子的業導
致這個病,現在這樣子占卜算命,他就會很相信:「我會生這個病!我會生這個
病!」因此導致他這個病會更加嚴重。所以占卜不管算得對還是不對,總是會讓
他增加很多妄念的念頭,胡思亂想會增加得越多,這樣子對病情不會有改善。所
以要相信一切苦樂都是我上輩子的業,因此之故,好好地誠懇祈請上師、三寶,
努力行善去惡,然後對自己上輩子的業所承受著的苦樂,去接受它就好了,而且
我們亦不得不接受,因為果報是自然成熟的嘛!所以也不要去管它,反正果報成
熟了。在果報成熟的情況之下,好好去修法、拜佛、接近善知識、行善去惡,還
是更加的好,這才是應該努力去做的。譬如說,舉個例子而言,現在有一些人生
了一個小小的病,馬上去買各種的藥來吃,他想:「有病治病,無病就保養身體
嘛!」可是本來是一點小小的病,因為買很多藥吃之故,把這個病變成一個嚴重
的病,一樣的道理。業力本來就是會感到一點點的痛苦,這是真的,可是因為算
命之故,跟他講他會生這個病,這個時候他內心就會胡思亂想,想很多,所以本
來業力所感到的果報祇有一點點痛苦,因為想太多之故,會變成很大的痛苦。所
以與其如此,還不如相信業力果報,反正以前造作的業也不能夠躲,所以苦也好,
快樂也好,都是自己上輩子的業,現在趕快行善去惡、努力布施、修法、念經拜
佛,這個還是比較重要。」


問:「請問仁波切坐公車走路的時候,心中念咒,觀想佛光照射每一個人,祝福
他們,這樣可以嗎?還是祇有念咒祝福他們就可以了?在走路的時候用眼光注意
一個人,念咒,迴向,念阿彌陀佛祝福他,還是注視一群人,念佛號去祝福他們,
有甚麼力量的差別呢?」


仁波切開示:「一般來講,念咒語是非常好,但是就密咒乘門而言,能夠同時觀
想本尊、佛陀、放光照射,再配合念誦咒語的話,那會更加的好,威力會更加強
大,尤其是密咒乘門的學習者,應當不要離開本尊的觀想,所以經常都要觀想本
尊,這樣會更加的好。其實不管遇到的是一個人也好,遇到很多人也好,念誦咒
語、觀想本尊佛陀的時候,應當思維是利益遍滿虛空的一切眾生,不管是遇到一
個人也好,遇到一群人也好,應當都是這個樣子。這樣子的話,那自自然然,這
個所念誦的咒語、所作的觀想,就能夠利益廣大的眾生,遇到一個人也是一樣的。
但如果說祇有遇到特別的一個人,他要罵我傷害我的時候,那這個時候就要想一
想:「他上輩子也是我的媽媽。」一方面我要修忍辱,修忍辱可以圓滿我的福報,
另一方面也是一樣的,觀想佛陀、念誦咒語、放光去照射他利益他,這些也都要
做,這樣做就非常好。」

 
「以所作法不悟無作義」--以這個造作的法,沒有辦法了解不造作的意義。以這
個造作的法,我們所做的事情當然非常多,這些都是造作的法,如果說這些造作
的法不能用來滅掉我執,不能用來產生菩提心的話,那對於大手印的意義就沒有
辦法了悟,沒有辦法了悟無造作的大手印意義,但是仍然有幫助的,就是在暫時
方面的,投生在天人善道,這些都有幫助。但是在究竟上,想要了悟大手印的意
義,那可以說是不大可能。所以身體跟語言方面,很多行為一定要配合實修,所
配合的實修,是一定要配合菩提心的實修,因為也祇有靠著菩提心的實修,才能
夠把煩惱滅掉,能夠把我執滅掉。有一個格西讀了非常多年的經論,量論都非常
精通,因此就跑去問密勒日巴:「你了解量論嗎?」密勒日巴沒有讀過佛學,所
以甚麼都不懂。密勒日巴就說:「沒有,我完全不了解量論。」那格西就說:「如
果你不了解量論的話,那你怎麼樣子開示佛法呢?」密勒日巴就答:「雖然我不
了解量論,但是我了解我的內心,這樣算不算了解量論呢?」因此如果說懂得很
多的話,了解天文道理很多,但是不能夠了解自己內心的話,那就不能發揮很大
的用處。心本身會指揮我們的身體跟語言,會做就很多的業,有時候善業,有時
候不善業,但是應當讓我們的內心清淨,做善良的行為、利他的行為,這樣子的
話才會對我們有幫助。譬如說,一個小孩子到學校,他讀書讀了這麼多年,也學
習很多了,可是他沒有學到怎麼去調伏內心,沒有學到要有一個善良的心,畢業
之後,他就會去做壞事,那以前學校這麼多的心血不是白白浪費掉了嗎?為甚
麼?因為就算學習了很多學問,但是他不了解自己的內心,沒有調伏內心,沒有
慈心悲心,那以前的學習都浪費掉了。所以不管是聞思佛法了解多麼的多,一定
要配合菩提心、善良的心來做實修,這樣子的話,這些學習才能夠算有用處。

 
「如求得彼離心無作義,斷自心根本而住赤裸本智」,如果想渴求得到那個離心
無作的意義,應當斷自心根本而住赤裸的覺性本智。「離心意義」--離開內心不
可以思維的意義,如果了悟的話,就沒有甚麼事情可以做了。這個我們這一輩子
裡面,身體、語言、內心做的事情非常之多,非常忙碌,而且對這輩子眼前的榮
華富貴有很多的貪戀執著,但是如果了悟「離心」不可言詮的意義的時候,就會
了解世俗輪迴這一切都如夢似幻,這樣如夢似幻的話,就沒有精華可言,因此自
然就會把它放棄。所以在無我的意義上面,一定要好好精進努力。了悟內心實相
的話,內心的實相就像天空一樣廣大無邊,這個時候不會去思維,也不會去分析
--內心的實相它是成立呢,還是不成立呢?這些思維根本就不會存在。所以以心
看著內心的時候,這個時候,澈底認知內心實相的時候,了悟內心實相的時候,
這個就稱之為「覺性」。一般講,大圓滿的本智、大的覺性,這個是用內心去看
著內心,了悟內心實相的時候,這個了悟的心稱之為「覺性」。密勒日巴說:「自
己的覺性之中,對妄念不要有任何執著。」所以這裡談到「赤裸的覺性本智」,「覺
性」就好像是一個人,胡思亂想的念頭就好像是衣服,用心看著自己內心的時候,
了悟了內心實相,這個時候的內心實相本身,沒有任何妄念的干擾,沒有任何的
妄念執著附在它的上面,沒有這種執著存在,那就好像說沒有衣服一樣,所以稱
之為「赤裸的覺性」。

 
「念頭染垢之流當清澈,所顯不作破立住本地」,因此念頭污垢的河流,如果讓
它清澈的話,那所顯現的部分,也不把它破掉,也不把它安立,這樣就能夠安住
在原來的地方--內心的本來面貌裡面。如果以內心看著自己的內心來做觀修的時
候,內心的妄念都會很多很多浮現出來,這是佛陀曾經開示過的:「眾生本來就
是佛,但是被偶然的污垢所遮蓋。」這些妄念都是偶然的污垢,但前面所講到的,
安住在看到自己內心的時候,這些妄念自己出現,自己會消失掉,祇要對它不要
執著的話,它自然就會消失掉。所以這個妄念念頭的染垢,這個河流,它自然就
會清澈。當這河流清澈的時候,所顯現外在的景象,也不破,也不立,維持在原
來的本來面貌當中。這個觀修大手印意義的時候,善的妄念、念頭產生的時候,
也不要去想:「啊!這個念頭是非常好的,我要去追求它,要越來越多!」煩惱
的妄念出現的時候,也不要去想:「啊!這個煩惱的妄念是最壞、不好的,我要
把它破掉!」為甚麼呢?善良的念頭也好,不善良的念頭也好,都是自己的內心,
都是一個,就祇有內心這個源,這個源都是相同的,它的根本之處祇有一個。因
此祇要放在內心實相上面,安住在原來的地方--內心實相上,這樣就可以了,就
好像木頭去幫助火,火勢會很猛烈一樣。因此說,就算善業的念頭也不必去幫助
它,讓善業的念頭越來越多,不必這樣做。不善的念頭、煩惱出現的時候,也不
要去打擊它要把它滅掉,這些都不必去做。譬如說,對上師產生強烈信心的時候,
其實內心實相本身,沒有絲毫改變。又譬如說,不善的煩惱妄念出現的時候,祇
要放在內心實相上面,這個煩惱它自己也會消散得無影無蹤。因此,如果能夠了
悟內心實相的話,這個了悟就是一個本智的熊熊烈火,能夠燒掉一切。


《第三節完》
 


Recording 錄音 (4/4)


《第四節》


我們剛剛談到煩惱妄念污垢的河流,使它清澈之後,所顯不必作破,也不必作立,
應當安住在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可以了,這個是講實修的段落。現在在做實修的
段落,好的念頭出現的時候,壞的念頭出現的時候,不必做任何的措施,應該在
任何所顯出現的時候,應當僅僅安住在正念正知上面,去認知這個妄念,這樣子
就可以了,所以祇要維持正念正知就可以了。譬如說,把木頭掉到火裡面去,不
用管它,因為它自然就會燃燒起來。所以安住在正念正知的意思是指,對妄念不
要去追逐。譬如說,這個是好的念頭,我去追逐它,我要更多更多;這個是不好
的念頭,我要想辦法把它滅掉,這些都是不必要。譬如說,慈悲心的觀修,在大
手印禪修的時候也不需要,慈心悲心非常好,我要使它增加越來越多,實際上,
在大手印觀修的時候,這個也不要做。

 
雖然這裡談到所顯無取無捨,所顯不作破立安住在原來的地方。雖然講是這樣子
講,不過如果說已經證悟內心實相之後,也好好作觀修,這個時候對好的念頭、
不好的念頭,這些妄念的念頭,自自然然不要去作破跟立,它自然就會消失掉。
不過一般來講,對初機實修者而言,用這個方式,小的妄念容易自己消滅掉,大
的妄念沒有辦法。這個時候對初機者而言,要特別好好的提出,譬如說瞋恨之心
是地獄的原因,它是不好的,了解它的過失,誠懇的祈請本尊、觀想本尊、觀修
菩提心,這樣子配合在一起的話,那可以把那些小的妄念斷掉,而且要思維、觀
修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觀修菩提心,這樣子的話,就比較容易把小的妄念斷掉。
之後,小的妄念一個斷掉,兩個斷掉,逐漸逐漸觀修,觀修的力量會越來越強大。
觀修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話,將來不做破立的時候,大的煩惱也可以解脫了,所
以能不能解脫大的煩惱,這個煩惱能不能幫助實修,到底能不能使煩惱解脫掉,
那就要看自己實修力量的大小來決定。


「無捨無取顯有大手印」,這個是對「善」跟「不善」不作取捨,這是證悟大圓
滿的一個證悟的徵兆。證悟大圓滿之後,那這個五毒煩惱,立刻就可以把它滅掉,
立刻消失掉,這是一個證悟的徵兆。但是並不是說,它一直都是馬上立刻消失掉
的。譬如說,早上觀修好像能夠把煩惱消滅掉,但是晚上又不能消滅掉,好像非
常困難。所以要再三觀修再三觀修,使觀修的力量越來越強烈,經年累月來做實
修。仁波切說,他們其實修了十五年二十年之後到現在,還是一直在做實修,因
為如果不做實修的話,沒有多久,就跟一個世俗的凡夫俗子一樣,沒有甚麼差別,
所以實修不能夠中斷,要持續地去做。


「顯有大手印」的「顯」是外在的器物世界,「有」是六道的一切眾生。所以凡
是所取的對境,所執取的對境--色聲香味觸等等,這是所顯。特別是其中的色法
跟聲音,凡是眼睛所看到的,凡是耳朵所聽到的,譬如說,凡是眼睛所看到的,
看到就是看到了,但是不要去產生--啊!這個是好看--那個是不好看--這樣子的妄
念,維持在正念跟正知上面,這個妄念不會形成蓋障,妄念自然就會消失不見。
所以因此之故譬如說色法,譬如說今天很多人來這裡,眼睛放眼看過去,就是僅
僅祇是看到很多人,這樣子也就過了,心就放在眼睛所看到的很多人,這樣子也
就過了,不必再給它作任何的執著,作區分--這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這些執
著不需要。看到這麼多人,心就是看到這麼多人,心不必產生執著,內心應當感
覺好像看到鏡子裡面的影像一樣。如果聽到聲音,心也就是聽到了,這樣子也就
過了,不必再給它區分--這個是好聽的聲音--為甚麼這麼樣--那個是不好聽的聲音
--如何如何,這些執著都不要產生。安住在正念正知之中,這就是安住在見地上,
那就是見地對我們已經產生幫助了,對我們的苦樂產生幫助了,對我們解脫煩惱
的束縛也產生幫助了。現在的煩惱,就針對我們這輩子的煩惱,脫離煩惱而言,
產生幫助。而且煩惱本身就是妄念,所以未來下輩子對我們還有幫助,能夠把將
來的煩惱妄念把它淨化袪除掉。其實,「有」的部分就是「有」、「顯有」,「顯」
就是「所顯」,之後「有」就是六道眾生。對六道眾生要觀修大悲之心,因為如
果認識內心本貌的話,會得到很大的幫助。如果不認識內心本貌的話,輪迴裡面
的痛苦無窮無盡。所以想一想,這些眾生多麼的可憐,應當對眾生觀修悲心。
 

「以由賴耶無生習氣障蔽醒」,由阿賴耶無生之故,從習氣障蔽醒覺過來,沒有
受到習氣的障蔽。阿賴耶識像天空一樣,因此,不必要去作任何的執著,因為天
空不能說它從甚麼地方來,消失在甚麼地方,中間安住在甚麼地方。阿賴耶識也
是如此,最初沒有產生,中間也不安住,也沒有任何的執著,就像天空一樣,因
此是明空雙運。這時候在裡面所出現的一切妄念,自性本身都是空性,這樣子做
的話,就能夠把妄念轉變成為法身,因此就像天空,就像天空跟雲朵的關係一樣,
如果這樣子做的話,妄念自然會消失,不會累積習氣,能夠脫離習氣所形成的遮
蓋。所以因此之故,在阿賴耶識之中的妄念本身,都是無生,讓它自然消失掉之
故,不會形成習氣,因此由習氣所導致的遮蔽,這個蓋障這個部分,也自然的醒
覺。

 
「不為迷惑計算住無生精華」,前面談到內心本然不生,所以安住在內心本然無
生的狀態的時候,也會產生很多的懷疑,這個「迷惑」是懷疑的意思,迷惑懷疑,
心裡面想到:「噢!這個是內心實相嗎?是嗎,還是不是呢?」這個「迷惑」的
魔是四魔之一,這個就是懷疑之魔,這是我們經常談到的四魔之一。如果有這種
懷疑的時候,那會產生更多的妄念,這妄念會把內心遮蓋住,所以這些懷疑根本
就不需要,要想辦法把這個懷疑袪除掉。或者說,有時候看到內心實相,看到了,
然後產生懷疑:「這是不是內心的實相呢?」或者有時候,解釋大手印的意義,
了解大手印的意義,了解的時候,心裡面也會產生懷疑:「噢!是嗎?不是嗎?」
祇要懷疑一產生,大手印的意義就丟掉了,找不到了。所以當內心的妄念出現的
時候,對這個妄念不要有執著,祇要不摻雜執著的話,妄念自然消失掉。但是當
妄念消失掉的時候,內心的實相會浮現,可是內心的實相浮現的時候,心裡面就
產生懷疑,這「計算」的意思就是--是或者不是兩邊算來算去。內心的實相浮現
的時候,心裡面想著:「是內心的實相嗎?不是內心的實相嗎?」盤算它,心裡
面很多念頭的盤算,祇要有這種念頭的盤算,那內心實相就丟掉了。所以這些是
或者不是,這些內心的盤算也不需要,這些懷疑也不需要。內心沒有任何妄念的
時候,非常乾淨的那個時候,就是佛,因為佛已經開示過了,佛早就講過了,這
是佛所確定的。所以這是「無生精華」,這裡談到「無生精華」,內心的實相,沒
有任何念頭妄念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無生的精華」,應當安住在這裡,祇要
安住在內心實相上面,也就可以了。


「所顯自顯心之諸法皆窮盡」,所顯現的色聲香味觸,讓它顯現出來的時候,我
們現在的內心很多妄念,這些所顯對境顯現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執取:「它是
甚麼?它是這個!它不是那個!它是甚麼呢?」這些全部都是屬於妄念,妄念就
是雜質。在實修的時候,煩惱妄念產生很多,祇要去了解--這個是善的念頭--這
個是不善的念頭,這樣子的話,祇要去了解它就夠了。內心不要產生執著,就煩
惱的產生而言,一個瑜伽士跟凡夫其實是一樣的,內心都會產生煩惱,但是跟凡
夫不一樣的地方是,凡夫煩惱產生的時候,譬如說忿怒的時候,內心發脾氣--一
定要罵他--一定要跟他吵架--不罵他不行,凡夫是這個樣子。但是對一個禪修者
而言,當然也是跟凡夫一樣,煩惱也會產生,可是煩惱產生的時候,不會追逐這
個煩惱而去,對這個煩惱不會有執著,因此煩惱自然就會消失不見,這點就不一
樣了。因此對瑜伽士而言,煩惱就像是冰塊,它會逐漸逐漸融化變成水。就凡夫
而言,煩惱是冰塊,就始終是冰塊,不會溶化,這點就有差別了。所以,「所顯
自顯」,知道「所顯」是自己的顯現,「心之諸法」,「心之諸法」就是執著,執著
這個東西--是這個--不是那個,「是」這個部分不必思維,「不是」這個部分也不
必思維,所以叫做「心之諸法皆窮盡」,安住在不做任何思維當中,「是」不必思
維,「不是」也不必思維。因此,這些內心思維的法,全部都「窮盡」,那如果這
樣子的話,心在想甚麼呢?心甚麼也不想,它就安住在空性之中。


其次,「邊際皆解殊勝見地王」,「邊」的話,我們的內心都有很多執著,有常邊、
斷邊、有邊、無邊,這些都是「邊」。心有這種想法的話都是執著,執著的話,
就是前面所談到的「內心之法」,「內心之法」講的就是執著。內心所執著的「邊」,
有時候談到四邊,有時候談到八邊,歸納而言,祇有常斷二邊。就常邊而言,我
們眼睛看到某一個法的時候,心裡面就覺得:「噢!它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
它!」所以世俗諦所顯的一切,進到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樣--它是真的存在--它
是恆常存在--它真的是有,這種想法稱之為「常見」。但是如果我們稍為了解空
性,把空性好好作一個解釋的話,佛陀開示的--無常,一切萬法不是恆常的,不
經常存在的。這點稍為有一點點了解的話,就逐漸能夠把「常邊」斷掉。但是把
「常邊」斷掉的話,又會產生一個誤解,那就是把「常邊」斷掉的話那就是「無」,
說它是「無」的話,那就墮入「斷邊」,為甚麼呢?因為就算它是「無」,業力因
果仍然存在。所以假設我內心出現了煩惱的時候,以這個貪瞋痴的煩惱造業,造
的不善業將來會成熟出輪迴裡面的痛苦跟快樂,因此就不能夠離開輪迴,將來常
常還有輪迴的痛苦。所以說它是「無」的話,那還是「有」的,因為業力因果、
將來輪迴的苦樂,還是「有」的。說它是「有」的話,那好像又是「無」,因為
情器世界不管任何一個部分,都不是恆常存在,在剎那毀壞。所以說它「有」是
不對,說它「無」也是不對,那就很難了解了,因為既不是「有」也不是「無」。
佛陀了解到這一點,因此就特別作了一個開示,開示遠離「二邊」,這是內心實
相的功德,所以遠離「二邊」。但佛陀怎麼開示,怎麼離開「二邊」呢?那就是
本智為空,就像天空一樣,因為空之故,所以離開「常邊」,不是恆常不變的,
因為它像天空一樣嘛!所以本智如天空離開「常邊」,但是說它是空空洞洞的話
--本智如虛空就是空空洞洞,這樣子講的話,會墮入「斷邊」,不是空空洞洞,
裡邊還有一個自性明晰明白的部分,自性明晰不能夠給它做一個判斷認定,這個
部分還有一個明晰的力量存在,這個明晰的力量,自己會了解它自己,不必透過
別人,也不必要別人了解,去了解,也不能夠用言語來作解釋說明,所以《般若
經》的讚頌裡面談到:「離言詮釋般若到彼岸,不生不滅虛空本自性。」這不能
夠用言語給它作一個解釋說明,所以還有一個明分的力量存在。所以以像天空一
樣的空分來斷掉「常邊」,以本智明晰這個部分來斷掉「斷邊」,所以離開了「常」
跟「斷」「二邊」。這是佛陀所開示的內心實相,內心的實相明空雙運的部分,具
有這個功能能力,離開了「常」「斷」「二邊」,這個部分要如此來做抉擇。


「邊際皆解殊勝見地王,廣底無際殊勝觀修王」,這個是見地之王,像前面講的,
離開「常」「斷」「二邊」,這個是見地之王。這個是講正式實修的時候,應當以
內心來觀察自己的內心,這個時候,心本身是離開常斷二邊的,如果好好禪修的
話,看著自己內心,能夠看到內心本貌的話,會有這種感覺,確實是這個樣子。
如果用內心看著自己的內心,看到內心的時候,對於這個內心本身,說是「有」
嗎?不對!說是「無」嗎?也是不對!那就不知道怎麼去說它了,因為說「有」
是不對,說「無」也是不對,沒有辦法給它作一個描述、作一個解釋說明。因此
看是看到了,自己可以看到,但是不能夠用言語去描述它,不能夠去解釋說明它。
但是內心看到內心的時候,會知道:「啊!我確實看到了,明白看到了!」而且
內心對這點會完全相信,逐漸會產生定解。所以看到內心的時候,內心的本質空,
自性明,這個時候會看到,看到的時候,自己會產生定解,其時(雖然)不能夠用
言語說明,還是會產生定解的。所以好好的禪修,看著一下自己的內心,這樣子
是比較好的。【問︰大家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內心?】

 
有些人在說話的時候也常常安住在內心觀察自己內心,那時候也會看到自己的內
心,有些人說話說完了,也沒看到,可是過好幾天之後,回憶起來仔細觀察分析
一下,就看到內心實相。其實,看到內心實相的時候,自己會明白,自己會非常
堅定決定,這個時候內心實相本身跟天空一樣,所以這個時候本身會充滿大樂非
常高興喜悅,自己會明白,自己看到內心實相。

 
見到內心實相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實相就是佛,對這點也會產生強烈的
定解。因此也會知道,祇要用這個方式去繼續觀修的話,逐漸逐漸就會證得佛果,
這個時候會更加相信佛就在自己的內心。要從內心去求,不能夠在外面去尋找
佛,對這點也會很相信。


見地證悟的時候,實修的時候,實修的情況是甚麼樣子呢?「廣底無際殊勝觀修
王」。了悟見地的時候,做實修的時候,應當是這個樣子。這句話要講的是,像
大海一樣的底沒有邊際,這是禪修之王。所以這要講的仍然是前面的意思,就是
沒有執著的意思。這裡會用很多的譬喻,譬如說,用箭射上天空的話,會不會射
中一個甚麼目標,會不會射到天的邊沿?沒有嘛!因為天空根本就沒有邊際。所
以禪修的時候,心應當像虛空一樣廣闊無邊,所以像大海一樣深底,底非常深非
常廣大,這個就是指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沒有阻礙之故,所以廣闊無邊,像天空
也好,像大海的深底也好,這都是譬喻,這裡面用了很多的譬喻。

 
「斷邊離方殊勝行持王」,行持就是指行住坐臥。其實,在做事情的時候,做這
些行為的時候,如果是一個凡夫俗子,一定會想到:「噢!過去我做了這件事情
那件事情,明天後天要做這件事情那件事情,現在要做甚麼事情,要做這個!要
做那個!」會產生一個強烈的執著。但是對一個見地了悟者而言,過去的事情已
經結束了,回想它沒有任何用處,因為它已經結束了。未來的事情要靠業力決定,
未來的事情是業力成熟嘛!要靠業力決定,其實我沒有甚麼自主權。現在所要做
的事情,一個人的話,心裡面會這樣想:「現在一定要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做那
個事情。」一個見地的了悟者沒有這種執著,因為這些都是業力的成熟,因此之
故,也不必去作太多的思維。如果不必作太多的思維,有甚麼的功德好處呢?有!
就貪瞋痴等等的妄念逐漸減少,結果沒有了這些妄念,因為並沒有說:「這個我
一定要得到!」產生強烈的期望,這個一定要排除掉,否則沒有的話,會遇到很
多痛苦。這些強烈的貪求、失去的恐懼害怕,這些都不會存在。所以得也好,不
得也好,一切都可以。這樣的話,內心不會有太多貪求之心。無所求的話,一般
世俗的財富受用也都是無常幻化,都是不切實際,因此對世俗的快樂幸福,也不
會有貪戀執著。因此對於苦,也是屬於內心的執著,妄念本身就是空,所以不要
去執著它,這妄念自然會消失掉。因此之故,三界都如夢似幻,三界都是空性,
因此不必去作太多的思維。這裡談到「斷邊離方殊勝行持王」,「離方」這個「方」
主要指的是宗派義理,宗派義理都墮入某個方面,在宗派義理裡面談到:「這個
方面一定是這個樣子!那個方面一定不是這個樣子!」講的很多,這個方面的思
維太多了。所以這些都是執著,這些執著都不要發生,總之要講的這句話就是--
沒有執著的行持。沒有執著的行持就是,對於好的妄念、不好的妄念,都不要產
生執著,好也好,壞也好,一切都是如夢似幻,不要有執著,這個就是行持之王。

 
「斷邊離方殊勝行持王」,這「行持王」的部分要稍為補充,作幾點解釋說明,
否則大家不容易了解。這個「行持」非常注意行住坐臥,那跟實修又有甚麼關係
呢?所以密勒日巴就作解釋,把它稱之為「行持」,「行持」就是實修的一部分。
密勒日巴談到「行持」的時候,重點就是「一味」,萬法「一味」,一個味道。那
個時候密勒日巴是在化緣乞食,如果去乞食的時候,有人看到密勒日巴來了,稱
讚他是好的瑜伽士,給他非常好的食物,因此密勒日巴分析內心:「啊!得到好
的食物,我的內心有沒有產生喜悅快樂,產生一個強烈渴求之心,以後要再來跟
他化緣。」或者說出去乞食的時候,有人看到了,覺得他是個流浪漢,打他,罵
他,也不給他東西吃,這個時候密勒日巴又分析一下內心:「噢!我有沒有產生
瞋恨忿怒呢?以後這個地方我根本就不要再來!內心有沒有產生對好的情況、壞
的情況,到底內心有沒有產生貪戀,還是產生瞋恨呢?這些都是內心的執著!」
如此仔細去分析的時候,把這些內心的執著都袪除掉。所以這樣子去做的話,這
個就是一個沒有貪戀瞋恨的行為,是無貪無瞋的行持。簡單來講,行持的時候,
就是觀察內心苦樂感受的出現,應當使內心的苦樂都達到一個味道,平等沒有差
別。所以《三十七頌》裡面談到:「當遇到苦樂情景的時候,我有沒有受到煩惱
的控制。」不要受到煩惱的控制,在苦樂的狀態之中,仍然不失我的菩提心,去
好好認識這個煩惱,讓煩惱由認識之故,讓它自然消失掉。這樣子做到的話,這
個是稱之為行持,原因就是這個樣子。因為上座的時候,仔細努力精進做觀修,
下座的時候,一定要把見地的力量威力,持續到下座的一切行住坐臥。所以上座
跟下座要能夠混合在一起,假設上座跟下座不能夠混合在一起的話,那上座的實
修都浪費掉了,為甚麼呢?因為上座的實修安住在見地,觀修空性安住在見地,
讓煩惱自然地滅掉;可是下座的時候,貪戀也產生,瞋恨也產生了,這就跟一個
凡夫俗子沒有差別了,那前面上座的實修不是完全都浪費掉了嗎?所以不可以這
個樣子。上座的實修安住在見地,下座之後還是要安住在見地裡面,遇到好的對
境,遇到壞的對境,內心的貪戀瞋恨還是不要產生,其實貪戀瞋恨產生了,也讓
它自然消失掉。如果這個樣子做到的話,那就能夠把上座跟下座混合在一起,逐
漸逐漸就能夠混合在一起,這地道功德就會產生。所以下座時候的重點就在平等
一味,一切萬法平等一味,苦樂也是平等一味,貪戀瞋恨也是平等一味,一切都
平等一味。但是為甚麼這一切都平等一味呢?因為它都是空性。如果按照安住(在
見地)這個方法去做,融入到行持裡面的話,那這一切的妄念都會解脫,都會自
然的解脫。

 
其次,「無求住本是為殊勝果」,這個是講果位,前面談到的是見地、觀修、行持
三項,把這三項作一個歸納的話,那就是「果」。「果」是甚麼意思呢?「果」是
「無求」,無求安住在自己的本然內心實相,這就是最殊勝的果位。所以歸納來
講,前面的是見地、觀修、行持,還有它的果位,簡單歸納就是無求,人到無求
的時候,那就是很高的境界了。所以這個「無求」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講,我們
最大的可「求」是甚麼呢?「可求」本身也是一種執著,最大的「可求」就是--
生生世世我要投生在善道--將來我要成就佛果,這是我們實修者現在最大的「可
求」。所以內心總是希望我要成就佛果。不過實際上,如果證悟內心本身就是佛
的話,就不必追求,不必追求果位,因為內心本身就是佛嘛!所以不需要有這種
「可求」,把這種「可求」的執著也袪除掉,因為內心本然就是佛的話,那為甚
麼要向外面去追求呢?不需要嘛!內心本來就是佛。所以不需要有任何執著,在
沒有任何執著的情況之下,佛的心就是自己的心,毫無差別的。這個時候,佛心
是我的心--是嗎?不是嗎?這個疑問也完全袪除掉。我的心就是佛陀的心,那我
們也會想:「那不是十方有一切諸佛存在,淨土廣大無邊嗎?那現在這些不是都
變成沒有了嗎?十方三世有很多諸佛,有很多淨土,但是如果我們執著有淨土存
在,有佛果存在,這樣我要去追求,要去得到它的話,那就得不到了,這樣子就
得不到佛果了。這個執著說:「有一個佛果存在,我要得到它。」這個--我要得
到它,這個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執著,有執著就不會成佛,因為還有執著之故。所
以有這種追求的話,有這種執著不會成就佛果。自己的內心即是佛,讓妄念自然
消失掉,因此在沒有執著的內心本身而言,像天空一樣廣大無邊,因此之故,佛
心也一定遍及在這個心裡面;而且,一切諸佛的心也都遍及在裡面,因此之故,
內心本然就是佛;而且,一切諸佛的心也都覆蓋在上面,遍及在上面。所以一切
諸佛的法身本智祇有一個,法身本智界唯--祇有--一個。內心沒有任何妄念執著
的時候,它的明空雙運的性質就會出現,就像天空一樣,這個時候心就是佛,所
以不必再去追求了。假設認為說:「這個就是佛果!佛果是這個意思!是那個意
思!這個就是佛果!這個是我要得到的!」產生這種追求的話,就得不到。但是
不要去追求它,以心觀心,安住在內心實相,當妄念、這種追求的執著,這些妄
念全部都袪除掉,在沒有任何執著妄念,沒有追求的時候,內心實相就會浮現,
這就是佛嘛!所以佛果自然就得到了。所以有追求的想法得不到,沒有追求,讓
執著去除掉,追求的執著也去除掉,就得到了。


「初機有如懸崖下流水」,這個是講觀修內心實相。見到內心實相的時候,其實
這個時候,見地也沒有,觀修也沒有,行持也沒有。所以這個時候,貪戀的力量
也很強烈,瞋恨的力量也很強烈,所以業力的力量還在推動。因此煩惱本身自自
然然還在繼續造業,這個時候就算是了解煩惱的過失,也沒甚麼用處,因為煩惱
的力量很強烈,不要說造作殺生的業,有時候煩惱力量強大的時候,就算得到暇
滿的人身寶,也知道這個是暇滿的人身寶,仍然會自殺!那就是煩惱的力量還很
強烈。因為這個時候才剛開始做實修,才剛有一點點的了解,實修的力量還不是
很強大,才剛剛證悟而已。不過一般來講,如果是一個實相的了悟者的話,煩惱
對他不會產生傷害,因為五毒煩惱就是五智。未了悟的話,那煩惱力量很強,始
終不能克服煩惱。如果是了悟者的話,因為他是一個了悟者,串習觀修的力量很
強烈,所以他能夠安住在正念正知上面非常堅固穩定,正念正知的力量非常強
大;因此煩惱出現的時候,就好像熊熊烈火之中再掉進去大木頭一樣,那火勢當
然更加猛烈;所以煩惱越多的話,正念正知的威力更加強烈。不幸是初機實修者
不是這個樣子,他沒有這個力量,初機實修者了悟才剛一剎那一剎那了解而已,
串習的力量也不夠,所以安住在正念正知上面其實力量非常薄弱。這個就像是小
小的火,把一根大木頭掉進去,那火苗就會滅掉,不能夠把木頭燃燒起來,因為
火的力量還太薄弱。那這個就是實修上面力量還不夠的一個徵狀。這個時候,一
個瑜伽士禪修者或者會想到:「啊!大概我不是實修的料子!怎麼實修好像證悟
力量也不是很強大,好像也不能夠壓住煩惱,也不能夠把它滅掉,大概自己不能
夠做實修!」其實不是的!這個時候就算了解內心實相力量還不夠,就像是一個
小小的火苗,那把一根大木頭掉進去,煩惱就像是大木頭一樣,那火苗當然滅掉。
如果說,要想辦法讓這個火慢慢磨練慢慢磨練,如果它變成熊熊烈火的話,那再
大的木頭掉進去,那火的力量也非常強大,再大的木頭也會燃燒起來。這個譬喻
是以前很多博學學者都再三談過的。譬如說,一盞小小的酥油燈,風稍為強烈一
點,一吹它就滅掉了。可是如果火燒山,整座山都是火的話,那風助火勢,這個
風更加強烈的話,那火祇會更加強烈。又譬如說,一棵草或者是一棵樹的幼苗才
剛長出來,它才剛發芽而已,這個時候沒有澆水,太陽一曬,那它當然會乾掉了
枯掉了,因為它才剛發芽而已。所以能夠安住在正念正知去對付煩惱,才剛能夠
安住的時候,就像這個情況一樣。那這下就問,那怎麼樣子讓這個正念正知的力
量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呢?前面講了,它才剛發芽,可是我怎麼樣子使它的威力越
來越強越來越強,將來能夠成長,使強烈的煩惱對我也有幫助,好像風助火勢一
樣呢?那要靠慈心悲心。靠著慈心悲心的力量,正念跟正知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


「初機有如懸崖下流水」,這個是講一開始實修的時候,才剛剛能夠安住在內心
的正念正知,力量其實是不夠的。因此煩惱念頭就像瀑布的水一樣,非常猛烈,
沒有辦法打敗煩惱。一般來講,假設是一個非常精進的人,大概差不多他實修的
時間是一年,精進努力一年時間的話,就能夠讓內心小的妄念自然的消失掉,這
個就是芽發出來了。這個時候更加精進的話,慢慢就會到達中間。「中則恆河之
水緩而動」,到了中間的階段,就像是遠遠看過去恆河之水一樣,慢慢的流動。
因為大概差不多經過一年的時間,已經能夠讓小的妄念自己自然的出現自然的消
失掉,不必花費甚麼力氣。接下來要靠安住、休息、繼修,逐漸逐漸的串習,再
過一段時間之後,那就像恆河之水一樣,緩慢緩慢的流動,妄念很容易自然消失
掉。最後,「最末諸水有如母子會」,這個是講,地球的水,各個地方,每個國家,
每個山湖都有水,水最後都會回歸到大海,各個地方的水就像「子」,大海的水
就像「母」,一切的水都會流入大海,所以叫做「母子會」,這個是譬喻。要講的
意義是,內心的妄念很多,我們一天裡面內心的想法,無量無邊,沒有辦法計算,
妄念太多太多了,但是這些無量無邊的妄念,都是由自己的內心所做成,善的妄
念不善的妄念,都是由內心所做成,所以妄念跟內心沒有差別,不要執著妄念是
一個,心是另一個,各自分開,不是的!如果把這個妄念各種妄念,不要執著妄
念的話,妄念就會融入自己的內心裡面。大海上的滔天大浪,這個大浪從海上面
湧出來,難道它跑到別的地方去嗎?沒有呀!它又回歸到大海裡邊去。「最末諸
水有如母子會」,太陽的光非常強烈,照在海面上,因此海面的水被蒸發,慢慢
飄到天空變成雲朵,風一吹,雲朵被吹到各國、各個山湖,因此又流下來變成水,
變成河流,這個河流慢慢流慢慢流又回歸到大海,所以「最末諸水有如母子會」,
因為來源由大海而來,最後還是回到大海。所以妄念再怎麼多,從內心出現,不
管再怎麼多妄念,最後還是回歸到內心裡面。所以能持的、能執著的心本身是空
性、如夢似幻,所執取的對境本身也是空性、如夢似幻。因此內心不會有任何的
恐懼害怕,不會有任何的執著,一切都是空性,所以最後妄念都會沉沒到內心裡
面去,就像所有河流的水都流到大海一樣,所以這個時候,一切河流的水都猶如
「母子會」。

 
「劣慧凡夫如不住此境」,就算是前面所講的這些實修方式,初怎麼樣?中怎麼
樣?最後怎麼樣?可是如果根器比較遲鈍,智慧比較薄弱,那很難做實修,內心
的妄念始終都不能夠調伏,不斷的追逐妄念而去,也沒有辦法讓妄念自己出現自
己消失,那怎麼辦呢?所以持續制約,壓制覺性的精髓,住在自己的覺性內心的
本來面貌上,這個部分要好好的注意。這個部分要講的是,閉氣的實修,閉住呼
吸持續的實修。但是持續的實修裡面涉及的範圍很多,因為身體主要的氣就有五
種,對配合五種主要的氣怎麼來做實修,這內容就太多了。但是一般來講,身體
的氣大的氣小的氣各種各類很多,這些氣的首都,最重要關鍵的地方祇有一個,
就是臍輪丹田,身體的氣雖然很多,但它的首都,就像國都,它的最重要的處所
就是丹田,這點要好好的記住。我們現在心跟氣都是分散的,所以都不大去注意
自己的氣,但是心很多的念頭、胡思亂想,想得非常之多,妄念紛飛,這個時候
心跟氣多數是分開的。如果說,要怎麼樣去讓心氣合一,去幫助我,讓我的妄念
能夠很自然地消失掉,因為(我們是)一個劣慧凡夫嘛!沒有辦法控制內心,不斷
的追逐妄念,產生很多執著。所以這下才要持氣,閉氣是關鍵重點,那要怎麼做
呢?那就要讓心氣合一,能夠心氣合一的話,就能夠降伏妄念。怎麼樣子讓心氣
合一呢?那要做《金剛念誦》(金剛誦),嗡阿吽的《金剛念誦》,這個時候氣要
氣沉丹田,要把氣放在肚臍丹田之中,因為氣的首都就在那個地方。一般來講,
眾生都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眾生的身體是蘊處界所成,所以這裡面當然有
無窮的氣,但是始終產生溫暖的氣,就是安住在丹田之中,這也是金剛瑜伽母所
安住的處所。所以修《那洛六法》的時候,最重要是要注意氣跟脈,因為透過氣
跟脈的威力,來達到《那洛六法》的成就。那這些內容很多,我們這裡祇要注意
的就是,如果我要比較容易降伏妄念的話,那我要透過心氣合一,但是怎麼樣子
透過心氣合一呢?那就要透過嗡阿吽的《金剛念誦》,這個時候閉氣在臍輪丹田,
來修「嗡阿吽」的《金剛念誦》的話,就容易達到心氣合一,容易來降伏妄念煩
惱。

 
「持氣之要而置理精髓」,持氣之要而安住在覺性的精華中做實修,前面講的關
於氣的理論很多,我們現在這裡祇要做的祇是心氣而已,心氣合一的方法很多,
我們這裡要做的祇有《金剛念誦》。《金剛念誦》是這個樣子的,吸氣的時候心裡
面念「嗡」,之後要觀想在肚臍以下四指的距離,裡面有一個紅色「阿」字,這
個是火的性質,氣吸進來的時候,念誦「嗡」的時候,心裡面默念,不要嘴巴念,
當氣碰到臍輪紅色的「阿」字的時候,念「阿」,那就是氣已經吹到這個紅色的
火--「阿」字,當心裡面默念「阿」的時候,氣已經氣沉丹田,吹到這個紅色的
「阿」字,吹到這個火的時候,閉下氣,收肛門,因為稍為一點點收肛門的話,
氣就會往上提,閉下氣,壓上氣,上面的氣稍為沉下去,下面的氣稍為提上來,
這個時候閉氣,一點點小的寶瓶氣,不用吸得非常猛烈,又大力壓住這個氣,肛
門又收得很緊,好像要做到大寶瓶氣一樣,現在這些都不需要做,現在祇要力量
小小這樣就可以了,吸一點點氣,然後閉氣一點點,時間短短,這樣就可以了,
不要花很大的力氣。這個時候閉氣,稍為閉氣一點點,閉氣的時候,甚麼也不要
想,應當安住內心實相之中,不作任何的思維,妄念浮現的時候,讓它自然地消
失掉,配合這樣子來做實修。稍為閉一點點之後,氣呼出去,氣呼出去的時候心
裡面要默念「吽」,讓氣平穩地慢慢慢慢呼出去。當氣從鼻子呼出去的時候,氣
會通過嘴唇,因此有一點點清暖的感覺,這個時候內心就容易保持清逸明白,不
會陷入昏沈。這樣子,反覆再三做實修,每天應該清晨的時候,修一個小時、半
個小時、二十分鐘,經年累月,再三反覆再三反覆做實修,這就會心氣合一,將
來威力會非常強大。如果上座做實修,「嗡阿吽」…「嗡阿吽」…,這樣子已經
習慣了,串習的力量堅固的話,下座的時候,走路的時候,配合呼吸,也是「嗡
阿吽」,睡眠的時候,配合呼吸,一切都是「嗡阿吽」,因此經常都在「嗡阿吽」
之中,那心氣一定會混合在一起。心氣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這裡都沒有觀想
身體是本尊的形象,這些都不需要,因為前面講大手印的禪修無所緣取,可是慢
慢要到閉氣,「嗡阿吽」《金剛念誦》能夠堅固,閉氣能夠堅固,能夠讓紅色的「阿」
字產生溫暖,所以要到觀想能夠堅固,然後身體產生溫暖,從這裡開始,才作其
他的實修,來觀想本尊、明點、氣怎麼通過脈,這些修持後面才開始來做。


在念誦「嗡阿吽」的時候,安住在內心的自性當中,逐漸能夠達到心氣合一,所
以這個「嗡阿吽」的實修本身也是正念正知。能夠這樣安住,正念正知的力量逐
漸強大。透過經常反覆如此再三做實修的話,慢慢達到心氣合一的時候,這個時
候心專注在那裡,氣就專注在那裡,因此之故,才可以做後面很多的觀想實修,
慢慢這些觀想實修就可以發揮威力。這個時候首先臍輪已經產生了溫暖,之後心
專注在那裡,氣就能夠到達那裡。所以這個時候觀想上師、觀想本尊、金剛亥母
等等這些觀想,都會發揮威力,因為心專注在那裡,氣就跑到那裡去,因為心氣
合一嘛!所以應當要經常觀想臍輪的火焰,經常安住在那裡做「嗡阿吽」的觀修,


這個是正念正知的實修方式。不僅如此,因為念誦「嗡阿吽」之故,「嗡阿吽」
是一切咒語的精華,「嗡阿吽」是一切諸佛的身金剛、語金剛、意金剛,所以也
代表一切諸佛的咒語,因此就此而言,這個實修本身,因為念誦一切諸佛的咒語
之故,也會得到強大的加持力量。


如果心不能夠安住,心要專注繫心於丹田,(如果)心不能夠維持在那裡,所以不
能夠安住要使它安住,這個時候,眼睛應該要閉起來,專注在觀想自己的丹田。
這樣子觀想一陣子之後,心自然就能安住在丹田上,不容易渙散了,這個時候要
睜開眼睛,半睜半閉,慢慢再作禪修,心能夠完全繫心在丹田,非常堅固力量很
強烈的時候,眼睛看看天空看看遠方,也不會發生甚麼影響,那就是心已經能夠
完全放在丹田上,能夠安住得非常好了。在這種情況之下,隨時隨處心都繫心在
臍輪上面,因此氣自然就聚集在這個地方,這個時候,眼睛閉也好,張開也好,
看天空也好,看近看遠方,都不會發生影響。所以這個過程要看自己的經驗,一
邊配合自己實際實修的經驗,一邊慢慢慢慢來作調整,最好應當是到一個寂靜的
蘭若,花半天、一天的時間靜靜做實修的話會更加的好。


如果身體酸痛的時候,或者疾病的時候,應當要多多休息,因為實修應當常常久
久,但是如果腳不方便,身體怎麼樣子坐比較好呢?一個關鍵的重點,就是背脊
要直,這是最為主要,其他怎麼坐也可以,但是背脊一定要直。


從鼻孔吸氣,從鼻孔出入。主要是氣應該要從鼻孔出入,不是從嘴巴。


這個實修首先是因為觀想氣,觀氣,身溫暖,之後覺性也能夠非常清明,這些都
是《那洛六法》所要觀修的內容。但是前面雖然說觀修氣,其實還有前面很多的
工作,首先要淨自脈,要先訓練脈,讓脈達到淨化,怎麼做呢?要觀想三脈四輪,
慢慢的把脈能夠觀想清楚,粗分的脈細分的脈逐漸觀想到四維的脈,到了能夠觀
想到脈遍及所有的毛細孔。這樣子常常觀想的話,然後再進一步觀想金剛薩埵,
再作本尊咒語的念誦,觀想甘露流進,頭頂上廣大的蓮花,蓮花上面金剛薩埵,
從金剛薩埵流下甘露,金剛薩埵所坐的蓮花有一個蓮花的花柄(莖),花柄的一半
要插入自己的頂輪中脈,甘露從這裡流下來之後,由中脈進入自己的身體,從中
脈散到其他的脈,因此遍及整個全身,遍及整個全身之後,把這些惡業罪障全部
淨化袪除掉,應當要這樣子來做觀修,所以先要淨自脈,之後淨自氣,這樣子一
段一段來做實修。


如果說大手印的見地已經證悟,完全的自由自主,而且不管是大大小小任何的煩
惱產生,都對自己的本智浮現都有幫助,不會受到煩惱的控制,尤其是心氣已經
完全合一,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氣的話,那接下來後面的實修,在《那洛六法》
裡面就有貪戀為道、瞋恨為道這種類型的實修方式,這就是後面的實修方法,那


這個就是「如依事業手印現樂空本智」,現樂空本智就能夠出現,這樣的一個實
修方式。這個事業手印這個部分而言,如果是一個凡夫俗子的話,這個會變成輪
迴的因,所以密勒日巴就曾經談到過:「皈依氣脈明點,這個是根本的皈依。」
他為甚麼這樣講呢?因為我們的金剛身裡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五方佛
父、五方佛母,因此蘊、處、界其實它本然就是清淨的,可惜輪迴的眾生對它產
生執著,把它執著為不清淨之故,因此就產生煩惱,以這個煩惱就會造作很多的
業,因此將來就有六道輪迴。現在去認識這個安樂(樂)本身,它是蘊、處、界的
一個性質,蘊、處、界本身是五方佛父佛母,蘊、處、界它本來是清淨的。這個
時候,就能夠對這個安樂達到自由自主,不會受到安樂的控制,安樂本身也不會
受到貪瞋痴煩惱的控制,所以就能夠使安樂得到淨化。這樣的實修方式就是那洛
六法裡面的實修,這就是事業手印的實修方式。那為甚麼把它稱之為事業呢?事
業就是空行父(母),我們一般來講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父(母),空行父(母)是事
業的根本,事業的意思就是指,在我修上師修本尊成就佛果利益眾生這個部分,
對我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實修的方法,對我出現樂空本智的這個部分,有
很大的幫助,因此把它稱之為事業手印,是指這個意思。所以《那洛六法》這個
部分--事業手印,能夠幫助大手印的見地,增長增廣突飛猛進,所以把它稱之為
事業手印。這個部分是屬於《那洛六法》的實修,在《那洛六法》裡面有這個氣
脈明點的實修。到了這個時候心氣完全自由自主,大大小小的煩惱都能夠讓它自
然出現自然消失,而且已經在大手印的見地上面完全自由自主,這個時候,《那
洛六法》裡面的氣脈明點的實修這個部分,就可以依事業手印來進行。


如果依事業手印來進行實修的時候,那怎麼樣實修呢?下面就解釋這個實修的方
式。實修的方式分成兩個,「方便勝慧加持平等住,緩緩下流集遮與引導,持續
安住舖展遍全身,於彼如無貪戀現樂空智慧」,這是兩種方式。「方便勝慧加持平
等住」,這是一個方式,還有一個是「緩緩下流集遮與引導,持續安住舖展遍全
身」,這是第二種方式。首先做實修的時候,「方便」是佛父,「勝慧」是佛母,
指的是男生跟女生的意思。但是如果依事業手印來進行實修的時候,不能夠有凡
夫的想法,把我當作是一個女生,他當作是一個男生,那就是錯誤,所以應當當
作是方便分支跟勝慧分支,安住在本尊的觀想裡面。這個《那洛六法》裡面是這
樣講的,如果按照《那洛六法》的話,這個部分的段落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心裡
面要作甚麼樣子的觀想,身體要作甚麼樣子的動作的練習,這些內容非常多。總
之,我們現在能夠做的是第一項,就是「方便勝慧加持平等住」,這個是要觀想
本尊身,方便跟勝慧,觀想佛父佛母,男生內心產生悲心觀想自己是觀世音,女
生內心產生悲心愛心觀想自己是綠度母。如果這樣子去做的話,那就不會變成一
個凡夫的身體,凡夫的妄念,凡夫的煩惱。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就變成投生輪
迴的原因,所以這樣子就不對。所以首先要觀想方便分支跟勝慧分支,就是本尊
觀想,彼此是本尊。在本尊形相明晰不離開的情形之下,內心產生關愛之心,對
教法清淨之心,對本尊尊敬之心。這樣子去做實修的話,心不是一個凡夫的心,
形相也不是凡夫的形相,產生的煩惱也不是真正的煩惱。安住在本尊明晰的情況
之下,引發的樂--快樂本身,這一個也不是自己的快樂,因為快樂本身是自己身
體的氣脈明點蘊處界的功德跟性質,身是本尊身,因此之故不會產生妄念的執
著。沒有妄念的執著之故,這個快樂本身就稱之為「大樂」,因為它沒有摻雜到
妄念的雜質之故,因此稱之為「大樂」。如果稱之為「大樂」的話,因為在這個
狀態裡面,妄念的雜質袪除掉之故,它是「大樂」,所以這個覺性的本智當然出
現,因為沒有摻雜到任何的妄念雜質之故嘛!所以本然的智慧就會出現,因此這
是一種為什麼被稱之為一種實修的方式,大手印的意義也容易證悟,所以這是一
種實修的方式。這個是目前我們可以做的方法。所以可以做的方式,就是本尊的
明晰要觀想得很清楚,對這個教法要產生一個純淨的信心,對這個實修也要產生
恭敬之心,不要有凡夫的想法,不要把自己彼此都當作是凡夫,內心也不要產生
像輪迴凡夫的煩惱。這樣子去做的話,那可能這個實修就會帶著一點點的功德,
因為心的一半至少在觀想本尊,產生的快樂也不會把它執著是世俗輪迴的快樂。
因此這樣的一個實修,能夠避免掉輪迴的過失毛病,而且對大手印的證悟,應當
也會有一些些的幫助,這個是目前我們一般在家人也可以做的一個實修方式。但
是後面談到的「緩緩下流集遮與引導,持續安住舖展遍全身」,這個是《那洛六
法》的實修方式。這《那洛六法》的實修方式非常複雜,因為它要禁制內心,禁
制身體的氣脈明點,要達到心氣完全自由自主。所以這裡面討論到的內容,是方
便跟勝慧分支一齊與事業手印母實修的時候,這個明點甘露如何降下來,如何旋
繞,如何遮住不讓它外洩出去,如何把它又引導回來,然後如何遍佈在身體所有
脈輪之中,因此引發全身的大樂,產生大樂的覺性本智。其實仁波切說,這個實
修困難到不得了,那困難到不得了之故,我們就不要去做了,因為它太困難了,
而且如果了解想要去做,裡面的內容很複雜分支細節又很多。假設遇到的上師,
他祇有一半一半的經驗,跟你講的又祇有一半一半的話,那會引發很多的麻煩,
因為如果明點外洩出去的話,前面的實修完全全部浪費掉,然後又累積墮落輪迴
的因,那就沒有用了。所以這些實修是非常困難做的。那前面講的這個方式,「方
便勝慧加持平等住」,那個方式做起來比較容易,好像比較不會累積輪迴的過失。


「緩緩下流」的原因是因為清淨明點的甘露,清淨明點在腦袋裡面,在頂輪之中。
如果能夠想辦法讓頂輪的甘露流下來的話,這要靠心氣合一的威力,那頂輪的甘
露就會流下來,清澈的甘露離開頂輪進入中脈的話,就會引發大樂。要引導這個
甘露能夠降下來,旋繞,這個都必需觀想種子字,觀想「亨」字,觀想其他的種
子字,來引導這個甘露,因此讓甘露能夠降下來,還能夠凝聚、旋繞,之後再觀
想「亨」字把這個甘露引導回去,仍然流入頂輪當中,而且不祇是引導回去,還
有能夠維持在全身之中,不會外洩,還能夠散開來遍佈到全身裡面,這些都要觀
想種子字。所以要心氣合一的威力非常強大,種子字的觀修要非常明晰,這樣子
才能夠進行這些實修,這才可以做得到。所以這個對大手印見地證悟的力量要很
強。但假設不是這個樣子的話,沒有這種證悟的力量去實修的話,那反會累積了
輪迴的過失,把以前自己一些辛苦的實修完全浪費掉,所以這個沒有意義。與其
如此,還不如把本尊的明晰好好作一個觀想,清清楚楚的內心好好作一個觀修,
信心跟恭敬之心好好的去做,之後安住在內心的覺性裡面。這樣做實修的話,還
是比較好一點。無論如何,最後「於彼如無貪戀現樂空本智」,做實修的過程當
中大樂產生的時候,也不要有任何的貪戀執著,安住在見地之中,不要有任何執
著。其實,執著自己的是大手印的見地,自己已經證悟了,這個也是執著。如果
產生這種執著的話,就不能夠得到本然智慧。所以沒有任何貪戀執著的話,樂空
的本智就會出現。
 

「於彼如無貪戀現樂空本智」,這個是一般來講凡夫的貪戀,凡夫的貪戀之心產
生快樂,這個要透過覺性的實修,見地的實修,能夠把凡夫貪戀的快樂,這個部
分把它滅掉,因為這個部分是欲樂的快樂,欲樂的快樂都是迷惑錯亂,因此都是
短暫的,不能夠持久的,它會消失掉的。但這裡談到的「樂空本智」的樂,是無
欲的快樂,無欲的快樂是指甚麼呢?無欲的快樂就是大手印的見地,就是內心如
來藏的快樂,內心實相的快樂,內心實相本身所擁有的快樂,如來藏所擁有的快
樂,見地所擁有的快樂,就稱之為無欲的安樂。無欲的安樂就不會改變,它是永
恆不會改變。有欲的快樂才會改變,無欲的快樂就是永恆不變的快樂。因此,這
個永恆不變的快樂,它永遠都存在,因它是無所漏失、永恆存在、不會改變。因
此之故,我們看本尊為甚麼都是佛父佛母在一起,原因就是因為永恆不變,大樂
本身是永恆不變,不會改變的,永遠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觀想本尊的時候,
本尊永遠都是佛父佛母,永遠都是佛父佛母的意思,就是要表示法身的大樂持續
不斷、永遠存在。所以我們看雙尊的佛身像,要表示的是這個意思,很多人把它
誤解了,看到佛父佛母的形象的時候,把它執著是凡夫的形象,這是完全誤解了,
而且佛父佛母的形象,要講的那個大樂,也是要表示大樂本身是持續永遠不斷,
永遠持續存在,所以始終都是佛父佛母的形象。這個要講的是內心實相的快樂,
如來藏的快樂,覺性本身的快樂,永遠不斷的,永遠持續存在的,所以這點千萬
不要產生誤解。那這個如來藏的快樂,內心實相的快樂是甚麼呢?就是貪戀之心
的執著,任何一切的執著、妄念,全部沒有,全部消失的部分,當一切妄念都消
失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快樂嘛!這個快樂是永遠存在究竟的快樂,永遠不變,所
以本尊都是佛父佛母。


因此「於彼如無貪戀現樂空本智」,所以那個時候沒有任何貪戀執著,這個無欲
法身大樂,無欲的快樂出現。所以仁波切開玩笑說:「那個時候男生不用女生,
女生也不用男生。」因為法身無欲的大樂已經得到了嘛!其次,「長壽無白髮且
如月而增廣,潤澤明亮力亦如獅子,速得共通成就將達於殊勝」,達到殊勝成就。
如果說按照這個方式來做實修,身體的力氣沒有衰損,清澈的明分明點沒有衰
損,那就逐漸逐漸證悟實修的話,生命也會延長,而且長久青春美麗,因為沒有
白頭髮,而且如同明月而增廣,這個就表示說他身體的清澈,身體的營養精華清
的祈願發願文,就是把這個教法,把這個已經證悟大手印實相的意
義,了悟了,由於悲心之故,希望眾生也能夠如此了悟,脫離輪迴一切的痛苦,
因此把了悟的這個內容,講給
澈的力量都存在之故,所以永遠年青,所以如上弦的月亮一樣都在增長增廣。所
以「潤澤明亮」,身體非常潤澤神采飛揚,「力亦如獅子」,力氣都恆常存在,有
力氣,這個是慢慢就會得到的共同成就。這個長壽、沒有白髮、看起來美麗、身
體非常年青,這些祇是外在的徵兆,可是這個徵兆是要表示不久他會得到神通,
神通就會有這個神變幻化很多的威力,就像密勒日巴一樣。之後慢慢就會得到殊
勝的成就,殊勝的成就是指佛果,得到佛果的情況是甚麼呢?上等者這輩子即身
成就佛果,如果前面這些成就得到的時候,就算這輩子沒有成就佛果,那進入中
陰會成就佛果,中陰的第一剎那法身成佛,第二剎那報身成佛,這些是殊勝的成
就,這些也會逐漸逐漸得到的。「大印關鍵要點此口訣,願能安住具緣眾生心」,
這是帝洛巴 那洛巴聽,那洛巴傳下來,傳到馬爾巴,傳到密勒日巴,一代一代相傳,
希望一切眾生也能夠證悟大手印的意義,也能夠脫離輪迴的痛苦大海,所以從帝洛巴、
那洛巴、馬爾巴、密勒日巴、一直傳--傳--傳,傳到噶千仁波切,現在傳到大家的身上。


前面談到的這個部分,有一個關鍵重點一定要好好注意,就是「方便勝慧加持平
等住」這個段落,這個在大手印五支道的部分,也都有談到,就是一定要安住在
正念正知上,了解煩惱本身就是本智,如果有正念正知,前面講了很多,安住在
正念正知之中去認識煩惱的話,煩惱本身就是本智,如果這點達不到的話,那煩
惱仍然是煩惱,那凡夫還是一個凡夫。所以做這個實修的時候,應當知道自己的
內心實相就是佛陀的心,弟子的心跟上師的心都完全一樣,毫無差別的,不能夠
把它執著是各自分開的。其實,吉天頌恭也曾經講過,所以上師的心跟自己的心,
跟佛陀的心,都是同樣一個性質,這點一定要了悟。所以一切沒有好壞高低的差
別,就好像三個瓶子放在這裡,裡邊的水一模一樣都是水,但瓶子的外表的樣子
當然各自不一樣。所以在實修的時候,應當是這個樣子,顯有都是本尊,上師即
是佛。顯現成有的世界都是本尊,男女都是本尊,還有器物世界都是本尊的淨土。
上師即是佛,這是生起次第圓滿的一個徵兆,要安住在這個上面來做實修。能夠
這樣子做實修的話,上師的心,跟我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一個,毫無差別,這
個時候內心不會有任何的執著。內心沒有執著的話,內心就像天空廣大無邊沒有
阻礙,所以當然上師的心也是這個樣子,佛陀的心也是這個樣子。如果產生執著
的話,就會執著:「噢!這位是上師,我是弟子!」因此各自你是你,我是我,
當然各自不同,這個就表示有所執著。如果沒有執著的話,那上師的心,我的心,
跟佛陀的心,才能夠完全混合在一起。在混合在一起的情況之下,所顯的器物世
界,一切的有情生命,都是本尊跟淨土的形象。這樣子來做實修的話,這個實修
能夠逐漸逐漸慢慢的進步。如果不能夠掌握這個至要的關鍵重點的話,那這個實
修就會很困難。如果了解的話,我的心跟上師的心,跟佛陀的心,沒有差別,顯
有的器物世界是淨土,有情生命都是本尊,這個部分是就其是而了解他是,因為


它的本來面貌就是這個樣子,那可是為甚麼現在是凡夫呢?那是因為現在變成
冰,冰就跟石頭一樣,冰融化才能成為水。所以就顯有的清淨面貌而言,山河大
地的清淨面貌是淨土,一切六道有情生命的清淨面貌都是本尊,所以應當就其是
而了解他是,安住在這點上面來做實修的話,那這個實修就應該沒有甚麼過失,
而且這個對大手印見地的證悟,也會逐漸逐漸有很多的幫助。

 

以下迴向。

 

《第四節完》

 

《法會圓滿》